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方剂绪论知识总结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专门研究药物配伍与提高临床疗效的学科,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方剂学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合理配伍,酌定合适的剂量、剂型、用法。
组成:祛湿药。 治证:水湿病证。1、湿邪特点:重浊粘滞,易困气机,易伤阳气,向下,病程长,难愈。2、与脏腑关系:肺主气,通调水道—调水在肺脾主运化—制水在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肾主水—主水在肾其次与膀胱三焦气化失常,水道不通有关。3、治水湿大...
这是一篇关于01解表药的思维导图,包括:1.性能特点;2.功效主治;3.分类;4.使用注意。
这是一篇关于中药开窍药的思维导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思维导图
绪论
A.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1. 先秦时期
产生与发展时期
“五十二病方” 我国现存最早的方书
2. 两汉时期
形成与理论基础的奠定阶段
“黄帝内经” 对方剂学形成起到奠基作用
“伤寒杂病论” 奠定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是方书之祖
3. 魏晋南北朝
实用性方书涌现,理论探讨减少
“肘后备急方” 简、便、廉、效
“刘涓子鬼遗方”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外科的专科方书
4. 隋唐时期
方书大量涌现,大部头巨著相继问世
“千金方”孙思邈 历史上较早的相当于集大成的方书
“外台秘要”王焘 收方六千多,包括海外传来的药
5. 宋金元
方剂学全面发展时期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制定的成药典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代表个体医家对方剂学的贡献
“伤寒明理药方论”成无己 开方论先河,但不是方论专著
6. 明清
侧重方药共同发展
“普济方”朱橚 我国历史上现存载方最多的方书
“本草纲目”李时珍 研究本草为主的专著,其收了大量的方剂,将方药密切联系
“医方考”吴昆
“温热论”叶天士 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体系
“温病条辨”吴鞠通 创立了三焦辨证体系
“医方集解”“汤头歌诀”汪昂 是比较典型的早期方剂学教材
7. 近现代
“中医方剂大辞典” 填补“普济方”后缺少大型方书的空白
B. 方剂与治法
1. 关系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2. 医门八法
汗吐下消温清补和
汗: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
吐:涌吐痰涎,宿食毒物
下:荡涤肠胃,通泄大便
和:和解少阳,表里双解, 调和脏腑,调节寒热
清: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虚热。
温:温脏祛寒,温经通络,回阳救逆
消:消食导滞,行气活血, 祛湿利水,化痰驱虫
补:益气养血,滋阴补阳
C. 方剂煎服法
1. 煎药法
用具:砂锅,不锈钢器皿;忌铁器、铜器
煎药用水:洁净自来水、井水、蒸馏水
加水量:一般高于饮片平面3-5cm;视情况而定
煎药火候:武火沸腾后,改用文火
煎药方法:煎药前先浸泡20-30min,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特殊煎法:先煎、后下、包煎、单煎、溶化、冲服
2. 服药法
时间:空腹服、食后服、睡前服
方法:一般汤剂,日一剂,分2-3次温服; 反佐的服药法
药后护理:饮食宜忌
D. 组方原则与变化
1. 配伍
目的:增效减毒
关键:辨证论治
2. 配伍原则
七情
3. 组方原则
君臣佐使
君: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
臣: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 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
佐:佐助——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 佐制——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 反佐——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与君药性味相反却能在治 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调和药——调和诸药,T也带有一定的缓和 引经药——“引经报使”
①君药不可缺,且药力强、药味少、药量偏重。 ②作为臣药、佐药、使药、不必俱备。 臣药药力小于君药; 佐药药力小于臣药,用量较轻; 使药药力较小,用量较轻
4. 变化
药味加减:君药不变,加减它药
药量增减
剂型更换的变化
E. 古今用药度量衡
一钱——3g 一两——一钱 一升——10合——200ml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g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