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呼吸(生理)
详细介绍了肺通气、肺换气和组织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以及呼吸运动的调节。
编辑于2020-11-06 11:05:37呼 吸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氧的运输
O2和CO2在血液中的形式
物理溶解
化学结合
物理溶解 化学结合
O2物理溶解 1.5%
O2化学结合 98.5%
(一)血红蛋白结构
1个珠蛋白+4个血红素
氧合血红蛋白(oxyhemoglobin, HbO2)
(二)血红蛋白(Hb)与O2结合的特征
1. 迅速而可逆 不需酶的催化、受PO2的影响
Hb +O2 HbO2
2.氧合反应 Fe2+为二价铁,该反应是氧合 (oxygenation) ,不是氧化 (oxidation)
3. Hb结合O2量 1分子Hb可以结合4分子O2
4. 氧解离曲线呈S形 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 S 形,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
(三)氧解离曲线
表示PO2与Hb氧结合量或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1. 上段 相当于PO2 60~100mmHg 较平坦,表明PO2的变化对Hb氧饱和度影响不大。 PO2不低于60mmHg,氧饱和度能保持在90%
2. 中段 相当于PO2 40~60mmHg 较陡,是HbO2释放O2的部分。O2的利用系数─血液流经组织时释放出的容积占动脉血O2含量的百分数
3. 下段 相当于PO2 15~40mmHg 是HbO2与O2解离的部分,反映血液中O2的贮备

(四)影响O2运输的因素
P50:是使Hb 氧饱和度达50%时的PO2,正常时P50为26.5mmHg
P50增大: 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曲线右移
P50降低: 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曲线左移
1. 血液pH和PCO2:pH↑或 PCO2↓,Hb对O2的亲和力下降,曲线右移
波尔效应(Bohr effect):酸度对Hb氧亲和力的影响
生理意义:促进肺毛细血管血液的氧合和组织毛细血管血液释放O2
2. 温度:T↑ → 氧离曲线右移,促使O2释放
3. 红细胞内2,3-DPG:2,3-二磷酸甘油酸(无糖酵解的产物)
2,3-DPG↑ → Hb对O2的亲和力下降,曲线右移
4. CO:CO与Hb亲和力约为O2的250倍,曲线左移
5. 其他因素:Hb自身性质的影响,如Fe3+失去运O2的能力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一)CO2的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 5%
化学结合 95%:碳酸氢盐88%,氨基甲酰血红蛋白7%
1.碳酸氢盐
碳酸酐酶:红细胞内浓度高,血浆中缺乏
抑制剂:乙酰唑胺
2. 氨基甲酰血红蛋白(carbaminohemoglobin)
进入RBC的一部分CO2可与Hb的氨基结合,生成
反应迅速,无需酶的催化。调节这一反应的主要因素是氧合作用
在组织:HbO2解离释放出O2,Hb与CO2结合
在肺部:HbO2生成增多,促使HHbNHCOOH解离,释放出CO2和H+
(二)CO2解离曲线
表示血液中CO2含量与PCO2关系的曲线
曲线接近线形,没有饱和点
(三)影响CO2运输的因素
O2与Hb的结合可促使CO2的释放,而去氧Hb则容易与CO2结合,这一现象称为何尔登效应
O2与CO2的运输相互影响:CO2通过波尔效应影响O2运输,O2通过何尔登效应影响CO2运输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一)呼吸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有关的神经细胞群
1. 脊髓 支配呼吸肌的运动神经元位于颈段(C3~5,支配膈肌)、胸段(T,支配肋间肌和腹肌)前角,是初级中枢
2. 低位脑干
延髓:呼吸节律基本中枢(VRG─PBC)
脑桥:臂旁内侧核(NPBM)和相邻的Kölliker-Fuse核,合称PBKF核群,是呼吸调整中枢,其作用是限制吸气,促使吸气向呼气转换
3. 高位脑 下丘脑、边缘系统、大脑皮层
(二)呼吸节律的形成
1. 起博细胞学说 (theory of pacemaker)
2. 神经元网络学说 (theory of neuronal circuit)
中枢吸气活动发生器 (central inspiratory activity generator)
吸气切断机制(inspiratory off-switch mechanism)
延髓内不同神经元(吸气,转为呼气)
脑桥PBKF的活动和迷走神经肺牵张反射可促进吸气切断机制的活动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一)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1. 化学感受器:对O2、CO2和H+等敏感的感受器
(1)外周化学感受器 (peripheral chemoreceptor)
感受器 — 颈动脉体(carotid body),主动脉体(aortic body)
传入神经 — 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中枢 — 延髓孤束核
传出神经 — 躯体运动神经等
效应器 — 呼吸肌、气道肌
生理刺激:O2↓、CO2和H+↑
(2)中枢化学感受器 (central chemoreceptor)
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头、中、尾),斜方体后核、孤束核、蓝斑、下丘脑等
生理刺激:
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H+↑
CO2迅速通过血脑屏障→H+↑
不感受低氧刺激
2. CO2、H+和O2对呼吸的调节
CO2:调节呼吸的最重要生理性化学因素
中枢化学感受器→呼吸中枢兴奋
外周化学感受器 →窦神经、迷走神经→延髓 → 呼吸中枢兴奋
效应:PCO2↑ → 呼吸加深加快,增加肺通气量
H+:脑脊液中H+是对中枢化学感受器最有效的刺激
中枢化学感受器:对H+敏感性高→呼吸中枢兴奋(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外周化学感受器:对H+敏感性低
效应: H+↑ → 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增加
O2:低氧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
中枢化学感受器:低氧→中枢抑制
外周化学感受器:低氧→外周化学感受器 → 呼吸中枢兴奋
效应:PO2 ↓ → 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增加
(二)肺牵张反射 (pulmonary stretch reflex)
1. 肺扩张反射:肺扩张→ 感受器 (气管—细支气管的平滑肌) 兴奋→迷走神经→ 延髓 吸气切断机制 →切断吸气 →转入呼气 (兔最明显)
2. 肺萎陷反射:肺萎陷时引起吸气活动的反射。机理不清。平静呼吸时不参与调节
生理意义:①负反馈调节;②脑桥-延髓呼吸中枢共同调节呼吸的频率和幅度;③迷走神经参与反射
本章小结
1. 肺通气的动力:直接动力(压力差);间接动力(呼吸肌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
2. 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 (肺和胸廓)+ 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惯性阻力,黏滞阻力)
3. 胸膜腔负压:有利于肺保持扩张状态;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4. 肺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可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5. 肺容积:不同状态下肺所能容纳的气体量
6. 肺容量: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体量
7. 气体交换:方式是扩散;动力是分压差
8.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呼吸膜的厚度和面积;通气/血流比值
9 . 气体的运输形式:物理溶解;化学结合
10. Hb与O2结合的特征:迅速、可逆、受PO2的影响、无需酶的催化、氧合作用
11.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血液pH和PCO2、温度、2,3-DPG、CO中毒、Hb自身性质
12. CO2的运输:化学结合95%,其中88%为碳酸氢盐,7%为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13. 呼吸中枢:脊髓是支配呼吸肌的初级中枢,延髓是基本中枢,脑桥和高位脑起调节作用
14. 呼吸节律形成的学说:起搏细胞学说,神经元网络学说
15. 化学感受器:中枢(H+/ PCO2敏感),外周(PO2 、PCO2、H+敏感)
16. 肺牵张反射:肺扩张反射,肺萎陷反射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一、气体交换的基本原理
(一)气体的扩散
气体分子从压力高压力低扩散,单位时间内气体扩散的容积称为气体扩散速率(diffusion rate, D):
气体的分压 (partial pressure, P)
气体的分子量 (MW)和溶解度S
扩散面积(A)和距离(d)
温度(T)

