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精神分析论
347应用心理学专硕考研知识点总结,下图为备考华南师范大学笔记。
编辑于2020-11-21 21:05:53新精神分析论
一、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一级)
(一)人格结构
荣格把人格作为一个整体,称为精柳或心灵,精神包括所有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1.意识
对荣格而言,意识是人心中唯一能够被个体感知到的部分
自我是意识的中心,它是我们意识到的一切心理活动。
2.个人潜意识
个人潜意识是由曾经被意识到但又被压抑或遗忘,或在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有意识的印象的内容所构成。
荣格与那洛伊德的区别在于,没有把无意识内容都看作是罪恶和性色彩的。 个体潜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结。 情结是指在个人的潜意识中,一种对个人生活至关重要的特性,即富有情绪色彩的一连串的观念或思想。 当说某人具有某种情结时,是指他执意沉漏于某种东西不能自拔,像是上了“瘾”, 如恋母情结、金钱情结。 情结可以成为人的调节机制的障碍。 情结也往往是灵感的动力源泉。
3.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是遗传下来的东西,为集体所共有的潜意识。
它是人格中最深、最不易碰触到的层次。 在荣格看来,如同我们每个人在个人潜意识里积累并存放所有个人记忆档案那样,同样人类集体作为一个种族,也在集体潜意识里存放着人类和前人类物种的经验。 集体潜意识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共同的。 这些印在人赔中的祖先经验通常称为原型。
(二)重要的原型
原型是那载经历许多世代一直保持不变的经验积累于心中的结果,是一种对世界某些方面进行反应的先天倾向。 如人类对太阳的崇拜,是千百年来的经验情刻在人前的结果。
1.人格面具
这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或精神的外部形象
其目的是给人一个好的印象以便得到进会的承认。 人格面具实际上是一种适应,是个人对社会生活的适应。 人格面具对人的生存是必需的。
2.阿尼玛(阴性基质)
阿尼玛是男子人格中的女性成分。
是由男人在浸长岁月中与女人交挂所获得的经验而产生的。 它有两种功能: 一是使男人具有女子气; 二是为男人在男女交往中(包括母子文柱、朋友和爱人间的交往)提供参照系。
3.阿尼姆斯(阳性基质)
女子人格中的男性成分
也有两种功能: 一是使女性具有男子气; 二是提供女性与男性交往的模式。 这种原型的第一个投射对象差不多总是自己的父亲。 它会根大地影响女人对男人的选择。
4.阴影(或阴暗自我)
阴影是人格中最隐蔽最深奥的部分,即黑暗白我。
它比任何原型都更多地容纳人的最基本的动物性,阴影的动物本性是生命力、自发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荣格认为,阴影可能是一切原型中最强大的也是最危险的一个,它是人身上最好的和最环的东西的发源地。
5.自身
集体潜意识中的一个核心原处。把别的原型都吸引到它周围,使它们处于和谐状态,导致人格的统一、平衡和稳定
(三)人格动力
荣格认为:人的整个人格或精神是一个相对封闭系统,其动力源泉则是心理能,心理统在整个精神系统中的分配是由等值原理和炳原理决定的。
1.力比多
人格的动力是心理能(心理能量), 荣格称之为力比多。
这与弗洛伊德把力比多仅限于性欲是不同的。 他把力比多定义为:一般生物的生命能量。 它从身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为个人的心理发展提供能源,是人格的动力。
2.等值原理和炳原理
荣格认为人格系统的能量分配是由两条原理决定的。
第一条是等值原理,即是说,每一个人能应用的力比多是固定的,如果它被投入人格系统的某个结构,那么就会在其他结构中显示出来。
第二条原理是炳原理,即心理能总是候向于从高能量的心理结构向低能量的心理结构转移,直到能量趋于均衡
(四)心理类型【简述荣格的心理类型】
(五) 人格发展【简述荣格的人格发展观】
荣格认为人格的发展问题的关键概念是个性化(或个别化)。所调个性化是指个人的照神的各个虚分经历完全分化并充分发展的过程。一且个性化过程出现后,超越功能就发挥效力,超越功能还是一种对人格中所有对立倾向和趋向加以统一、完整和整合的能力。 荣格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个性化和整合作用两种过程的交互作用,他以为比多能量的聚散为依据,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前性欲期、前青春期。成熟期和老年期。
二、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一级)
(一)阿德勒的人性观【简述阿德勒的人性观】(补充)
阿德勒强调人格的统一,认为应该把人格当作不可分割的整体来了解。 他强调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认为我们以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目标,是我们创造自己。 他的人性观可归纳如下:
1.人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受社会力量的影响和激发,具有创造性的、主动的、决策性的能力。
2.我们未来的方向远比过去重要,我们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与创造着,而不是仅仅被童年经验所塑造。可以参与自己的命运,而非被过去的早期经验所决定。
3.人的行为不是由生物学的本能力量决定,而是由社会力量决定。来访者不应该看作是有病的、需要辅导治疗的。他们只是在成长中受到了挫折,需要用鼓励来改正错误的自我信念。
4.人是有意识的整体,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是人格的主要部分,而非潜意识。治疗中应该针对的核心问题,是来访者对自己的不请楚的意识和意识中的错误信念。
(二)自卑与补偿【简述阿德勒的人格动力理论】
