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上皮组织
下列思维导图归纳了上皮组织的相关内容,较为全面。
编辑于2020-10-15 20:16:00上皮组织
类型
单层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
很薄,细胞为多边形,边缘呈锯齿状,细胞核为扁圆形,位于细胞中央
相邻细胞彼此相嵌、连接紧密,细胞之间有少量的细胞间质
内皮:心脏、血管和淋巴管内腔面。很薄,表面光滑,有利于血液和淋巴流动和内皮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间皮: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等表面。很薄,表面湿润光滑,有利于内脏活动
还分布于肺泡壁、肾小囊壁层和髓襻降支等处
单层立方上皮
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细胞核呈球形,位于细胞的中央
肾小管和甲状腺滤泡等,执行吸收和分泌机能
单层柱状上皮
一层棱柱形细胞组成,细胞核呈椭圆形,与细胞长轴平行,多位于细胞基底部
杯状细胞:形似高脚杯,常夹在肠管内表面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之间,细胞质内充满黏原颗粒,细胞核位于细胞的基底部,分泌黏蛋白,具有保护和润滑等作用
胃、肠、子宫和输卵管的内腔面,具有分泌和吸收等机能
极性明显,上皮细胞的细胞器排列有一定的位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由高矮不等的柱状细胞、梭形细胞、杯状细胞和锥体细胞组成
每个细胞的基底均位于基膜上,只有杯状细胞和柱状细胞可以到达上皮的游离面;由于细胞高矮不同,细胞核位置参差不齐,垂直切面看似复层实则单层
在柱状细胞的游离面上有能摆动的纤毛
主要分布于呼吸道内表面,具有保护和分泌机能
复层上皮
复层扁平(鳞状)上皮
细胞层数较多,较厚;只有靠近表面的几层细胞为鳞状;中间位数层多边形细胞;基底层细胞呈低柱状,能不断分裂增生,逐渐向表层推移以补充表层衰老或损伤脱落的细胞
基底面与深层结缔组织连接处凹凸不平,扩大了二者之间的接触面积,加强了两者之间的连接,两者之间有基膜,结缔组织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复层扁平上皮的营养
具有耐受摩擦和防止一些外物侵入的作用,受伤后有很强的修复能力
未角化:口腔、食管、阴道等粘膜上皮
角化:皮肤浅层细胞角化形成角化层,对机械性摩损的耐受能力更强
复层柱状上皮
与复层鳞状上皮结构相似,但表层为一层排列整齐的柱状细胞
有保护作用,分布于眼睑结膜和尿道海绵体部等的黏膜上皮
变移上皮
主要分布于肾盂、肾盏、输尿管和膀胱等的内腔面,由于所在器官处于空虚或充盈状态的不同,上皮的厚度和细胞形态均随之发生改变
特殊结构
游离面
微绒毛
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出,只有在电镜下才能看清。有些上皮细胞微绒毛较少、长短不等、排列不规则;有些微绒毛较多而长且排列整齐。微绒毛表面是细胞膜,中轴为细胞突出部分,其中含有许多纵行的微丝。
微绒毛能增加细胞表面积,以有利于细胞的吸收机能。
纤毛
由细胞表面伸出、能运动的细胞质突起,比微绒毛粗而长,内部结构也比较复杂。每根纤毛的基部都有一个基粒,表面有一层细胞膜,内有纵行排列的微观(中央有两根单独的微管、周围有9组成对的微管),微管与基粒相连
纤毛能有节律地朝向一个方向摆动,能把一些分泌物或表面附着的灰尘、细菌等加以清除
侧面(往往有许多连接结构,以柱状上皮细胞最为典型,主要由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
紧密连接(闭锁小带或封闭连接)
位于上皮细胞顶部的周围,由相邻细胞形成2-4个点状融合,融合处封闭近管腔面上皮细胞之间的空隙,故称紧密连接
具有屏障作用,能防止大分子物质从细胞间隙进入深部组织
中间连接(黏着小带)
位于紧密连接下方,相邻细胞膜不相融合,而隔以15-20nm间隙,间隙中充以中等密度的丝状物质连接相邻细胞的膜;膜的胞质内面有薄层致密物质和微丝附着
黏合,保持细胞形状,传递细胞收缩力
桥粒(黏着斑)
是斑块连接,大小不等,位于中间连接的深部,此处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并不直接接触,间隙20-30nm,中有电子密度低的丝状物质,中央有一条与细胞膜平行且致密的由丝状物质交织而成中间线;细胞膜内面有深暗的致密板状结构,形成椭圆形的附着板,胞质中的细丝束附在板上,又折回细胞质中,细丝能固定和支持等。
缝隙连接(间隙连接)
是一种通讯连接,位于柱状上皮细胞深部,一种比较大的平板状连接,间隙2-3nm,两细胞膜之间形成间断的融合
融合膜上有若干小孔,可使较小的分子在邻接细胞之间通过,并且由于此处电阻低,易于进行离子交换和传递冲动