(二)呼吸气体和人体不同部位气体的分压
1. 呼吸气和肺泡气的成分和分压
空气的主要成分为O2和CO2,各气体的容积百分比不因地域不同而异,但分压可因总大气压的变动而改变
2. 血液气体和组织中气体的分压 液体中的气体分压也称为气体的张力
二、肺换气
(一)肺换气过程
气体的分压差的作用
pO2:肺泡血液
PCO2:血液肺泡
(二)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1. 呼吸膜的厚度(平均0.6m)
(1)液体分子层
(2)肺泡上皮细胞
(3)肺泡上皮基底膜
(4)间隙(基质层)
(5)毛细血管基膜
(6)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2. 呼吸膜的面积(70m2)
安静状态时约40m2
3. 通气/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
每分肺泡通气量和每分肺血流量间的比值
(三)肺扩散容量(diffusing capacity of lung, DL)
每分钟肺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体量(单位分压差1mmHg)
V: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体量(ml/min)
PA:肺泡中某气体的平均分压
PC:肺毛细血管内该气体的平均分压
正常时:O2的DL平均为20ml/(min·mmHg)
CO2的DL约为O2的20倍
三、组织换气
组织换气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与肺换气相似,不同的是气体交换发生于液相(血液、组织液、细胞内液)介质之间
扩散膜两侧O2和CO2的分压差随细胞内氧化代谢的强度和血流量的多少而改变
第一节 肺通气
呼吸系统的功能解剖
实现肺通气的器官:
呼吸道:气管-支气管树
肺泡:肺换气的主要场所
胸膜腔:胸膜腔内负压
膈和胸廓:胸壁肌
气管-肺泡囊的分级
传导区:0~16级
呼吸区:17~23级(过渡区)
肺泡稳定性
肺泡的相互依存关系稳定性
一、肺通气的原理
(一)肺通气的动力
直接动力 (direct force):肺泡气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差
原动力 (primary force):呼吸肌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
1. 呼吸运动
过程:呼吸肌收缩/舒张→胸廓的扩大/缩小→肺内压↑/↓→压力差
吸气(主动):膈肌、肋间外肌收缩
呼气(被动):膈肌、肋间外肌舒张
型式:腹式呼吸/胸式呼吸,平静呼吸/用力呼吸
2. 肺内压 (intrapulmonary pressure):肺泡内气体的压力(随呼吸运动而变)
3. 胸膜腔内压 (intrapleural pressure):脏层和壁层胸膜之间潜在的腔,腔内的压力简称胸内压
测 量:直接法/间接法
正常值:平静呼气末 -5 ~-3 mmHg
平静吸气末 -10~-5 mmHg
成 因:胸膜腔内压 = 肺内压+( - 肺回缩压) = - 肺回缩压
(当肺内压=大气压,以大气压为0计时)
胸膜腔负压的形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胸廓的发育较肺快,因此胸廓的自然容积>肺的自然容积。由于两层胸膜紧紧贴在一起,肺被牵引而始终处于扩张状态。在呼吸运动中,在肺的内向回位力和胸廓的外向回位力的作用下,胸膜腔内压便降低而低于大气压(负压)。胸膜腔的密闭性使得胸膜腔负压得以保持
生理意义:
(1)有利于肺保持扩张状态(气胸→胸膜腔负压↓→肺萎缩→肺不张)
(2)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二)肺通气的阻力
肺通气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
弹性阻力(静态):肺弹性阻力和胸廓弹性阻力
非弹性阻力(动态):气道阻力、惯性阻力、组织的黏滞阻力
惯性阻力+黏滞阻力(小,忽略不计)
气道阻力:80%90% (气流速度、气流形式、气道口径R∝1/r4)
1. 弹性阻力(elastic resistance, R)和顺应性(compliance, C)
弹性阻力:弹性体对抗外力作用所引起的变形的力
肺弹性阻力的来源:肺弹性成分+肺表面张力
肺泡II型细胞分泌表面活性物质→肺表面张力↓
顺应性:弹性体在抗外力作用发生变形的难易程度。C=1/R
肺的顺应性:

