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21年考证政治毛中特完整版复习笔记,根据徐涛老师的课程整理。
编辑于2020-10-05 11:29:35毛中特
导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必要性:中国需要理论指导;理论需要实践丰富 可能性:中国需要;理论需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具有相容性
历程: 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论新阶段》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延安整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共识 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
毛泽东思想
形成和发展
时代背景: 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实践基础: 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
过程
大革命时期 提出思想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土地革命早期 初步形成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遵义会议至抗战 趋于成熟 《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 党的七大 正式确立 《论联合政府》 解放战争和中国成立 继续发展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根本思想路线 群众路线——根本工作路线 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区别于其他党的根本标志 独立自主——根本政治原则
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评价毛泽东: 《历史决议》指出,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时代特征
国情: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两半社会,认清国情是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基本前提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根本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无产阶级得到理论武装后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
实践基础
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探索
内容
总路线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和总路线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完整表述总路线的内容: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革命对象
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帝国主义是革命的首要对象 封建主义是中国社会前进的主要障碍 大革命时期 主要对象是北洋军阀 土地革命 主要对象是国民党新军阀 抗战时期 主要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 解放战争 主要对象是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
革命动力
无产阶级:最基本的动力 农民阶级: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其中贫农是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农是可靠的同盟军 农民问题是革命的基本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是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 小资:可靠的同盟者 民资:动力之一
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区别新旧民主革命的根本标志: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资产阶级手中 无产阶级领导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无产阶级的优点: 与先进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 从诞生之日起就深受压迫,在斗争中比任何阶级都来的坚决彻底 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的组织和团结 成员大都出身于破产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
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实现: 条件:率领同盟者斗争并取得胜利;给被领导者物质福利并进行政治教育 关键: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统一战线 基本策略:保持党的独立性 坚强支柱:革命武装力量 根本保证:党的建设
性质和前途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新民主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不容横插资产阶级专政 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左倾教条主义:一次革命论,只看到两者联系,混淆区别 右倾:二次革命论,只看到区别,没有看到联系
总纲领
《新民主主义论》 阐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 七大 《论联合政府》 联系基本纲领进行具体阐述
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 国体: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政体:民主集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新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 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题中应有之义 保护民族工商业——极具特色的内容
文化纲领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总道路
《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工农武装割据“,初步形成革命道路理论 《战争和战略问题》:抗战时期,最终确立
形成的根本原因:中国所处时代和具体国情决定 必要性(依据):两半社会,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主力军 可能性:近代中国是多个帝国主义统治,四分五裂,军阀割据,存在薄弱统治环节,为农村根据地提供缝隙和可能 人民革命愿望强烈,经过大革命的洗礼,革命的群众基础好 革命趋势向前发展是客观条件 红军的存在是坚强后盾 党的领导是主观条件
革命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强有力保证;根据地是战略阵地、革命的依托
总经验
《共产党人发刊词》 总结经验教训、揭示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统一战线
建立最广泛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中国两半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的,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占少数, 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中间阶级; 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
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两半社会诸多矛盾交织,为无产阶级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可能;
两个联盟: 工人同农民、知识分子、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 工人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资的联盟
经验: 建立巩固工农联盟;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资; 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发展进步、争取中间、孤立顽固;坚持独立自主
大革命时期 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 土地革命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抗战时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根本原则、根本前提、建军核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唯一宗旨、人民军队的本质、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坚持正确战略战术
党的建设
思想建设(首位)、组织建设(根本是贯彻民主集中制)、 作风建设(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 联系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改造理论
1949-1956:新民主社会特点
经济: 五种经济成分:国营、个体、私人资本、合作社、国家资本,(过渡形式) 主要是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政治: 工人、农民和小资、民资等基本阶级力量 三种经济成分和阶级力量的矛盾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工人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性质: 新民主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占领导地位(非主体地位),非社会主义因素占比很大 新民主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
农业、手工业
农业: 道路:合作互助;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步骤:循序渐进 正确分析农村阶级状况,制定正确阶级政策
手工业: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道路:生产合作
资本主义工商业
形式:国家资本主义 方法:和平赎买 必要性: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利于争取团结民资;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巩固发展统一战线 利于发挥民资的知识才能、技术经验 可能性:民资具有两面性;党和民资长期保持统一战线关系; 国营经济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依赖
经验: 坚持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积极引导、逐步过渡方式 和平方法改造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发展奠定制度基础,为中特创新和发展提供重要前提 极大提高工人农民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生产力发展 使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国家主人 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一个历史性伟大胜利 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探索理论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论十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开始 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明确提出独立自主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基本方针: 努力调动党内外、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正确认识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系统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矛盾,这些矛盾推动社会向前不断发展
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主要矛盾: 人民对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 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要求的矛盾 敌我矛盾:对抗性,专政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民主解决
解决矛盾
总方针: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政治思想: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物质分配: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人民和政府:民主集中制原则 科学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相互监督 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走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总方针: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
意义: 巩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为开创中特提供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教训: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中特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思想
科学发展观
新时代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