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资考试重点之学生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部分,关于“学生”的知识点全部囊括在下图中。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一科考点,下图整理学习理论相关重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下图为记忆相关知识总结,供大家参考。
下图整理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中关于“想象”的相关考点,供大家参考。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思维导图
第二职业规划书
学生(1)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
概念
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般规律
连续性与阶段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影响因素
遗传
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
环境
教育
教育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方向、趋势、速度和程度
主观能动性
内在动力
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学龄前期3~6、7岁)
童年期(学龄初期6、7~11、12岁)
小学阶段
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14、15岁)
初中阶段
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
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
抽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 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一般特征
过渡性
闭锁性
社会性
青年期(学龄晚期14、15~25岁)
高中和大学阶段
智力接近成熟
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对未来充满理想
成年期(25~65岁)
老年期(65岁以后)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教育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
注意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注意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学习准备性)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抓住关键期
劳伦兹
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学生心理的发展依赖于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方向
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教育可以加速或延缓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过程
教育能够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心理发展的实质
主体通过动作完成对客体的适应, 即发生认识论
图式
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儿童最初的图式是遗传所带来的一些本能反射行为; 吮吸反射、定向反射
同化
面对新刺激情景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顺应
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 则通过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平衡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状态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构建的过程, 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客体永久性的形成
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
延迟模仿的产生
前运算阶段(2~7岁)
早期的信号功能
自我中心性(中心化)
不可逆运算
不能够推断事实
泛灵论
不合逻辑的推理
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去自我中心性(去中心化)
三山实验
可逆性 守恒 分类 序列化
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
命题之间的关系
假设演绎推理
类比推理
抽象逻辑思维
可逆与补偿
反思能力
思维的灵活性
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
成熟阶段
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 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就是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
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
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决定着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及智力活动的特点
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于最近发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