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习论范型
347应用心理学专硕考研知识点总结,下图为备考华南师范大学笔记,分享给正在备考的同学,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0-11-21 21:08:41学习论范型
一、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一级)
【正强化】在建立操作反应时,如果呈现某一后继的喜欢的刺激物,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 【负强化】如果撤去某厌恶的刺激物,有机体的反应概率增加。 【正惩罚】如果在一个行为之后给予一个厌恶刺激,结果该行为在将来再现的可能性降低,该刺触 为正惩罚物。 【负惩罚】如果一个行为发生之后紧接着撤除了一个原来存在的愉快刺激,导致该行为在未来发生 可能性减小,则被撤除的刺激称为负惩罚物。 【二级强花物】是指那些开始时不具有强化作用,但后来由于经常与一级强化物或其他强化物联融 一起而具有了强伤作用的刺激物,对于人类个体而言,诸如特权、财富、名声、地位求分数、认可、 表扬、关注等都可能是二级强化物。那些与许多一级强化物联系在一起的二级强化物叫做概括化的强化物
(一)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请参见普心相关内容)
(二)人格结构
斯金纳不相信有人格结构的说法,他的主要兴趣是单个反应如何获得、如何改变和如何控制。
(三)人格发展
斯金纳认为个人的社会行为的获得方式与老鼠压杆的行为获得都同样受操作性条件作用原则的支配。
(四)人格适应
在行为主义看来,适应不良的行为只是不能产生适宜的反应。 不适宜的反应与适宜的反应都是以同样的方式向习得的。 有些人学会了产生不适宜于特定情境的行为,或着他们没有学会合适的反应,因而产生了神经质行为。 如果他们的学习是完全歪曲的,就会导致精神病。 因此,只要改变反应,或改变反应与刺激的关系,异常行为就能除去。
二、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论(一级)
(一)刺激—反应论
【消退】如果某种行为将要发生,那么当它发生时就必须得到强化;如果没有奖赏,那么它就会逐渐消失。
【二级驱力】原始驱力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二级驱力是由学习和文化因素决定的。二级驱力的特点是:①与原始驱力得不到强化会变得强烈相反,二级驱力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减弱;②有时寻求二级驱力强化的行为是如此坚韧不拔,不易消失。
【刺激泛化】是指一个习得的反应不仅可以由实际学习过程中的线索引起,也可以由其他类似的刺激引起。一级泛化是建立在刺激之间的物理性质的相似性上。二级泛化是建立在言语符号的基础上。
1.内驱力
是指迫使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型的刺激,又称驱力。 它们可以是与生俱来的,如干漏、疼痛性、排泄等,它们叫做原生内驱力,又称一级内驱力,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与否;也可以是后天习得的,如焦虑、成就、荣誉、金钱等,叫做二级内驱力。 内驱力可以是内部的,如饥填、恐惧等:也可以是外部的,如炎热、吵闹等。 正如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一切行为的基础和原动力一样,多拉德和米勒认为一级内驱力是建构人格的基石,是所有习得的内驱力的基础和条件。 二级内驱力一般则是由社会文化决定的,但它们也和一级内驱力具有同等程度的动力作用。
2.线索
是一种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刺激,也就是斯金纳所说的诱因、辨别性刺激。 线索决定有机体在内驱力的驱动下于何时、何地、作出何种行为反应。 线索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是外在的。 任何一个刺激,只要有机体能把它与其它刺激辨别开来,它就有可能成为线索。
3.反应
是由内驱力和线索诱发出来的,用以降低或消除内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在斯金纳的理论中,反应都是外显的,而在多拉德和米勒的理论中,反应既可能是外是的动作或行为,也可能是内部的心理活动,如思维、计划和推理等。 他们将这些内部的心理活动称之为线索性反应,因为这些心理活动通常决定随后的反应是什么。
4.奖赏(强化)
多拉德和米勒对强化的理解与斯金纳的角度不同。 他们认为强化也就是内驱力的降低,任何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都是-种强化。 强化物可以是原生的,与满足生理和生存需要有关的刺激,也可能是二级的,由那些经常和原生的强化刺激配对出现的中性刺激转化而成。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人格是习得的,而学习是由以下四个要素规或的,包括驱力,线索、反应和奖励
(二)人格发展
1.喂食情境
2.大小便训练
3.早期性教育
4.愤怒—焦虑冲突
童年时代的四个关键性训练
三、罗特的社会学习论(一级)
(一)理论要点
1.认为人们主要的或基本的行为模式是在社会情境中习得的,个体在寻求满足时必须有他人作为媒介。
2.研究人类被试而不是动物
3.把强化理论和认为理论结合起来,相信人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会思维和预期
4.关注点是人们如何选择或表现某种行为方式,而不是行为如何习得的
(二)基本概念
1.行为潜能
是指在达成某种目标的特定情境中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是随之行为之后所伴随的强化或强化定势所决定的。
2.预期
是指个体对自己在某特定情境中以某种方式就会产生预测强化所抱的信念。 预期是一种主观概率,受人们经历过的强化的影响。
3.强化价值
是指当几种强化出现的概率相同时,个人偏向某种强化而不是另一种强化的程度。