连接复合体:以上四种有两个以上同时存在
基底面
基膜
上皮细胞的基地面往往借一薄层的基膜与深层结缔组织相连,光镜下由细的网状纤维和基质组成,化学成分主要为黏多糖等
基板:一层致密的细颗粒状物质,厚约50-100nm,由上皮细胞分泌物形成
网板:基板深面,由网状纤维和基质组成,由结缔组织的成纤维细胞产生,有些上皮基膜不发达仅有基板
连接和支持,半透膜性质,便于血液和上皮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质膜内褶
某些上皮细胞基部的细胞膜向细胞内凹陷,形成许多质膜内褶,例如肾的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扩大了细胞的表面积,能把大量的水和电解质排入周围的毛细血管中,需消耗大量能量,内褶部分含丰富线粒体
半桥粒
上皮细胞基底面与基膜的间隙中充有电子密度低的物质,此处上皮细胞膜的一些局部形成单侧致密接触板,也有细丝附着于板上,称为半桥粒
使上皮细胞固着于基膜
腺上皮(以分泌机能为主的上皮,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器官则称为腺)
胚胎时期原始上皮组织形成上皮细胞索,向深层结缔组织生长、分化而形成。若腺有导管与表面的上皮连系,为外分泌腺;若发生过程中上皮细胞索逐渐与表面的上皮脱离不形成导管,则为内分泌腺
腺细胞类型
蛋白质分泌细胞
大多呈锥体形或柱状,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或靠近基底部
细胞基底部胞质呈强嗜碱性,顶部聚集许多圆形分泌细胞,称酶原颗粒,具有这些结构特点的蛋白质分泌细胞称浆液性细胞,分泌物为角稀薄的液体,其中含有不同的酶,如消化酶
电镜下,细胞基底部有密集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有许多线粒体位于内质网扁囊之间,核上方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细胞游离面可见短小而稀疏的微绒毛
糖蛋白分泌细胞
大多呈锥体形或柱状,分泌物黏稠,主要成分是糖蛋白,释放后与水形成黏液覆盖在上皮游离面起润滑和保护上皮的作用,如杯状细胞
顶部胞质含许多较大的分泌颗粒(称黏原颗粒),细胞核较扁,位于细胞基底部,核周围的胞质显弱嗜碱性,具有这些结构特点的糖蛋白分泌细胞称为黏液性细胞
电镜下,基底部有较多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很发达,位于核上方,顶部胞质中含有许多有膜包裹的分泌颗粒
肽分泌细胞
多为圆形、多边形和锥形,基底部含有大小不等的分泌颗粒,HE染色标本中不易辨认;某些分泌颗粒可被银盐和铬盐着色,故又称嗜银细胞或嗜铬细胞,其超微结构与蛋白质分泌细胞近似但粗面内质网较少、高尔基复合体较小
类固醇分泌细胞
多呈圆形和多边形,核位于中央或一侧,细胞质嗜酸性,常含脂滴,在HE染色标本中因脂滴被溶解使细胞质呈泡沫状。性腺和肾上腺皮质的内分泌腺细胞属此类
电镜下,滑面内质网发达,有丰富的管状嵴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较少,核旁高尔基复合体较大,常见脂类小泡(通过细胞膜以扩散方法排出)
外分泌腺的结构和分类
分泌黏液的杯状细胞是单细胞腺,人体内绝大多数外分泌腺属于多细胞腺
分泌部
一般由一层腺上皮细胞组成,中央有腔,形状为管状、泡状或管泡状(后两者常称腺泡,有浆液性腺泡、黏液性腺泡和混合型腺泡)
局浆分泌:有的腺细胞分泌物从细胞质直接渗透到细胞膜外,细胞本身不发生明显形态改变。顶浆分泌:有的腺细胞形成的分泌颗粒,逐渐向细胞游离面移动,而后与细胞膜融合,排出分泌物。全浆分泌:有的腺细胞发育成熟后,整个腺细胞解体成为分泌物而排出。
导管
直接与分泌部通连,可将分泌物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还有吸收水和电解质及排泌的作用
外分泌腺根据导管有无分支可以分为单腺和复腺
上皮组织的再生
再生能力一般都比较强
正常生理状态下,上皮表面细胞也经常有死亡脱落现象,例如皮肤和肠上皮细胞脱落后,随时由基底部细胞增生替补,是一种生理再生。
(一般所说再生)当上皮损伤后,一般由未受损伤的上皮细胞增殖、分化进行修复
表皮损伤后可由伤口边缘的基底细胞分裂增生,向伤口表面移动,并逐渐分化为复层鳞状上皮;胃、肠的单层柱状上皮损伤后,主要由胃小凹或肠腺上皮细胞分裂增生来补充;间质损伤时,由周围的间皮细胞繁殖增生,能很快进行修复。
膀胱空虚收缩时,上皮变厚,表层细胞呈立方形,细胞较大,有的含有两个细胞核称为盖细胞,此时该细胞表面细胞膜内折,形成许多凹陷和梭形的扁平囊泡;膀胱充盈扩张时,盖细胞变扁平,细胞膜内折伸展,囊泡减少
小肠柱状上皮细胞高尔基体复合体位于细胞核上方,线粒体排列与细胞长轴一致,游离面有许多微绒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