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感觉
彭聃龄老师的普通心理学第三章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0-09-21 10:10:02心理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心理学主要包括动物(比较)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其中儿童(含青少年)心理学又是发展心理学的主干内容,发展心理学的狭义概念就是指儿童心理学。
心理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心理学主要包括动物(比较)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其中儿童(含青少年)心理学又是发展心理学的主干内容,发展心理学的狭义概念就是指儿童心理学。
心理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心理学主要包括动物(比较)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其中儿童(含青少年)心理学又是发展心理学的主干内容,发展心理学的狭义概念就是指儿童心理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心理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心理学主要包括动物(比较)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其中儿童(含青少年)心理学又是发展心理学的主干内容,发展心理学的狭义概念就是指儿童心理学。
心理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心理学主要包括动物(比较)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其中儿童(含青少年)心理学又是发展心理学的主干内容,发展心理学的狭义概念就是指儿童心理学。
心理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心理学主要包括动物(比较)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其中儿童(含青少年)心理学又是发展心理学的主干内容,发展心理学的狭义概念就是指儿童心理学。
感觉
感觉概述
含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整体的反应
作用和意义
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种类
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测量
感受性: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与感觉阈限成反比)
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K=▲I/I(K是常数,▲是差别阈限,I是标准刺激强度)
费希纳定律:以韦伯定律为基础,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假定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相等
P=KlgI(P为心理量-感觉大小;I是物理量-刺激强度;K是修正值-常数)
斯蒂文斯定律:P=KI的n次方
现象
感觉对比(例如:明暗对比)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两种刺激相继作用形成
感觉适应: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
感觉的相互作用(例如联觉)一个刺激引起不只一种感觉
感觉补偿:某种感觉产生后,其他感觉增强
视觉
含义:适宜刺激时波长380nm~780nm电磁波,低于380称为紫外线,高于780称为红外线
生理基础
折光机制(眼球)
感觉机制(视网膜)
棒体细胞/杆体细胞——夜视,感觉明暗
锥体细胞——昼视,感觉细节和颜色,中央窝
盲点:对光不敏感,来自视网膜的视神经细胞的神经纤维在这里聚合成视神经
传导通路:视网膜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外侧膝状体
中枢机制:大脑皮层枕叶的纹状区
反馈型调节
现象
明度
明度与视亮度
光线强度
物体表面反射
明度与波长
锥体细胞对光谱的中央部分最敏感(长波)
棒体细胞对短波一端较敏感
普肯耶现象: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人们的视觉机制是不同的
在阳关照射下,红花比蓝花显得一样亮;夜晚,蓝花比红花更亮
颜色
特性
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
明度:取决于光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饱和度:取决于彩色里掺杂灰的多少
混合
色光混合——光相加
颜料混合——相减
色觉缺陷:色弱、色盲
空间因素
视觉对比:明暗对比、颜色对比
马赫带:明暗交界处,明的更明,暗的更暗。侧抑制
视敏度(医学上的视力)
时间因素
视觉适应
明适应
暗适应
后象
闪光融合
视觉掩蔽
理论
视网膜支持三色说,更高水平支持四色说
三色说(没办法解释红绿色盲和颜色负后效)
托马斯·杨:视网膜上有红绿蓝三种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
赫尔姆霍茨:不同感受器对不同的光敏感度不同
四色说/对立过程/拮抗理论
黑林:黑白、红绿、黄蓝对抗;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
听觉
含义
16~20000hz的空气震动,低于16hz称为次声,高于20000hz称为超声
生理基础
外耳
耳廓
外耳道
中耳
鼓膜
三块听小骨
卵圆窗
正圆窗
内耳
前庭器官
耳蜗,柯蒂氏器为听觉的感受器
现象
特性
音调:取决于声波的频率
响度:取决于声波的振幅
音色:取决于声波的波形
等响曲线:不同频率的声音达到同样的响度所需要的强度是不同的,在1000~4000hz最敏感
乐音和噪音
周期性的声波叫乐音
无周期性、不规则的声波叫噪音
声音的掩蔽
纯音掩蔽
噪音对纯音的掩蔽
纯音和噪音对语音的掩蔽
理论
超过5000hz时,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
频率理论/电话理论
拉瑟福德
复制外界声音的频率
缺陷
人耳基底膜不能做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震动
共鸣理论/位置理论
赫尔姆霍次
基底膜的纤维上长下短,频率和纤维高低相反(高频率低纤维)
缺陷
最高和最低的频率比值为1000:1,而基底膜上的横纤维长短的比例仅为10:1
行波理论/新位置理论
冯·贝克西
上长下短,高低相反;波向上推进,低频会一直推到顶部
缺陷
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
神经齐射理论
韦弗尔
400hz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和声音频率一样,较高时,联合”齐射“反应
缺陷
5000hz以上无法解释
其他感觉
嗅觉
适宜刺激
具有挥发性的有气味的物质
感受器
鼻腔上部黏膜中的嗅细胞
特点
唯一不通过丘脑而直接进入大脑的感觉
味觉
适宜刺激
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
感受器
分布在舌面各种乳突内的味蕾
特点
人对味道的敏感程度依次为:苦、酸、咸、甜
肤觉
触压觉
触觉
感受器:分布于真皮之中
压觉
面部是压觉最敏感的部位,其次是躯干、手指和上下肢
温度觉
冷觉
低于皮肤温度即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作用于皮肤
温觉
感受器
罗佛尼氏小体(温感受器)
克劳斯氏球(冷感受器)
特点
面部皮肤感受性高,下肢皮肤感受性低
痛觉
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都能产生痛觉
内部感觉
动觉
平衡觉/静觉
人体做加速或减速直线运动或者旋转运动的反应
感受器
内耳中的前庭器官
内脏感觉/机体觉
感受器
遍布于内脏器官的壁上
等响曲线
声波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