比顺应性:单位肺容量的顺应性(因为肺顺应性还受肺总量的影响)

二、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一)肺容积和肺容量
1. 肺容积 (pulmonary volume)
潮气量 (tidal volume, TV) 400~600ml
补吸气量 (inspiratory reserve volume, IRV) 1500~2000ml
补呼气量 (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 ERV) 900~1200ml
余气量 (residual volume, RV) 1000~1500ml
2. 肺容量 (pulmonary capacity)
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体量
深吸气量:潮气量+补吸气量
功能余气量:余气量+补呼气量,2500ml
肺活量 (vital capacity, VC)
潮气量+补吸气量 +补呼气量
男 3500 ml / 女 2500ml
用力肺活量 (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
用力呼气量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FEV):
第1秒内呼出的气量称1秒用力呼气量(FEV1) 。通常以FEV1 / FVC的百分数表示,FEV1 /FVC约80%
肺总量 (total lung capacity, TLC)
男 5000 ml/女 3500ml
(二)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1. 肺通气量 (pulmonary ventilation)
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
= 潮气量×呼吸频率(12~18次/分)
= 6~9 L(正常成年人平静呼吸时)
最大随意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体总量。70~150L (一般测10s或15s)
通气储量百分比:正常值等于或大于93%

2. 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
解剖无效腔:上呼吸道至终末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约150ml
肺泡无效腔:未能发生气体交换的部分肺泡容量
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 (alveolar ventilation)=(潮气量-无效腔)x 呼吸频率
(三)最大呼气流速-容积曲线
小气道:直径<2mm,壁薄,腔小,缺乏软骨支撑;总横截面积大,阻力小
最大呼气流速-容积曲线:小气道阻力的测量
动态挤压和等压点:呼气流速-容积测量时出现流速限制与气道动态挤压有关
动态挤压:用力呼气时,胸膜腔内压气道口径(动态挤压)
等压点:用力呼气时,气道内外的压力相等的点(跨壁压=0)
上游气道:等压点与肺泡之间的气道;下游气道:等压点与鼻腔之间的气道
等压点随着肺容积变化而移动
尽力吸气后尽快呼气,呼出气量和流速关系=呼出流速与肺容积关系
(四)气道反应性测定
支气管反应性测定:支气管激发试验(BPT)
支气管对吸入刺激物(组胺等)产生收缩反应的程度(哮喘患者)
(五)呼吸功
在一次呼吸运动中,呼吸肌为克服通气阻力而实现肺通气所做的功。
呼吸功(work of breathing):跨壁压变化×肺容积变化。正常人平静呼吸时,一次呼吸作功仅约0.25J。每分钟呼吸平均功率为0.05W
呼吸功增大说明呼吸较为用力或出现病理情况(弹性阻力/气道阻力增加)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三个环节
外呼吸
气体运输
内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