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把性本能作为人格的根本动力,认为自卑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自卑感驱使人产生对优越的渴望。
1.自卑感
人们常说的”自卑情结”是阿德勒最出名的概念之一。 自卑感起源于个人生活中所有不完全或不完美的感觉,包括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障碍,不管是真实的障碍或想象的障碍。 自卑感使人务力克服缺陷,阿德勒把这种努力叫做补偿。
2.自卑感的补偿途径
(1)觉知到自己的某种缺陷后,集中力量在缺陷处发展其功能。
有时,人通过极大的努力把原先的弱点改变成为自己的优势。 阿德勒称之为超补偿。
(2) 承认自己的茉种缺陷,发展自己的其他机能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
3.自卑情结
自卑感一方面是积极的驱动力,同时也可能导致精神疾病
沉重的自卑感可能使人产生无助感、束手无策; 心灰意懒,其至导致万念俱灰、万事皆休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自卑感便成了阻得个人积极成长的障碍力量和破坏力量,阿德勒称这种情况为自卑情结。
4.追求卓越
阿德勒把追求优越称为“我们生活的基本事实”
每个人自卑、补偿,所要奋力追求的目标就是优越,包含更加完美的发展、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 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人的本凭,是先天遗传的。 不仅个人,而且整个人类都永远在追求优越。 追求优越既能导致积极的发展,也能引起优越情结。 如果一个人一心一意只追求自己的优触而忽视了其他人和社会的需要,那么这个人就产生了一种优越情结。 有优越情结的人表现为专横跋扈,爱虚荣、言过其实、骄做自大、自以为是。 这种人缺乏社会兴趣,令人讨厌。
5.人格发展的动力
阿德勒认为,个人的自卑感起源于婴幼儿时期的无力、无艇和无知。
婴幼儿完全依较成人才能生存,所以生命之初就有自卑感。 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 不断地补偿又不新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 总之,在阿德勒看来,自卑和追求优越的补偿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它可以是力争上游的动力,也可以导致精神病。
(三)追求优越与生活格调【简述阿德勒的生活方式理论】
1. 所有人的最终目标是追求优越,但是怎样去追求优越则取决于个人的独特条件。生活格调(或生活方式)就是一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独特手段,包括人对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以及追求生活目标时采取的独特行为。
2. 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都会形成个人的生活方式,这种风格和个人所赋予的生活意义密切联系,只有懂得了真正生活意义的人,才能有健康积极的生活风格。而找不到生活意义的人,生活就会乱成一团,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3. 生活方式实际上和我们每一个人对生活的意义的追求这一重要的生命课题密切联系。阿德粉认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集中表现为他观察事物的模式,这种模式是非常固执的,除非在极度困难时,或着通过心理辅导。个人才能了解自己生活方式的误区,才有修正的可能。
(四) 创造性自我与社会兴趣
1.创造性自我
指个体按自己的生活格调决定自己人格的能力。
创造性自我是人格中的自由成分,它使得个体能在可供选择的生活格调和追求目标之间进行选择。 它是塑造人格的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力量。 阿德勒认为们每一个人部是自己的生活的主角,创造者及艺术案。 在迫求自己有意又的生活目标的过程中,个体逐渐形成了独持的生活方式。 阿德勒在西方心理学史上,是第一个提出人类行为不完全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人格心理学家,霍尔等人把阿德勒的创造性自我称方”作为人格理论家所取得的最辉煌的成就“。
2.社会兴趣
新个体意识到自己是人类社会的一分子,在本性上人具有天生的社会兴趣,是全人类和请生话、友好相处、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天生需求。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一生都必须解决三个重大同题;职业任务、社会任务、受情和婚姻任务,这获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充分发展的社会兴题。
根据人所具有的社会兴趣的程度,阿德勒把人分为四种类型
①统治支配型:这片人债向于统治支配他人;
②索取依额型:这种人总是极力从别人那里获得他想要的一切;
③躲避型,这种人以碌绿无为,回避问题的方式在人生中避免失败;
④社会有益型:这种人正视问题,试图以一种有益于社会的方式加以解决。
前三种人的生活格调是错误的,只有社会有益型才有充实而者意义的生活,因为他 是为人类谋取取更多福利的人。
(五)人格适应
1.适应的性质
适成良好的个人有勇气面对问题,追求优越与完关,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兴趣。
适应不良的个人只追求个人的优越而映乏足够的社会兴趣。 各种心理疾病都是由错误的生活格调所产生的生活方式导致的。 无论是健康的或是错误的生活格调都是在童年期形成的。
2.评鉴生活格调的方法
(1)出生顺序
儿童在家庭中的排行会使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同,因而在他们的生活格调上留下无法拭去的印记,阿德勒认为出生顺序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格调。
