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心理学、生物学,文化人类学
文化与人格,社会生物学视角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0-10-26 08:37:59社会心理学(5)
社会生物学理论
社会生物学理论的特点
理念
一切社会行为:利他主义,宗教性行为等都有其生物基础,并且(至少部分)是由基因所决定的
原则
遵循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原则
坚持对社会行为作出遗传学的解释和说明
威尔逊:基因的最适生存者
社会生物学之父,《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1975 探讨社会行为的遗传基础
理论主张
基因选择论
并非个体通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是基因,通过自然选择导致遗传学上的进化
基因决定论
人类的行为由基因决定,战争、艺术可在生物学上找到原因
基因的不朽特性
长寿
是地质时代的居民
生殖力强
在整个地球上以各种形式复制自己
复制的准确性
不会轻易湮灭于性生殖、染色体分裂和重组之中
自私
因而能长久的生存
汉密尔顿:亲属选择理论
基因是自私的,为何会有利他主义?为何亲代普遍选择为子代牺牲?
亲属选择理论
基因要保证拥有相同基因的个体的动物的生存
影响亲属利他行为的因素
该亲属的重要性
该亲属的利益范围
与该亲属所共同具有的基因数量
亲属关系指数计算
基于以为最近的共同祖先的指数=(1/2)指数代距
亲属关系总指数
特里弗斯:互惠利他主义
试图解释非亲属间的互助行为
利他主义对于生物物种的延续具有绝对价值
人类基因型的可塑性和多样性并不排斥共同的基因,使互惠利他主义成为生物学上的必然
互惠利他的终极原因:基因的自私性期待别人能给予帮助在自己困窘的时候
从生物进化看,骗子组成的种群会濒临灭绝,互惠互利的利他游戏的人会长久的延续
史密斯:进化稳定策略理论
宜斯理论
动物采用五种斗争策略:
鹰策略
刚性策略,鱼死网破绝不退却
鸽策略
风度高雅的威胁恐吓,从不伤害对方
还击者策略
以彼之力还施彼身
试探还击策略
类似于还击者策略,有时会试探性地使竞争升级
恃强凌弱策略
行为处处像鹰,但一旦遇到对方还击,立刻逃之夭夭
稳定程度
还击者>试探还击>鹰、鸽、恃强凌弱
争斗策略往往是无意识的行为程序
文化与人格理论
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理论观点
个体的人格及受人格制约的社会行为的不同取决于他们所受的文化
代表学者与奠基之作
1934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
中心问题
有独特的遗传天赋和特定生活史的每个具体的人与他所处的文化的关系?
祖尼印第安人(新墨西哥)
社会化程度高,日神型方式信仰希腊人意义上的中庸之道
个人活动在群体活动中,不要求个人权威,温和
喜怒哀乐皆是中庸为美德
夸扣特尔族印第安人(美洲西北部)
酒神精神,宗教仪式上追求狂喜
为竞争所激励,渴求优越,胜利,个人主义明显
财富为自己的地位,争强好胜
生理体质上属于一个种族,社会行为上有对立的体现
玛格丽特·米德
1928《萨摩亚人的成年》
文化决定论的第一个人类学验证,青春期躁动的原因是本身的特性还是文化
“青春期危机”理论 斯坦利·霍尔1904
基于西方青年,青春期象征第一个动荡的过渡阶段
青春期困惑是每个人都经历的无法调适
遗传的生理因素引起了人的特定心理反应,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具有生物学的普遍性
萨摩亚人的成年
基于萨摩亚的五十名姑娘
并不存在紧张,心理上也不会危机和突变,平稳度过
文化宁静淡泊;生活简单,不为前途所困;性自由,避免了相关的骚动和压力
原先我们归主于人类本性的,绝大多数是生活中的文明施加于的限制的某种反应
1930《新几内亚儿童的成长》
1935《三个原始部落的性与气质》
男女两性在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由生物决定的吗
弗洛伊德
男性是人类先天的行为模式,女性是被阉割的男性
女性人格:被动性、受虐性、自恋性
心理差异:生理解剖结构差异
米德
男女性特征并不依赖生物学的差异,是特定社会条件的反映
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论
理论观点
文化和人格的交互作用,找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典型人格,并说明他影响文化结构
代表学者与基本观点
拉尔夫·林顿 基本人格类型
定义
每一文化的成员都有共同的人格特征,共有的人格成分有十分完整的结构,即形成了相似的人格丛,对社会来说,这就是“基本的人格类型”
文化与人格的互动
这种类型由文化塑造,由社会成员的相似训导和哺育方法塑造
此对文化的影响和构造更甚于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文化从个人的人格和人格间的互动中获得了它的全部特征
贡献
若人格的形成受制于文化因素,那在同一社会的个人之间存在人格的差异吗?
人格对文化的影响
缺陷
将文化简单地归结为训导和哺育儿童的方法,文化观狭窄,忽略了社会历史条件
卡丁纳 基本人格结构
理念
认可人格受文化影响
人格不仅仅受制于文化,是综合的,使各种文化不断塑造的结果
文化与人格的互动
讨论其关系时用的概念是“制度”,一群人共有的固定的思想或行为模式
文化通过家庭组织、群体结构、基本训练、肛门期训练等“初级制度”塑造
通过投射系统对民俗、宗教仪式、禁忌系统等“次级制度”的形塑
贡献
对于人格的形成:突破单一的文化决定论
社会制度的群里必须考虑制定制度的人的心理意义,和如何适应人的习惯和感情
科拉·杜波依丝 众数人格
文化与人格的领域的晚近研究
国民性研究
发展契机
二战,美国迫切了解日本人、德国人...
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1946
探究的问题
为何日本在二战中残酷,战败后对征服者恭顺
研究方法
“文化遥研”文献研究,访问日裔美国人,,,
研究发现
日本人的长处在于全意为这一个目标,若此路不通,朝相反的方向继续前进
他们至今的训练使他们成为见风使舵的人
文化与代沟
代沟问题
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差异、对立、冲突
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观点
代沟应首先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
文化传递出发,人类文化分为三种
前喻文化:传统社会,长辈为楷模无代沟
并喻文化:过渡性文化,捷足先登的同辈为楷模,局部代沟出现
后喻文化:科技革命时代,“青年亚文化”,晚辈引领,全球性代际冲突出现
本节课选用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依据的科学。 ---金盛华
人格
个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有组织的集合
文化
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