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阴阳学说
本导图详细介绍了阴阳学说的概念,阴阳之间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关系以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编辑于2022-03-27 15:13:44阴阳学说
起源: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到宇宙间一切事物或事物内部都普遍存在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两者的运动变化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经过不断总结,逐渐形成了阴阳学说,这是古人阐释自然界变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概念
最初涵义
日光的向背
朝向日光为阳
背向日光为阴
含义扩充
以阴阳概括整个物质世界的两个基本属性,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
两个事物之间
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关联又对立的两个方面
事物内部
联系且对立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阴阳有其基本特征,这是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能明确诠释阴阳特征的当属“水”与“火”的特性
水性:寒凉、下行、湿润、阴暗
火性:温热、升腾、燥烈、光亮
通过抽象、比类、推演法
具有“向阳”或“火”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归属性“阳”
具有“背日”或“水”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归属性“阴”
阴和阳的基本特征:
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积极的、进取的、刚强的、无形的、亢奋的
属“阳”的范畴
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消极的、退守的、柔弱的、有形的、抑制的
属“阴”的范畴
( 三 ) 阴阳属性的特点
抽象性
指属性,而不是指某一特定的事物或现象
普遍性
宇宙间一切相关的事物和现象均可用阴阳加以概括
相关性
划分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必须满足双方相互关联、相互对立的基本条件
相对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在于比较,比较的角度不同,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划分亦不同
根据事物的某一属性(万千角度之一),从而进行区分、分类
可分性
相关联(有共同点或有因果关系或有影响(促进或抑制))的事物都可分阴阳,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每一事物内部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又可再分阴阳。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永无止境,以至无穷
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与转化关系是阴阳学说的核心内容,以此关系认识自然界万物的生长、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相互对立
天与地、上与下、内与外、动与静、升与降、出与入、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虚与实
相互制约
阴阳双方彼此相互牵制、约束,通过制约维持着“阴平阳秘”状态
春、夏、秋、冬
温、热、凉、寒
阳主动、阴主静:
白天阳气盛,阴气弱,故白天人精神振奋
夜间阴气盛,氧气弱,故夜晚人精神困倦
阴阳的任何一方太过或不足,引起对方的减弱或亢盛
太过者使对方减弱
不足者导致对方相对亢盛
治病过程中,运用阴阳对立制约关系,采取
以动制静
以阳制阴
以静制动
以阴制阳
使阴阳趋于动态平衡,病祛身愈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相互依存
阴阳彼此均 以对方的存在 为 存在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
相互为用
阴阳之间相互资助、相互促进
精与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精:是体内液态精华物质,有形,属阴
物质
气:含有巨大能量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无形,属阳
能量
精是气的化生本原,能量的化生基础:没有精则不能化生气,能量的产生有赖于精的分解
故精亏则气少
气是精的功能体现,化精的动力源泉:没有气则难以生精,精华物质的合成以消耗能量为代价
故气少则不能生精
气与血亦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无形,属阳
气为血之帅,能生血、运血、统血,故气运行正常有序,有助于血的生成和运行
血有形,属阴
血为气之母,能载气、养气,故血旺盛促气充分发挥功能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指阴阳运动中量的变化,消为减少、消耗,长为增多、增长,阴阳双方始终处于减弱或增强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消长
阴阳双方:
你强我弱、我弱你强
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阴阳皆消或阴阳皆长
阴阳消长运动稳定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
若只有“阴消阳长”而无“阳消阴长”,则破坏阴阳的相对平衡,形成阴阳偏盛或偏衰的阴阳失调病态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反方转化——“质变”
阳证转阴证:热极生寒 夏至 重阳必阴
阴证转阳证:寒极生热 冬至 重阴必阳
物生谓之“化” 物极谓之“变”
“重”和“极"指事物发展到极限或顶点,原表现以阴或阳为主的事物有可能转化为表现以阳或阴为主的事物
阴阳之关系
相互牵制,相互约束
对立制约
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相互资助,相互促进
互根互用
阴阳俱长,阴阳俱消
某个角度某一刻总有一方占优势,但整体上是动态平衡,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有机的整体
根据部位/功能分阴阳
部位分阴阳 脏腑分阴阳 经络分阴阳 气血分阴阳
人生有形 不离阴阳
(二)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1.解释机体组织(物质)与功能的基本关系
阳 气
功能
功能 属阳 显于外
促进物质化生
阴 精
物质
物质 属阴 居于内
作为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2.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阳主升 阴主降
人体阴与阳的升降交互运动——升降出入
阴气和阳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本质的标志
(三)阐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邪气
阳邪──风、暑、热(火)、燥邪
阴邪──寒、湿邪
正气
人体的机能活动
对病邪的抵抗能力
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对损伤组织的修复能力
阴气、阳气
1、阴阳偏盛
指阴邪或阳邪偏盛,导致机体阴或阳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外邪侵犯,并于阴或阳,使其偏于亢奋
病理状态:邪气盛、正气未伤
证候:属实证
阳偏盛
功能增强
阳盛则热
实热证
阳盛则阴病
阳盛阴虚
阴偏盛
阴盛则寒
实寒证
阴盛则阳病
阴盛阳衰
功能抑制
2、阴阳偏衰
衰即:衰减、不足,指机体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病理状态:正气虚弱
证候:属虚证
阳偏衰
阳气不足,温煦功能低下
阳偏衰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 而见 虚寒证
阳虚则寒
阴偏衰
阴偏衰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 而见 虚热证
阴虚则热
机体阴液不足
3、阴阳互损
指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而致另一方也不足的病理变化。
4、阴阳转化
指阴阳不同的病理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四)指导疾病的辨治用药
1.指导临床辨证
疾病的发生 发展 变化的机理 阴阳失调
疾病本质 分清阴阳 指导临床辨证治疗
善诊者 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
2.确定治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 损其有余
阴阳偏胜的治则
阳偏胜——实热证——“热者寒之”
阴偏胜——实寒证——“寒者热之”
“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则
阳偏衰——虚寒证——“温阳益火”
阴偏衰——虚热证——“滋阴壮水”
“虚则补之”
3.归纳药物性能
归纳药性:寒 热 温 凉——“四性/气”
“寒/凉”性药——阴:减轻或消除疾病的热象
“温/热”性药——阳:减轻或消除疾病的寒象
分析五味:辛 甘 酸 苦 咸——“五味”
“辛 甘”味药——阳:具有升散补益功效
“酸 苦 咸”味药——阴:具有肃降泻下功效
升降沉浮
升浮:具“升阳发表 祛风散寒 涌吐开窍”功效药物
上行向外——阳
沉降:具“清热泻下 消导积滞 利尿降逆 重镇安神 潜阳息风收敛“功效药物
下行向内——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