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心理学理论之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论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一种用来解释社会学习过程的理论,主要关注人的信念、记忆、期望、动机以及自我强化等认知因素。下图为社会认知理论思维导图。
依恋模式之持久性;母亲回忆童年经历的方式的变化;依恋理论的特点;亲密情感纽带的意义;依恋模式及影响其发展的条件等。
文化与人格,社会生物学视角思维导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知理论
主要概念及特点
范畴界定
认知
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
社会认知
个体解释社会事物的过程
从社会认知入手解释人们的社会行为,由此提出各种假说
基本取向及理论假设
基本取向
用人的认知过程解释社会行为,把社会现象置于心理意识现象中考察,强调人的内部心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理论假设
即使环境复杂人要将其看作有意义的整体,将环境事件安排在有序的因果序列中
社会认知过程
社会知觉
社会印象
社会判断
理论来源
传统的认知理论
托尔曼的“中介变量”
华生
刺激--反应
托尔曼
刺激--中介反应--反应
格式塔心理学
决定人的行为的事人们感知到“行为环境”
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是积极主动地,能组织自己的直觉和观念,形成自己的行为环境
勒温的影响
心理环境
存在于头脑对我们的心理事件实际发生影响
个人行为是个人和其心理环境的函数
现时原则
行为和心理是由当前的场的动力结构决定的,心理事件只受当前的环境影响
“需要--紧张”心理系统说
人的行为动力源于人的需要
需要→心里紧张、失去平衡→行动→需要满足→心理紧张解除、恢复平衡
现代认知心理学
源于上世纪5.60年代推翻了行为主义心理学
核心思想
把人的大脑看作一个信息加工系统
致力于研究大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
认知一致性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的典型代表,着重阐述社会认知的动力过程
基本观点
人具有一种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
认知矛盾→心理平衡打破→行为/认知改变→心理恢复平衡
1946海德:认知平衡理论
基本思想
人们倾向于保持一种有秩序的认知状态
具体方式
是否平衡取决于自己的单元关系&感情关系是否和谐一致,想成为正平衡
1953纽科姆:认知均衡理论
以认知平衡论为基础
当两个个体彼此感知并于第三者建立一定关系是,就会对第三者趋同意识
趋同意向随人际关系发展而增强
两人对同一客体产生指向差别,导致不协调,人际关系变化
影响个体认知变化的主要因素
认知对象x的重要性
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人际关系的共同依存度
1955奥斯古德&塔南鲍姆:认知和谐理论
延续
认知平衡理论的直接拓展
创新
将认知关系数量化
解读
a与c的评价与b对c的评价差异越大,a的认知系统就越不和谐
包含交往情境&认知情境
1957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系统
与前三者的对比
提出了有关人际关系的考量
认识某事形成的观点
对自身行为的知觉
对自身行为的看法
个体的认知系统是否协调,取决于认知系统中要素之间的关系
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类型
协调
不相关
不协调
认知关系判断标准
若一个要素可以导致另一个反面,则这两个要素不协调
认知失调产生的原因
逻辑的违背
文化价值的冲突
观念层次的冲突
新旧经验的矛盾
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假设
认知元素各有其独立性,认知矛盾或失调是不可避免的
认知失调在程度上有高低之分,有必要测量失调量
认知失调会造成特定的心理压力,使人产生求协调的动机不协调状态具有动力学意义
认知矛盾运动具有特殊的心理表现形式,运动方向总是指向消除矛盾,减少失调
强调认知要素引起的矛盾冲突
归因理论
着重阐述社会认知过程或行动动力
由认知主体将认知客体的某种行为特点或倾向归属于其它属性或倾向,并建立其间逻辑联系的认知过程
类型
凯莱:方差分析归因模式
理论观点
人类归因过程是一个合理的、逻辑的过程
人类归因所依据的主要手段就是分析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协同变化
协变归因与科学研究处理实验结果常用的方差分析方法的逻辑相似
社会行为的主要成因
行动者个人方面的原因
环境方面的原因(外在的压力、气氛和他人的影响等)
刺激方面的原因(刺激的程度、性质及属性等)
韦纳:成就归因模式
无论把成功和失败归因于哪一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对情感、期望和行为产生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