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小说情节知识点
高考小说情节知识点、情节作用、情节手法、人称视角、情节模式;其中概括方法有:结构连贯、场面连贯、线索连贯、细节连贯、六要素(关键找主人公)、缩词成句、人事果。
编辑于2023-09-05 11:06:05小说情节
情节模式
一般模式
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特殊模式
(1)摇摆式(“一波三折”):情节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2)欧·亨利式(“突转”式):结尾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这是欧·亨利式情节结构的主要特征和构思要求。这种结构形式是将生活的矛盾拧结成集中、尖锐、强烈的冲突,然后又把笔力凝聚在剧变的关键上,以合乎逻辑的陡变实现矛盾转化的戏剧性效果。
(3)蒙太奇式(“镜头组合”式):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几个镜头的衔接,能造成一种意境,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4)对话式: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言为心声,这种形式便于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结构简洁明快。采用对话的手法,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断面,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将他们各自所持生活态度的差异显示出来;在有限的篇幅里,折射出较丰富的思想。
(5)独白式:以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形式便于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对事物、人物的思考。
(6)抑扬式:假如“扬”是主体,却先在“抑”上着笔,突然一转归于“扬”。或者相反。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可以给读者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7)延迟式: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是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结构的张力。(《牲畜林》)
(8) “横截面”式: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空间。(《在桥边》)
(9)意识流式:他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按照心理时序任意往来。(《墙上的斑点》)
概括方法
结构连贯
场面连贯
线索连贯
细节连贯
六要素(关键找主人公)
缩词成句
人事果
作用(五+一)
五
内容
人物
情节
环境
主旨
读者感受
一
手法加内容
不同位置作用
结尾段
出人意料的结局。
作用: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突出人物形象;提示文章主旨;突出故事的结局。
令人伤感的结局。
作用: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体现人物性格;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令人喜悦的结局。
作用: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留下空白的结局
作用:耐人寻味,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
卒章显志的结局
解释悬念,揭示主题或创作意图
情节手法
记叙顺序
正倒插补
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1.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人来叙述 第一种是“我”叙述自己的故事(叙述人与主人公同一)给读者“你”听。第二种是叙述人“我”叙述主人公“他”的故事给读者“你”听。 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人来叙述时,叙述人“我”、主人公“他”、读者“你”的三方面关系,与第三人称叙事同样都涉及“你”“我”“他”,但在第三人称叙事中,叙述人“我”不出场;第一人称叙事中,叙述人“我”是出场的,不仅有自己个性化的情感特征,而且与主人公构成现实关系,真实感更加强烈。 《孔乙己》一文中,前三段即表明成年叙述者第一人称“我”在讲述二十多年前的往事。前三段也与小说结尾的最后一段成人叙述者“我”的叙述形成对应。中间部分是十多岁的小伙计的叙述视角。开篇、结尾是成人叙述者“我”以回忆的形式,搭建的叙述框架。中间回忆部分,由成人视角改为当年酒店小伙计的视角来聚焦、叙事,就使得小说的叙述真实可信。《祝福》一文中,第一部分用的是作为一个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第一人称“我”来叙述,遇见了多年不见的已经成了一个乞丐的祥林嫂。先是祥林嫂对我的“灵魂有无”之问,然后是她祝福前夜倒毙在雪地里。此处的“我”是叙述者也是故事中一个人物,叙述是从故事的参与者的角度进行的。这样的叙述,使得祥林嫂的悲剧更有真切感。
2.第三人称叙事,即叙述人叙述主人公“他”的故事第三人称可以是全知视角,也可以是限知视角。 这时叙述人可以充满感情和倾向地叙事,如《平凡的世界》等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也可以克制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达到一种纯“客观”的零度叙事,就仿佛“他”的故事是一种自动呈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整体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便于全方位展现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各种幕前幕后的人和事。《变形记》一文用格里高尔作为视角叙事,叙事的焦点主要是在格里高尔这个人物的身上。通过他的眼光,来看他变成“大甲虫”后周围的一切人、物和事。《变形记》采用的第三人称限知视角叙事,也被称为内视角,指的是叙述者采用故事内人物——格里高尔的眼光来叙述。格里高尔的感知替代叙述者的感知,成为观察故事的叙述工具,成了叙述者小说写作的策略。此处格里高尔的第三人称限知视角,相较于传统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更重视格里高尔内心经验的传达。此时的视角也主要局限于人物的意识,使读者产生幻觉、感同身受,仿佛自己正在经历格里高尔一样的“被异化”的事情,让我们感到“人变虫”这个巨大谎言中包含的“真实”。
3.第二人称“你”的角度叙事,即叙述人叙述主人公“你”的故事 这种角度的叙事,构成了一种作家“我”与读者“你”的对话关系,读者往往自觉地居于对话者“你”的位置,自觉地将自己与主人公等同起来,更有一种感同身受的阅读感受。《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一个典型的第二人称叙事小说。
作用
第一二人称
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感情; 让读者认为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和抒情,增加亲切感,增强感染力; 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第一人称还能体现主旨与作者的思想倾向
