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从卢梭到尼采》读书笔记
《从卢梭到尼采》的成书源自一门耶鲁大学公选课,讲述内容是欧洲思想史。本书每一讲都涉及一个思想家,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思潮、该思想家的生平。由卢梭起,至尼采终,涉及到十多个思想家,这些作者无不具有时代意义,都留下了经典著述。
编辑于2020-11-23 22:05:02从卢梭到尼采
第九章 对艺术家的膜拜
从十八世纪晚期到十九世纪初期,艺术家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
从外入内、从模仿走向独创、从现实走向想象,从古典主义走向浪漫主义
印刷技术进步使得作品变得廉价而易得,引发这种变化
第十章 民族主义
在十九世纪演变为多种形态的政治力量
基础是一种相对现代的民族概念
民族由同一语言、习俗、文化、历史的人所组成,进而理应由同一个政府来管理
民族主义者在十九世纪造就了民族
促成民族主义的诸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语言
学术拉丁文的衰弱推动了各地自身语言的发展
印刷文化产生了一个非拉丁文的交流世界,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稳定性
民族主义可说是欧洲知识分子和作家们的一种文化构造,通过宣传、教育、语言、文学等方式产生作用
民族主义潜在里有反自由的一面,核心在于少数民族的状况不取决于自己
第十一章 种族与反犹太主义
种族主义
十九世纪兴起,其文化权威很大程度上根植于十八世纪以来科学的文化权威,特别是人类学和语言学
五条主张
不同人种在天性上就是截然有别的存在
体貌类型与道德品行间有某种一致性
某一文化群体的种族品性会反过来决定其成员个体的品性
各种族有高下之分
种族主义者终将把他们的观念付诸某种政治或社会政策及活动
寻求自我的优越性,定义出某种敌对的他者承载某些不希望自身具备的特质
反犹太主义
十九世纪以前是一种文化和宗教偏见
十九世纪与种族主义结合达到顶峰
第十二章 瓦格纳
理查德·瓦格纳(1813-1883,德)
作曲家,反犹太主义者(认为庸俗文化是由犹太人的商业价值观导致)
早期受乌托邦思潮影响,认为资产阶级艺术是彻底的物质主义,不涉及心灵的深度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受叔本华影响,由激进走向保守
阿瑟·叔本华(1788-1860,德)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1818,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流行)
理性
可以为认知提供形式,但永远无法达到事物的核心
只能在意志行动或决定后明白意志及其动机
意志
人的内在自我不是理性而是意志,身体乃至整个现象世界无非就是意志的客观化
既不来源于现象,也不来源于认知的纯观念,而来源于每个人当下的觉知
无律则的,在因果世界之外,在日常生活和经验世界之外
意志本身并不理性,意志只关心它自己的目标,不关心个人的任何东西
天才在进行艺术或美学创作时,能够暂时克服意志,其中首推音乐
第十三章 分隔两性领域的意识形态
十九世纪,自由在诸多领域得到空前发展,但直至十九世纪末女性在政治社会各方面都还处于从属地位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1759-1797,英)
《女权辩护》(1792)
造成对女性的偏见的一大原因是错误的教育体系
改变这种状况只能转变女子教育方式
乔治·桑(1804-1876,法)
《安蒂亚娜》(1832)
第十四章 信仰之今昔
宗教危机
十九世纪前半期,《圣经》的历史可靠性受到质疑
一种解决方式是将信仰内在化、主观化、情感化,脱离被质疑的制度、经文、组织等
另一种解决方式是建立新型的世俗宗教
最出名、影响最大的是奥古斯特·孔德所建立的实证主义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法)
社会学之父
《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
人类认识发展的三阶段论
神学阶段
用神和灵魂解释世界
形而上学阶段
思想化的解释方法
实证阶段
只依靠感官经验观察、解释世界
《实证政治体系》(1851-1854)
爱应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有力联结
将宗教改良并清除其中超自然的成分就能够为社会提供新的黏合剂
世俗化(一场观念与价值的运动)
十九世纪
上帝与超验价值从欧洲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生活中消逝的世纪
基督教和其他宗教不再是整个欧洲社会和许多人生活的指导原则
第十五章 尼采
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德)
前期基本与浪漫主义站在一起,似乎常常都在赞美非理性,并与瓦格纳交往密切
后期更接近启蒙运动的主张,拥护批判主义、世界主义,批判民族主义
始终批判自由主义和中产阶级文化的庸俗,用理性批判理性
否定世界具有某种形式或内在价值,自然及作为自然之一部分的人类,如其所是地存在着,没有善也没有恶
否定普世价值的存在,追求能够给生活赋予肯定道德的存在者——超人
卢梭思想的最深刻的批判者,反对依靠公共意志和公民宗教来形成平等社会
第八章 马克思与先进的工人阶级
