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血液一般检查
血液学细胞检查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涂片制备,改良牛鲍计数板等检查,详情见如下导图。
编辑于2020-10-22 11:02:07临床血液学检测
血液一般检测
红细胞的检测与血红蛋白的测定
参考值: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160g/L 红细胞数目:4.0-5.5 成年女性:血红蛋白:110-150g/L 红细胞数目:3.5-5.0
临床意义
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增多
相对性增多
血容量减少造成红细胞容量相对性增加
严重呕吐
大量出汗时
大面积烧伤
尿崩症
绝对性增多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
血氧饱和度减低造成
生理性原因
病理性原因(通气,换气功能障碍,血液携氧能力降低)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多
肾脏疾病
肾癌
肾胚胎癌
肾上腺皮质癌
某些肿瘤
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 多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
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减少
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儿童,老人,孕妇等可能出现
病理性减少
贫血
红细胞生成减少
红细胞破坏增加
红细胞丢失过多
红细胞形态改变
大小异常
小红细胞
红细胞直径小于6um(正常6~9um)
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大红细胞
直径大于10um
溶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
巨红细胞
直径大于15um
叶酸,维生素B12缺乏造成的巨幼细胞贫血
红细胞大小不均
红细胞大小差异有一倍
说明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
增生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失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
形态异常
球形细胞
直径小于6um,厚度增加大于2.9um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椭圆形细胞
巨幼细胞贫血
口型细胞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酒精中毒
靶形细胞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
镰形细胞
镰状细胞贫血
泪滴形细胞
骨髓纤维化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棘细胞
脾切除,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症
裂细胞
见于红细胞因为机械或物理因素损伤造成的破坏
染色反应异常
嗜碱性点彩
铅中毒
巨幼细胞贫血
染色质小体
增生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贫血
溶血性贫血
卡波环(Cabot ring)
严重贫血
溶血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贫血
铅中毒
白血病
有核红细胞
各种溶血性贫血
红白血病
髓外造血
骨髓转移癌
白细胞的检测
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4~10)*10^9/L
白细胞数目变化
具体要视分类计数变化而定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分类 中性粒细胞 杆状核 0~5% 分叶状核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5~5% 嗜碱性粒细胞 0~1% 淋巴细胞 20~40% 单核细胞 3~8%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增多
生理性
妊娠
劳动
病理性
急性感染
细菌感染(化脓性感染)
严重感染是不升反降
严重的组织损伤/大量血细胞破坏
外伤
手术
大面积烧伤
急性大出血
急性中毒
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
特别是革兰阴性菌的感染
某些病毒感染
某些原虫感染
血液系统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白血病
巨幼细胞贫血
物理,化学因素损伤
射线,药物等
单核-吞噬细胞功能亢进
各种原因造成的脾功能亢进
自身免疫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核左移
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 (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的百分比增高超过5%
感染
急性化脓性感染
急性失血
急性溶血反应
核右移
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者更多叶,百分率超过3%
巨幼细胞贫血
造血功能减退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严重传染病
化脓性感染
败血症
中毒
中毒性改变
细胞大小不均
中毒颗粒
空泡形成
杜勒小体
核变性
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巨幼细胞贫血
抗代谢药物治疗
棒状小体
红色细杆状物质
急性白血病
嗜酸性粒细胞(0.5-5%,0.05-0.5*10^9)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过敏性疾病
寄生虫病
皮肤病
湿疹,剥脱性皮炎
血液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淋巴瘤
恶性肿瘤
某些传染病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嗜碱性粒细胞(0~1%)
增多
淋巴细胞(20~40%)
淋巴细胞增多
淋巴细胞减少
异形淋巴细胞
增多见于
病毒感染
免疫性疾病
药物过敏
单核细胞(3~8%)
增多
感染
血液病
单核细胞白血病
多发性骨髓瘤
减少
网织红细胞检测
网织红细胞测定
网织红细胞: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参考值:百分数 0.005~0.015;绝对数 (24~84)×10^9/L
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增多
网织红细胞减少
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
参考值:2
异常
大于3
小于2
血小板检测
血小板计数
参考值:(100~300)×10^9/L
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分布宽度的鉴定
参考值:MPV 7~11fl;PDW 15%~17%
临床意义
血小板平均容积 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率,ESR)
影响因素
血浆当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
红细胞数量和形状
参考值:男0-15mm/h女0-20mm/h
临床意义
血沉增快
生理性
病理性
血沉减慢
临床意义小
血细胞比容测定
HCT又称为红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当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液浓缩
减低
见于各种贫血
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
平均血细胞比容(MCV)
指的是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参考值:人工:82-92fl ;血细胞分析仪:80-10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是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
参考值:人工:27-31pg;血细胞检测仪27-34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是指平均每升血细胞当中所含有血红蛋白的浓度(g/L)
参考值:320-360g/L(32%~36%)
血涂片制备
载玻片要求:清洗液或10%的盐酸浸泡24小时
制备方法
手工推片法
薄血膜推片法
采血:取血0.05ml涂片
干燥:空中晃动,迅速干燥
厚血膜推片法
自动推片法
方法评估
薄血膜:用血量少,操作简单,临床应用最广,用于观察血细胞形态
厚血膜:疟原虫,微丝蚴
仪器自动涂片法:需要较高投入
质量控制
质量要求:由薄到厚逐渐过渡,薄厚适宜,头体尾分明
操作要求
涂片前
载玻片:中性,洁净,无油腻,无划痕,內缘完整光滑
血液标本:EDTA抗凝血(4小时内制片,否则细胞形态改变)
涂片中
涂片后:及时干燥
血涂片染色
染料
碱性染料:阳离子染料
酸性染料:阴离子染料
复合染料
染色方法
Wright染色法(最常用)
染色原理
物理吸附与化学亲和力作用
Ph影响
甲醇的作用:固定
操作步骤:标记,加染液(3-5滴覆盖血膜一分钟),加缓冲液5-10分钟,冲洗30s以上
着色原理:P17表格
Giemsa染色法
Wright-Giemsa染色法
质量控制
染色前
血涂片:彻底干燥,涂片后一小时内染色
染液质量
染色中P18表格
染色后
方法评估:P17(2-4)
改良牛鲍计数板的结构和使用
计数板结构
结构:H形
区域划分
白细胞计数区域
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区域
盖玻片
计数板使用
准备计数板
稀释血液:红细胞稀释液20毫升,白细胞稀释液0.38毫升,加入抗凝血10或20微升
充池,静置,显微镜计数
计数原则: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
计数板使用质量控制与评价
计数误差
技术误差:P21表格
固有误差
计数域误差:即使是熟练操作者,使用同一稀释液多次充液技术,其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由于每次充液后血细胞在计数室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所造成的误差,称为计数误差,细胞计数数量越多,计数范围越广,误差越小,反之误差越大
计数室误差和吸管误差
方法评价:血细胞显微镜计数法,为WHO推荐的参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