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物代谢动力学思维导图
一共包括以下七节内容: 第一节: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第二节:药物的体内过程 第三节:房室模型 第四节:药物消除动力学 第五节:药动学重要参数 第六节: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 第七节:药物剂量的设计和优化
该导图纤细阐述了慢性病的预防、控制与管理
内容丰富,描述详细
严格按照课本归纳,内容详细,重点突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思维导图
药物动力学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一)被动转运
1. 滤过(filtration)
水溶性小分子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水通道, 受流体静压或渗透压的影响
2. 简单扩散
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类脂相而通过
¨转运速度与药物脂溶度成正比 ¨顺浓度差,不耗能。 ¨转运速度与浓度差成正比 ¨转运速度与药物解离度 (pKa) 有关
3. 1.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
·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跨膜转运 ·需特异性载体 ·顺浓度梯度,不耗能
(二)载体转运
2.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需依赖细胞膜内特异性载体转运 ¨逆浓度梯度,耗能 ¨特异性(选择性) ¨饱和性 ¨竞争性
(三)膜动转运
胞饮 胞吐
离子障(ion trapping)
标注pH和pKa决定药物分子解离多少
分子 极性低,疏水,溶于脂,易通过膜 离子 极性高,亲水,不溶于脂,不易通过膜
二、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
1.药物的解离度和体液的酸碱度 2.药物浓度差以及细胞膜通透性、面积、厚度 面积×通透系数 通透量=(C1-C2)×-------------------- 厚度 3.血流量的改变 4.细胞膜转运蛋白的两和功能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absoption)
1.口服给药
药物方面:理化性质、剂型、药物相互作用
机体方面:胃肠PH值、胃排空速度和肠蠕动、 胃内容物、首关消除
标注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 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经灭活代谢而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随之减弱。 ①首关消除越高,生物利用度越低 ②舌下、直肠给药可减轻首关消除
2.注射给药
静脉注射:是药物迅速而准确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不存在吸收过程
药物肌内注射及皮下注射:主要经过毛细血管一简单扩散和滤过方式吸收,吸收速度收注射部位血流量和药物剂型影响,一般较口服快
动脉注射:是治疗药物至特殊组织器官,但药物危险性大,一般不采用
3.呼吸道吸入:吸入性麻醉药,治疗性气体,沙丁胺醇
气道本身是抗哮喘药的靶向器官,以气雾剂解除支气管痉挛是一种局部用药
4.局部给药
皮肤,眼,鼻,咽喉,和阴道
5.舌下给药
·适合胃肠道易破坏和首过消除明显的药物。 · 舌下吸收面积小、吸收量有限制。
吸收速度: 吸入> 肌内注射>皮下注射>舌下及直肠 >口服>粘膜>皮肤 
二、分布(distribution)
(一)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① 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② 分子量大不易转运 ③ 有饱和限度 ④ 有竞争抑制现象 PrA+B→PrB+A
(二)器官血流量
肝脏、肾脏等因血流量高,所以药物分布快且含量高, 但皮肤、肌肉等因为血流量低,药物分布慢且含量低。
(三)与组织细胞的结合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不同,导致药物在体内选择性分布,导致某些组织中药物浓度高于血浆中的浓度。 如:甲状腺中碘的浓度可超过其他组织的1万倍。
(四)体液的pH和药物的解离度
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下解离型多,故细胞外液的弱酸性药物,不易进入细胞内,这类药物在细胞外液分布要高于细胞内液。同理,弱碱性药物则细胞内液浓度更高。细胞内液PH值7.0,细胞外液PH值7.4。 应用:升高血液pH可使弱酸性药物由胞内向胞外转运。 如:弱酸性药物巴比妥中毒
(五)特殊屏障
1.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血-脑、血-脑脊液、脑脊液-脑
脂溶性高的药物通过被动扩散的方式通过血脑屏障
2.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
3.血眼屏障(blood-eye barrier)
三、 代谢(metabolism)
(一)药物代谢的作用
1.作用降低或消失; 2.部分作用或毒性可增高 PD,parkinson’s disease L-DOPA----DOPA
(二)代谢部位:主要是肝脏,另外胃肠道、肺等也可代谢药物
(三)代谢方式: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四)肝药酶:
细胞色素P450 ,肝药酶诱导剂 ,肝药酶抑制剂
标注药酶的诱导与抑制 1. 药酶诱导剂:药酶活性增加或生成增加 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格鲁米特、保泰松等 2. 药酶抑制剂:药酶活性减弱或生成减少 氯霉素
(五)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1. 遗传因素 2. 药物代谢酶的诱导与抑制
四、 排 泄
药物的原型或代谢产物通过排泄或分泌器官自体内排泄的过程。
排泄规律
·多为被动转运 ·原型、代谢物形式排泄 ·浓度较高的排泄器官内治疗价值和不良反应同在 ·排泄速度受排泄器官功能状态影响
(一)肾脏排泄
1.肾小球滤过 2.肾小管分泌:主动转运,有竞争抑制现象 3.肾小管重吸收
(二)消化道排泄
肝肠循环: ·某些药物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后,部分药物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被重吸收,这种现象称为肝肠循环。 ·意义:药物作用时间延长。

(三)其他
乳汁、唾液、汗液、肺等
第三节 房室模型
一室模型
二室模型
三室模型
第四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一级消除动力学(恒比消除)
特点: ①药物衰减按恒比衰减 ②药物浓度越高消除量越大 ③药物的半衰期恒定不变 ④经5个半衰期后体内药量基本消除干净
零级消除动力学(恒量消除
特点: ①药物消除按恒量衰减 ②药物的半衰期不恒定 ③少数药物开始可为零级,随后按一级消除
混合消除动力学
低浓度,一级。 高浓度:零级。
第五节 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
一、一次给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
二、多次给药的稳态血浆浓度
稳态浓度Css:进入体药量和从体内消除药量相等时的血浆药物浓度
1.静脉恒速点滴时血药浓度可平, 稳地达到Css 2.定时等量给药时,经4-5个半衰, 期可达到Css
第六节 药动学重要参数
一、半衰期(half life,t1/2))
1.按一级动力学消除,t1/2与浓度无关,为恒定值; 零级消除动力学, t1/2与血浆药物初始浓度成正比。
2.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3.一级动力学消除,经5个t1/2后体内药物基本消除干净; 按1个t1/2给药1次,经4-5个t1/2可基本达稳态血药浓度。
4.肝肾功能不良者,t1/2可延长。
二、清除率 (clearance,CL)
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
·CL=CL肾脏+CL肝脏+CL其它 ·CL = A/AUC A:体内药物总量
三、表观分布容积(Vd)
·当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平衡时,体内药量和血药浓度之间比例参数 ·Vd=A/C0
四、生物利用度
·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达到全身血循环内的药物相对量和速度 ·生物利用度(F)=A/D×100% ·绝对生物利用度:F = (AUC血管外/AUC血管内) × 100% ·相对生物利用度:F = (AUC受试制剂 / AUC标准制剂) × 100%
第七节 药物剂量的设计和优化
给药方案
·等剂量等间隔多次给药 ·负荷量和维持量方案 ·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