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炎症思维导图
通俗来讲,炎症就是我们口头所说的发炎,下图即为《病理解剖学》第四章节关于炎症的导图笔记。
中医各家学说总论,汇总了: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学派争鸣与学术融合对中医学的贡献、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的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思维导图
炎症
概念
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致炎因子的损伤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极为常见的基本病例过程。
局部表现
变质,增生,渗出
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
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发生的变形坏死
形态变化
实质细胞
细胞水肿,脂肪变,各种类型的坏死等
间质细胞
如纤维结缔组织常出现的实质性变化如黏液样变和纤维素样坏死等。
代谢变化
局部酸中毒
局部渗透压升高
渗出 (最具特征性)
是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富含蛋白的液体成分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的过程。
过程
血流动力学改变
细动脉短暂收缩
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细小动脉)
血流速度减慢
液体渗出
机制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最主要机制)
内皮细胞收缩 (最常见原因)
组胺、缓激肽、白三烯及其他炎症介质作用,迅速可逆性收缩,持续时间段
细胞因子如TNF、干扰素γ等可诱导内皮细胞骨架重组,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h。
内皮细胞损伤
如烧伤和化脓菌感染,累及微循环所有血管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和细静脉。
内皮细胞穿胞作用增强
新生毛细血管高通透性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有效胶体渗透压降低
白蛋白渗出
作用
防御作用
1. 稀释和中和毒素,减轻毒素对组织的损伤,并为局部组织和白细胞带来营养物质和带走代谢产物。
2. 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的抗体、补体及溶菌物质,有利于杀灭病原体。
3. 渗出物中的纤维素交织成网,不仅可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还有利于白细胞吞噬以消灭病原体,并在炎症的后期成为修复的支架。
4. 渗出液中的白细胞可以清除坏死组织,消灭病原微生物。
5. 病原微生物和毒素随渗出液的淋巴回流到达局部淋巴结,刺激细胞和体液免疫的产生。
渗出液过多
1. 严重喉头水肿造成窒息,过多心包腔或胸膜腔积液可压迫心或肺。
2. 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吸收不良可发生机化,如引起肺肉质变、器官粘连等。
白细胞渗出
渗出于血管外的白细胞称为炎症细胞
白细胞渗出 (炎症重要反应特征)
白细胞的边集和滚动
白细胞黏附
是白细胞游出的前提
白细胞游出
炎症不同阶段游出的白细胞种类不同。 急性炎症早期,中性粒细胞第一,24~48h以单核细胞为主
趋化作用
是指白细胞沿化学物质浓度梯度(低-高)向着化学刺激物质所在部位作定向移动。 可以是内源性/外源性,大多为炎症介质。
白细胞在局部病灶的作用
吞噬作用 (最主要)
识别和附着
吞入
杀伤和降解
氧依赖机制
非氧依赖机制
免疫作用
组织损伤作用
炎症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中性粒细胞 (第一道防线)
巨噬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
参与和介导炎症反应的化学因子
1. 扩张血管
2. 增加血管壁通透性
3. 趋化作用
4. 发热
5. 致痛
6. 组织损伤
共同特点
?
细胞释放的炎症物质
血管活性胺
组胺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内
使细动脉扩张和细静脉通透性增加
5-羟色胺
血小板和肠嗜铬细胞
作用与组胺相似
花生四烯酸
前列腺素
白细胞三烯
脂质素
白细胞产物
增生
一般在炎症后期出现,但Cap内 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一开始就就表 现为增生
是指在致炎因子或组织崩解产物的刺激下,炎症局部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反应性增生。
1. 防御
2. 修复损伤组织
3. 增生过度可影响器官功能
类型
急性炎症
变质性炎
存在于心,脑,肝,肾等实质性器官
渗出性炎
浆液性炎
浆液渗出为主
原因
烧伤、感冒初期、毒蛇咬伤或蜜蜂蜇伤、炎性水肿
纤维素性炎
以纤维素渗出为主
假膜
大量纤维素、中性粒细胞和坏死的黏膜上皮及病原菌等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膜状物
绒毛心
化脓性炎
脓肿
为局限性化脓性炎,其主要特征是炎区组织发生较彻底的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
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常发生于皮下和内脏
疖
痈
蜂窝织炎
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表面化脓和积脓
出血性炎
增生性炎
慢性炎症
非特异性慢性炎
1. 炎细胞浸润
2. 组织破坏
3. 修复反应
特异性慢性炎
又称肉芽肿性炎,是一种特殊的慢性炎症,以肉芽肿形成为其特点。
肉芽肿:是指炎症局部以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分类
感染性肉芽肿
异物性肉芽肿
原因不明性肉芽肿
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体表炎症最为严重,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全身反应
发热
白细胞增多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增生
实质器官的病变
结局
痊愈
迁延不愈或转为慢性
蔓延播散
局部蔓延
淋巴管散播
血道散播
菌血症
细菌由局部病灶通过淋巴管或血管进入血流,全身无中毒状况,但在血液中可检查到细菌。
毒血症
细菌产生的毒性产物或毒素被吸收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败血症
细菌由病灶入血后,不仅大量繁殖,而且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
脓毒败血症
除有败血症的表现外,还可在一些脏器中如肺,肾,肝,脑等处出现多发性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