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下图整理《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章高频知识点,主要概括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包括哲学、教育、伦理等。希望对你有帮助!
编辑于2020-09-29 14:59:06第五章: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
哲学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含义: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和人类道德“一而二,二而已”
起源于西周,《诗经·大雅·蒸民》最早表述,宋代张载明确提出这一名词
相关论述
孟子:尽心、知性、知天
庄子: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
《易经》既遵循天地规律,又发挥主观能动性;观物比德
正面影响
促成了整体系统的思维方式
直观思维、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辩证思维
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理想
促成了“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诚,是天之德,明,是对理想、对一己之德的觉悟)
负面影响
过分强调整体、和谐统一,理想主义脱离实际,限制实证科学发展
天人交胜
刘禹锡《天论》:
①天与人各有各的作用;天的作用人不能发挥,人的作用天不能发挥。在自然方面,天胜过人,在社会方面,人胜过天
②自然界要有人来治理,人又根据万物的自然本性来治理万物
天人之分
战国荀子在《天论》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之人矣”
中庸之道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由孔子提出,意为两层:
一是“用中”,即“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法典”
二是“中和”,即“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知行合一
特点
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
强调身体力行,认识并实践“天道”和“人道”
以“天人合一”为前提,是从“天人合一”派生出来的
发展
孔子:言行一致
程颐:知先行后
王阳明:知行合一
王夫之:行先知后
宗教
原始宗教
影响大的:上帝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前兆迷信、占卜
祖先崇拜
与崇拜者有血缘关系的人,被当做保护本族的神秘力量而受崇拜
主要祭拜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
作用: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缓和阶段矛盾
道
道教=鬼神崇拜+神仙信仰+黄老道术+经学+墨学
发展
教祖:老子,“太上老君”,道教经典《道德经》
原始道教:东汉·张道陵 “五斗米道”,又名 “天师道”
寇谦之:创立“北天师道”
元,归为“正一道”
金·王重阳,创立全真派
影响
化学:葛洪《抱朴子》古代化学先河
中医:陶弘景《神农本草经》,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神灵崇拜:城隍、土地爷、灶君
节日:三元节(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
节俗:春节,贴门神、灶马、桃符、钟馗
文学:唐《枕中记》,宋《太平广记》
佛
前6至前5世纪,古印度释迦牟尼,意思是“觉悟了真理的智者”
东汉·汉明帝正式传入中国
教义:“四谛”——“苦、集、灭、道”
融合:摄取儒道而中国化,如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顿悟说)
影响:如香山居士(白居易)、对宋明理学的渗透等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儒
孔子创始,“天命观”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汉武帝,帝尊儒术
将儒学同阴阳五行融合,儒学宗教化,后来产生谶chen纬之学
宋明理学,儒、佛、道的融合造就
目的是“存天理,灭人欲”
伦理
儒家思想的道德
孔子:“三基德”或“三母德”:仁、义、礼
孟子:“五伦”,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关系】
董仲舒:“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伦理】
董仲舒: “五常”,仁、义、礼、智、信。【道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义、礼、信
仁爱孝悌:仁:众德之首,核心是爱人
重义轻利: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孟子 “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
谦和礼让
《左传》“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论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真诚有信
中华民族理想人格
圣贤
圣,指圣王,最高统治者所追求的,尧、舜、禹、汤、文王、周公、孔子
贤,指道德修养,是士大夫和普通百姓所追求的,用“君子”表示。 (“大丈夫”也是君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儒家强调君子本来也是普通人,不是不可企及的,这就激励世人积极进取,朝着理想人格努力奋斗
教育
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强调教育的必要性。(孟子:性善。荀子:性恶)
德育智育相结合。(周朝启蒙教育 “六艺/六书”:礼乐射驭书数)
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
三大目标
含义:《大学》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民德”:要求人们加强道德修养,使自己保持向善之心
“亲民”:要求人们推广向善之心
“止于至善”:要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八个步骤
《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是起点,“平天下”是终点
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
因材施教(孔子)
针对教育对象具体情况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使各尽其材
启发诱导(朱熹)
朱熹特别强调启发式教学,认为如何有效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是关键
学思结合(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是学习成功的保证
教学相长(《礼记》)
和学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艺术
主要门类
诗歌词赋
诗经
春秋时期编成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共分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楚辞
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的楚国文人创造的新诗体。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浪漫主义手法。
屈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
汉赋
由楚辞演化来的用韵散文。以铺张为能事
汉乐府民歌
由乐府从民间采集,供统治者娱乐,“观风俗,知厚薄”
其他
唐诗、宋词、原曲、明清小说
戏曲
发展:远古时期祭祀鬼神
北宋杂剧,已经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
元杂剧,中国戏曲辉煌时期
作品:明·汤显祖《牡丹亭》,清·孔尚任《桃花扇》
角色: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特点:表演方式程序化(角色模式化、动作虚拟化)
音乐
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五音/五声:宫、商、角、徵、羽
《诗经》提及乐器有29种,有文献可考的周代乐器多达70余种
诗乐舞一体
①远古祭祀,巫者娱神舞,有音乐伴奏,可能是音乐的最早起源
②民间诗歌兴起,诗、乐、舞紧密结合
③战国楚辞、汉乐府民歌、隋唐歌舞、宋词曲,都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
舞蹈
商代,巫舞、乐舞
周代,文舞、武舞
秦汉,舞蹈和武术、杂技结合,和异域舞蹈相交流
魏晋,江南“优舞”;北方 “武舞”、“胡舞”
唐代鼎盛,《霓裳羽衣舞》最著名。健舞(安禄山《胡璇》)、软舞《绿腰》
绘画
魏晋,曹不兴 “佛画之祖”,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唐,王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他:吴道子《天王送子图》阎立本《步辇图》
宋,风格为现实主义。风俗画代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特点
①追求神似,注重意境
②以墨线为主要的造型手段,形成了形简意赅的风格
③与诗、书、印密切结合
建筑
明清,巅峰,明清皇城、明十三陵、明长城、清代皇家园林避暑山庄
中国建筑的特点
①最大特点是以木结构为主
②在布局上左右对称
③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语着浓厚的思想观念
致用精神
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不少艺术形式都带有服务现实的致用精神,把道德教化作为审美标准和价值尺度。(白居易“新乐府运动”,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
如:
诗言志:诗歌用来表达思想。孔子概括《诗经》作用“兴观群怨”
文以载道:宋·周敦颐。“道”值儒家伦理道德
乐以教化:音乐
审美观念
中和之美
要求艺术“温柔敦厚” “发乎情,止乎礼”
尚意追求
《周易》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孔子
审美标准:“意境”和“神韵”
尊崇自然
受 “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