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各家学说总论
中医各家学说总论,汇总了: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学派争鸣与学术融合对中医学的贡献、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的内容。
通俗来讲,炎症就是我们口头所说的发炎,下图即为《病理解剖学》第四章节关于炎症的导图笔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中医各家学说总论
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
师承
学术争鸣
发展
《黄帝内经》研究、发挥诸家
校订疏注诸家
校勘研究
林亿 “新校正”
胡澎
《素问校义》
注释疏证
王冰
对《素问》重新编次整理,并补入“七篇大论”
吴菎
《素问吴注》
马莳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张志聪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分类研究诸家
全面分类研究
杨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
张介宾
《类经》
选择分类研究
滑寿
《读素问钞》
最早进行选择性分类者
李中梓
《内经知要》
沈又彭
《医经读》
分为“平,病,诊,治”四类
专题发挥诸家
秦越人
《难经》
对脉学的发挥
张仲景
《伤寒论》
使伤寒病辨证论治成为体系
华佗
《中藏经》
脏腑辨证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病源证候学
刘完素
《皇帝素问宣明论方》
骆龙吉
《内经拾遗方论》
陈无咎
《明教方》
河间学派
“六气皆从火化”
朱震亨
“阳有余而阴不足”
戴思恭
气血盛衰论
张从正
“风从火化,湿与燥兼”
“病由邪生,攻邪己病”
易水学派
张元素
按脏腑寒热虚实来分析疾病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发明升阳泻火和甘温除热的用药法度
王好古
着重发挥三阴阳虚之证
罗天益
三焦辩治
“阳非有余,真阴不足”,创左归、右归之名方
重视先后二天,兼顾脾胃
寒温学派
伤寒学派
《伤寒杂病论》
确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王叔和
脉证角度搜集整理《伤寒论》
成无己
《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
以经释论
朱肱
《南阳活人书》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许叔微
《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
八纲辨证
郭雍
《伤寒补亡论》
温病学派
吴有性
《温疫论》
戴天章
《广温疫论》
余霖
《疫疹一得》
叶桂
《温热论》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
薛雪
《湿热条辨》
吴塘
《温病条辨》
以三焦辨证为纲
王士雄
《温热经纬》
寒温共论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韩衹和
《伤寒微旨论》
不必限于仲景诸方
庞安时
《伤寒总病论》
杨璿
《伤寒温病条辨》
俞肇源
《通俗伤寒论》
雷丰
《时病论》
汇通学派
学派争鸣与学术融合对中医学的贡献
《黄帝内经》研究诸家
专题发挥
经方
扩充了仲景方治疗疾病的范围
时方
辨证论治,不拘于仲景方
侧重六气病机研究
侧重脏腑病机研究
学术交汇-罗知悌 集大成者-朱震亨
张仲景《伤寒论》
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外感疾病的专著,其洋于论寒而略于述温,构建了伤寒病辨证论治体系。
孙思邈、韩祗和、庞安时、缪希雍、杨瑞、俞肇源、雷丰等
充实了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内容,而且也促进了温病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刘完素及弟子
热病只能作热治而不能从寒医的主张,为明清温病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吴有性、戴天章、余霖
促进了温病学派的发展。
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等
详论温热病,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及三焦辨证论治体系,使温病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立学科。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古代医药学的变迁
三世医学
《黄帝内经》
《素女脉决》
《神农本草》
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气是构成万物的基础
阴阳学说
事物的对立统一
五行学说
整体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