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原考研
考研复习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思维导图,内容非常详细,供大家学习参考。
编辑于2020-11-08 15:57:35马原
马克思主义
简介
立场、观点、方法
社会根源、阶级基础、理论来源
特征
哲学
不同流派
两个基本问题
第一性
区分唯物唯心
同一性
区分可知和不可知
辩证法(世界是联系的)和形而上(世界是孤立的)
辩证唯物论
物质:客观实在
意识: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运动(绝对的)、静止、时空
实践:主体是人
规律
自然规律:自发、盲目
社会规律:自觉、有意识、靠人
世界统一与物质
唯物辩证法
联系:客观性(本身固有的)、普遍性(到处都有)、多样性(啥样的都有)、条件性(有时候不是随便就有的)
事物永恒发展(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是个过程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原因动力
矛盾:同一(相对)和斗争(绝对)、普遍(无处不在)和特殊(各有特点)
量变质变规律
回答了“事物怎样发展”,过程状态
质和量: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知质的深化
度:保持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否定之否定规律
回答了“事物往哪里发展”,方向
三个阶段:肯定-否定(矛盾初步解决,但还片面)-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统一,矛盾根本解决)
否定是自我的否定、是一种扬弃
五对范畴
原因与结果
必然与偶然
必然寓于偶然之中,偶然中包含着必然
可能与现实
区分可能与不可能(有无现实依据)、现实的可能与抽象的可能(依据是否充分)
现象与本质
现象与本质都是客观的,无对错之分,不能说真象是对的,假象是错的
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
主观辩证和客观辩证
主观: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客观: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
两者都是唯物辩证法,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实践与认识
实践
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主体、实践中介、实践客体
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
唯心(先验论)和唯物(反映论)
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过程
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真理与价值
真理
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客观、一元(同一条件下,对特定客体,只有一个真理)、绝对、相对、具体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
谬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
逻辑证明是对实践标准的重要补充,但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价值
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这种关系是客观存在)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真理尺度”≈“客观规律性”,“价值尺度”≈“主观能动性”,成功的实践须同时符合两个方面
自由与必然
必然:客观规律的存在及其对人活动的限制
自由:人从自然束缚、社会束缚和旧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必然的认识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自由以必然为限度、根据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思的关系问题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基本问题上对立,也就是在历史的创造者的问题上对立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商品二因素
价值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
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自然属性,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不可得兼、缺一不可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具体形式的劳动)形成商品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体、脑力的耗费)形成商品价值实体
货币
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一手钱一手货)、贮藏手段、支付手段(租金、债务等)、世界货币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外化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反而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价值规律
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
价格围绕垄断价格波动
私有制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从私有制角度看,劳动是私人劳动;从社会分工角度看,劳动是社会劳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劳动力成为商品
自由的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劳动
货币转化为资本有了条件
剩余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
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
剩余价值率:m/v
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本质是进一步扩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资本有机构成:c:v
工资与剩余价值
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剥削关系
利润与剩余价值
平均利润:不同部门按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瓜分剩余价值
生产价格:成本+平均利润
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本质特征:生产相对过剩
可能性: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
根本原因:基本矛盾
阶段:危机(必经阶段)、萧条、复苏、高涨
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国家职能
民主制度
法制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
垄断
自由竞争→垄断
垄断下仍存在竞争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为其发展服务
国际同盟
金融垄断资本
最终导致金融危机频发
实质:维护垄断统治、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新变化
几个方面的变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
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
政治制度
原因
科技和生产力发展
工人阶级的争取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影响
改良主义的改革
实质
两个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一般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经济规律
框架内的变化,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变化
趋势
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替代
过渡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产生与发展
空想→科学
空想局限性
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科学创立标志:《共产党宣言》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列宁
“一国胜利论”
可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
俄国如何建设?
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大力发展生产力
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利用资本主义
苏联模式
发展战略:高速发展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
经济体制: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排斥市场机制
政治:过渡集权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共产主义是历史必然
共产主义社会
物质极大丰富、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高度和谐、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两个必然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绝不会
无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绝不会灭亡
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细胞里成熟以前,绝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