(2)最初记忆
最初记住的事件表现了这个人的生活格调。
(3)梦的解释
梦是个人生活格调的反应,它定向于现在和未来,即指向目标,而不是愿望的满足或反映深层的冲突。 对梦的解释的目的在于确定个人的生活格调。
三、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论(二级)
(一)霍妮的神经症文化决定论
1.神经症的起因
(1) 霍妮提出的神经症倾向,其实就是个人的自我障码以及个人与他人关系的障碍而导致的人格障碍
(2) 霍妮认为文化因素对常态行为和神经症行为的形成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霍妮除强调人格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外,还提出了基本焦虑论用来解释人格的发展和异常
(3) 霍妮认为,神经定是由毒乱的人际关系面产生的:于学期的亲子关系。儿童有两种基本需要,即安全和满足,儿童的这两种需要要得到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霍妮把儿童寻求安全和满足的需要,看作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
2.神经的三大类型
(1)接近众人(依从型)
靠强调自己的无助感来应对焦忠,依赖他人,强制性地寻求他人的喜爱和接受
(2)反对众人(敌意型)
通过攻击或伤害其他人来对自己的不安全感和不造应感进行补偿,以此疾得短暂的权利和其他人的服从。
(3)远离众人(超脱型)
不理会外部世界,对隐私和自我满足有强型漏望。
霍妮根据人们避免焦虑的不同方式将神经症患者归为三大类型
(二)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简述沙利文的人格观点】
1.人格的性质
沙利文把人格定义为重复的人际情境的相对持久的模式,认为是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发展的。
2.人格动力
人格的动力是个人和他人之间的人际类系,同时人格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而表现出来。 并用动能来说明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使个体人际关系特征化的能量转换。 所谓动能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使个体关系承征化的能量转换结构,也指个体生理或心理上重复持续的行为习惯或整体性的人格倾向。
(三)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论【简述弗洛姆的人格观点】
弗洛姆提出入的五种独特的心理需要,包括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归根的需要、同一性的需要以及定向框架的需要。
(1)关联的需要(或相属需求)
指与别人发生关联的需要,即需要去爱和关心他人。爱既是一种属性、也是一种结合。
(2)超越的需要
指人期望自己能超越动物的被动性而成为创造者的需要。
(3) 归根的需要(或生根需求)
指人总有寻求归宿感的需要,即与别人建立手足情谊,谋求团结,以摆脱孤独和不安全感的需要。
(4) 同一性的需要(或独立需求)
指人追求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做出决定,真正感受自身生活的需要。
(5) 定向框架的需要(或定向需求)
指人对环境有一种形成稳定的、一致的认知结构的 需要。
弗洛姆也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性。他把社会性格区分为五种类型:接纳型、囤积型、剥削型、市场型和生产型。
(1) 接纳性格(或依赖性格)
这种性格类型的人以被动、屈从、法儒、贪婪、轻信和伤感为特征,凡事依换他人,生活靠别人供给,行动听别人支配,其人生格言是一切依换外界,他们只是接受者而不是施予者。
(2) 囤积性格
这种性格类型的人以吝啬、多疑、迁腐、顶固、微情和占有为特征。 他们视消费为威胁,把安全建立在囤积和拥有物的基础上。 其人生信条是“世上没有新东西”。
(3) 剥削性格(或掠夺性格)
这种性格类型的人以敌意、挑衅、利己、强占、窃取、粗鲁和傲慢为特征。他们以强力或狡诈夺取他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人生信条是“获取我所需要的”。
(4) 市场性格
这种性格类型的人以投机、应变、空想、虚无、冷漠和浪费为特征。 他们把自己当作可出售的商品,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生命和幸福,而是他自己的销路。 其人生信条是”买卖主义至高无上”。
(5) 生产性格
这种性格类型的人以独立、自主、完整、自发、爱和创造为特征。 他们能运用自身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潜在能力,能把自身与他人、与字宙融为一体,能体验到生活的幸福和人生的意义。
前四种是不健康的性格类型;最后一种是健康的。
四、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一级)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或两极对立的矛盾所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 他所谓的危机不是指一种灾难性的威胁,而是指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对危机的积极解决,会增强自我的力量,形成某种良好的自我品格,人格就得到健全的发展,有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 反之,对危机的消极解决方式会导致消极的自我品格,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 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扩大后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都会用两种方式(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来解决危机。 当一个用于解决危机的积极方式多于消极方式时,这个人就解决了这一阶段的危机,进入下一个人格发展阶段。