第三人称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叙述显得比较客观公正,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冷静客观;
人称交叉
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视角
有限视角、无限视角、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多角度叙事
1.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心理活动甚至人物的评价等,叙述者都无所不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整体上采用全知视角;《边城》一文中,边城茶峒的外部环境等叙述,采用全知视角。
2.限知视角 限知视角,虽然所知有限,但叙述更有悬念,也更加真实。限知视角,有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和第三人称限制视角两种。《祝福》中限知视角主要有:①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开篇和结尾“我”的限知视角,叙述故事,增加真实性;②第三人称限知视角,中间祥林嫂的命运遭际,由祥林嫂、鲁镇人、卫婆子、四婶、四叔及柳妈的限知视角来完成。
3.全知限知交融 小说创作中更多的是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的自然切换。如《边城》,全知视角叙述者眼中的翠翠美丽纯情,“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限制视角外公眼中的翠翠如同已经逝去的女儿一般,不由得一直忧心于她的未来。
4.多角度叙事 多角度叙事,就是同一个故事,不同角色讲,不同角度讲。多角度叙事,需要多次使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多个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体现的是多个视角的语调和语气,多个视角的情绪、价值观和信念等多角度叙事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叠加互补式——多个叙事对象,互相补白,形成叠加。叠加互补,往往使得情节丰满,完整清晰。如《祝福》一文中有关祥林嫂的“死”,短工说是“穷死的”,四叔说是“谬种”,“我”愤激沉痛之言是“无聊生者不生”。中间主体部分是回忆有关祥林嫂前半生的故事,采用的是第三人称视角叠加互补叙述。这是包括祥林嫂在内的四婶、柳妈、卫老婆子等多视角的第三人称叠加互补式叙事。
第二类是聚焦对立式——同一事件,但对事件的看法却多人各执一词,因而真相纷纭难明。如黛玉眼中的宝玉,与王夫人口中的宝玉,与叙述者笔下《西江月》中的宝玉等,就构成了一种聚焦对立式的多角度叙事。
第三类是视角变化式——同一事件叙述之中,叙述视角不断变化,故事循序渐进。如视角变化式,《促织》一文中儿子由人变成蟋蟀,再变回人,以及由此而来的相关人物的变化;《变形记》一文中格里高尔由人变成大甲虫,以及由此而来的相关人物的变化,都是一种视角的变化。
儿童视角、动物视角
儿童视角
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 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 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 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 儿童视听下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女性视角
以女性敏锐的观察力,情感更加细腻,引人入胜。 以其母性情感笔触,表达对弱者的同情,怜悯的情怀。或以女性口吻表达对强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 塑造了xxx女性形象,以其xxx的心理,展示心路历程,推动情节的发展
动物视角
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更客观冷静真实; 动物展示出的心理活动,往往与人的心理活动交替进行,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 动物非人类,可见生活中的事物被漠视的程度之严重,引人深思; 突出了作者要真正表达的主题思想
线索
寻找线索方法
1.文章的标题
2.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3.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4.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5.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类型
单线
双线
(1)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 判断线索孰主孰次的标准,不是作者所花笔墨的多少,而是每条线索关涉的情节、人物、场景对于主题表现作用的大小、轻重。
(2)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 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而暗线则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但注意的是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
多线
三条以上线索互相交叉,盘根错节构成的一种结构。特点是作品中需独自表现的相对平列的人物众多,或是各自代表着一种势力,但又不可或缺。如《水浒传》中的108将,每个都有自己的故事。
不过虽然几条线索看似无缘,但最终都会围绕主题思想的要求而走到一起,或是集中于矛盾冲突的爆发,最终的结局往往都会联系在一起。
线索作用
1.结构清晰,跌宕曲折,一波三折,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集中紧凑完整。(情节)
2.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主题)
3.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地更丰满、更突出、更鲜明。(人物)
4.两条线索并行,丰富拓展作品内容。(效果)
叙述方式
叙事节奏
快慢张弛
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多用叙述手法,读者一般可以快速阅读。
张弛有度: 当故事情节过于紧张激烈时,作家们会轻轻将笔墨荡开去,插入风景描写
减速是“弛”,是工笔细描,多用描写手法,读者要用慢速阅读。
作用
一张一弛,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延迟的手法 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反复、心理对照、重复叙事等,都在于尽量拉开读者与终点的距离,拖延到达的时间。半路引入回忆 减少激烈的矛盾冲突 叙述语言平和细腻,娓娓道来
作用
把原本激烈紧张的情节节奏舒缓了下来; 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丰富小说内容,使故事情节有序展开,人物、事件接连出场; 增强结果的戏剧效应,丰富作品主题的内涵。
加快的手法
书信形式
省略叙述
使用短小的句子和段落,或者删掉有关叙述和行动的句子,让人物使用短语快速地你一言我一语,可以加快叙事节奏。
人物对话
加快了叙事的节奏,使行文更加紧凑。
概括叙述
概括叙述即对所写的事作简括的述说、交代。在较短的篇幅内叙述较多的事件或较长的过程,只交代出事件的梗概,叙述呈快节奏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