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德)
历史转变并不会正常地、平静地发生,相反要经过暴力,并由历史中的个体或英雄来实现
理念或抽象物决定社会的的特征及方向
绝对精神与黑格尔辩证法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1872,德)
唯物主义哲学
以神学批判闻名,“神学的秘密不是别的,仅仅是人类学”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德)
辩证唯物主义
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黑格尔首先阐述,恩格斯总结提炼
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
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第七章 达尔文与创造论
威廉·佩利(1743—1805,英)
《自然神学》(1802)
上帝以先见之明创造世界并以仁慈的方式统治自然,大自然没有真正的随机
托马斯·马尔萨斯(1766-1834,英)
《人口论》(1798年)
人口再生产按几何级数增长而食物供应按算术级数增长
神所提供的稀缺资源无法满足人需要,而这种需要能使人的思想转化为行动和实践
达尔文(1809-1882,英)
最初认为自然选择不会动摇任何人的宗教情感,相反会减轻上帝对可见的罪恶和苦难的过失
后因宗教的批判和曲解,开始探究造物主的存在与否,但至死仍无法确定
第六章 历史化的自然
达尔文(1809-1882,英)
《物种起源》(1859)
进化论导向一种对世界和人类彻底的自然道理解释
西方思想从对存在(being)的沉思转而考虑生成(becoming)的意涵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语义混乱
最常见形式: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社会
托马斯·赫胥黎(1825-1895,英)
支持达尔文主义、批判社会达尔文主义
社会文明程度越低,宇宙演变(自然选择)对社会演化的影响就越大
社会进步意味着校正宇宙演化,并代之以另一种名为伦理的过程
第五章 中世纪主义与文艺复兴的发明
十四至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被认为是欧洲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线
文艺复兴至十八世纪,欧洲的作家和思想家普遍蔑视中世纪
十八世纪中期兴起的历史主义思潮开始扭转这种情况
以哥特式建筑为代表的中世纪建筑风格复兴
部分作家和思想家为反对法国大革命,把中世纪作为理想社会歌颂
第四章 主体性转向
十八、十九世纪西方思想文化史最重要转折
伟大的内在化:把主观权威作为衡量所有经验、看法、伦理观念的标准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法)
强调个体的、内在的情感,反对社会权威和宗教权威
物质背后有一种智性存在,他称之为“上帝”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德)
表象世界:人类心识用其内在的范畴把感觉经验组织起来认识世界
本体世界:无关乎感觉、纯粹为心智的先验的世界
理性是存在于感觉经验之先的心识整体
第三章 小密尔与十九世纪
功利主义
主要原则: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代表人物:杰里米·边沁、詹姆斯·密尔、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1806-1873,英)
《论自由》(1859)
呼吁捍卫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个人行动自由
第二章 托克维尔与自由
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1805-1859,法)
将民主作为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式问题
《论美国的民主》(1835第一卷/1840第二卷)
民主与宗教可以相容,宗教可调和民主自身产生的各种危险
现代民主制度的危险:多数人的暴政
对平等的欲望压倒了对自由的政治欲望
解决方法:民主多元主义,发挥社会团体作用
第一章 卢梭对现代性的挑战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法)
现代社会具有使人丧失或无法实现人性的某种特性
人类社会必须有所转变以弥补从自然状态中所丧失的东西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
以同情之情感为主导的生物堕落成以虚荣情感和虚妄认知为主导
从自然状态的纯洁堕落到社会状态的邪恶
自然状态并非确实存在的某种人类原始状态, 而是一个与文明社会中人类之恶相对照的思想背衬。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平等逐渐加剧
《社会契约论》(1762)
以只能靠个人力量维护的自然自由换取有公意所保护的公民自由
人们参与公意、服从公意,进而服从所约定的法律,就可能达到道德自由
《爱弥儿》(1762)
论述如何将人教育成公民而非自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