1.口唇期:信任对不信任(0~1.5岁)
在这一时期,儿童无助感最强烈,最需要依赖成人。这一阶段的危机的积极解决导致人格中希望品质的形成。反之,形成恐惧的特质。
2.肛门期: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 (1.5~3岁)
儿童介入自己意愿和父母意愿两者相互冲突的危机中。这一阶段的危机如果得到积极解决,儿童就会形成良好的自控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反之,消极对待就容易形成自我怀疑。
3. 性器期:主动性对罪疚感(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 (3~6岁)
这一阶段儿意来现出制订计划,订立目标,并积极保持以达到目标。他们对性别有特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主动超过内疾,就会形成有方向和有目的的品质,反之消极对待,就会形成无价值感。
4. 潜伏期:勤奋对自卑(勤奇进取对自贬自率) (6~12岁)
这一阶段儿童转向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和使自己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就会形成有能力的品质,反之,消极对持,就导致无能感。
5. 生殖期:同一性对角色混清(自我统合对角色混乱) (12~18岁)
自我同一性对发展健康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儿童期的结凉和成年期的开始。如果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不能获得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乱或消极同一性。角色混乱是指个体不能正确的选择适应社会的角色,不能确定自己是谁,能干什么。消极同一性是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离的同一性,倒如不加选择地把自己认同于某一类的人,盲目地陷入某一流氓团伙,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青少年获得的是积极同一性,就会形成忠诚的品质。否则就会在人格中留下不确定感。
6. 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友爱亲密对孤僻疏离) (18~24岁)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爱的品质:如果是消极解决,就会产生混乱的两性关系。
7. 成年中期:繁殖对停滞(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 (25~65岁)
这一阶段的男女成人的兴趣开始扩展到下一代,生儿育女,关怀下一代的健康发展。如果这一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品质,如果是消极解决,就会形成自私的品质。
8. 老年期:自我整合对失望(完美无缺对悲校沮丧) (65岁至死亡)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次,就形成智慧的品质;如果以消极方式应付危机,就会产生绝望和无意义感。埃里克森认为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信任感的形成,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人格发展的第八阶段与第一阶段相连接,构成一个生命的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出现危机的原因】
1. 各种本能冲动的高涨助长了青年同一性危机。青少年突然觉得仿佛他们的那些冲动已受自己意志的约束,不再任其为所欲为了。
2. 青春期身体的急剧变化导致了青少年急切地要认识自己。
3. 承担社会义务压力的青年急切地想了解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是否符合他人的心意,并为自己将在社会中占有什么地位而苦恼。
五、新精神分析理论的总体评价(补充)(三级)
(一)理论特色
1. 强调自我的自主性及整合与调节节能
2. 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重大影响
3. 强调自尊心的培养和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
4. 强调对儿童早期经验的观察与研究
(二)重要贡献
1.把潜意识理论的开拓性研究推向了新的里程碑
2.扩展了新的理论额域,加强了相关学科的联系
3.丰富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发展了精神病学中心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三)主要缺陷
1.没有脱离精神分析的理论主体
2.对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式构想
3. 理论仍具神秘色彩。
六、新精神分析论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不同(补充)(三级)
1.弗洛依德坚持本能论和泛性论,新精神分析论反对这种主张,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2.弗洛伊德坚持先天本我的作用,新精神分析论则强调后天自我的作用
3.弗洛伊德坚持先天生物决定论的悲观主义态度,而新精神分析论相信人自己有能力克服冲突和挫折,不断地向积极方向发展,对未来持乐观主义态度。
4.弗洛伊德坚持早期经验的决定作用,新精神分析论认为不仅要重视儿童的早期经验,而且要探讨人的一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