4.心理情境
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人们总是根据自己对外部刺激的感知而对情境作出的反应的。
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有四个概念
(三)预测公式
行为潜能=预期+强化价值
(四)人格结构
罗特提出的两种问题解决的类化预期:人际信任和控制观,实际上可以视为两种类特质。人际信任是指个人对他人言语承诺的信赖程度,控制观也称强化的内外挖,是指个人日常生话中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看法。内控者相信凡事操之于己,外控者相信凡事不操之于己。
内控者:主动解决,能有所作为
外控者:听天由命,自己无法控制
(五)人格适应
罗特把不适应行为看作是违反文化标准或个人态度问题,罗特认为治疗不适应行为就是改变不同需要的价值,改变满足这些需要的预期。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一级)
个人的人格就是人们所见到的表现在行为上的心理特征。他的理论重点在于人类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人类行为的控制和调节。
(一)理论要点
1.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认为,行为、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总是相互联系不新交互作用的。 但是,上述相互依存的三个因素中的每一个因素,对于不同背景和不同的行为所施加的相互影响是不相同的。 有时候,环境因素对行为产生很大的制约作用,而在另一些时候,个人的因素却成了环境事态发展的重要调节者。
人们不仅抗拒环境,也激发和创造环境。
2.无须强化的学习
班杜拉认为,学习在没有强化的情况下也会发生。 虽然强化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强化不是人们获得行为的唯一方式。人们往往直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学习。 在班杜拉看来,人类无须强化或奖赏,甚至无须经过实践,就能学得新的行为。
社会学习论不同于传统的学习理论
3.能思维的有机体
班杜拉认为,人是能思维的有机体。 人类具有应用符号去对付内部和外部各种事物的非凡能力,经过这些符号的中介,人们不必尝试所有的方法就可以解决问题。 人也不是受他人强化所控制的机器。 人有知识,会运用表象、思想、计划进行思维,能为自己的未来制定计划,能用内部的标准调节自己的行为,并能预见自己行为的结果。 总之,班杜拉强调认知的重要性。 人们的高级心智能力使他们运用思想而不是运用行动去解决问题。
(二)观察学习【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请参见普心相关内容)
(三)自我效能
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备的能力和可能做到的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估。 人总是根据对自己的能力的评估反复权衡之后才决定目己的行动。 评估正确,十分重要;否则就会使所从事的工作可能导致失败。
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自我效能水平高者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困难面前坚持自己的行为; 而自我效能水平低者则相反。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自我效能水平高的人敢于面对图意,富有自信心,相信通过坚持不懈努力可以克服困难; 而自我效能水平低者在困难面前缺乏自信,畏首畏尾,不敢会试。
3.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已习得行为的表现
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自我效能水平高者信心十足,情绪饱满:而自我效能水平低者充满着恐惧和焦虑。
根据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自我效能具有以下功能
个人自我效能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步人自己行为的成败经验。 一般说来,个人的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 而个人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的影响还受其归因方式的影响。 如果把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把失败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就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
(四)人格发展
在班杜拉看来,发展就是围绕着个体目标、计划、自我效能和爱好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观整学习、替代性强化、自我调节等原则来解释。
(五)人格适应
1.适应的性质
班杜拉认为,不适应行为也和正常行为的学习一样,是通过直接经验或观察不当而习得的。 父母的反常行为,通常会成为子女心理疾病发展的重要因素。 行为一旦经由观察学习而获得,就很容易直接或替代性强化而表现出来。
2.治疗的方法
社会学习论的治疗是让受辅者观察他人行为而学习新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从来不曾到过新环境、不能与新的示范者接触,那些旧的不合适的期望和信念将会继续保持。 在治疗方法这方面,班杜拉量出名的工作是有效地治疗恐惧症和社交技能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