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记忆
347应用心理学专硕考研知识点总结,下图为备考华南师范大学笔记,共六大知识点:记忆概述、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遗忘、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
编辑于2020-11-28 14:53:46记忆
一、记忆概述(一级)
(一)记忆的含义P236(第五版P214)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来讲就是人脑对外界给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过程
编码、存储和提取是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任何外界信息只有经过这些过程,才能成为个体可以保持和利用的经验。
1.编码是人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相当于记忆中“记”的阶段。
2.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的头脑中。知识的存储有时也叫知识的表征,它可以是事物的图像,也可以是一系列概念或命题。存储是信思编码和提取的中间环节,它在记忆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没有信息的存储,就没有记忆。
3.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己有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相当于记忆中“”的阶段。再认和回忆是提取的基本形式。记忆好坏是通过信息的提取表现出来的。
(三)记忆的分类P238(第五版P215)
1.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被惊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它是记忆系统开始的阶段。感觉记忆的存储时间大约为0.25-4秒
(2)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S分钟。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编码方式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编码进入长时记忆。
(3)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储。它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制;信息的来源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的。
【多重记忆模型】(20L)
阿特金森和谢夫林提出的三级记忆模型,很好地说明了三个记忆系统的关系。记忆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或者三个阶段组成,它们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信息首先进入感觉记忆,其中那些引起个体注意的感觉信息才会进入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经过复述,存储到长时记忆中,而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需要文会越提取出来,进入短时记忆中。
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1)情景记忆:是指人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由于情景记忆受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存储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因而记忆不够稳固。
(2)语义记忆:是指人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语义记忆受一般规则、知识、概念和词的制约,很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而比较稳定。
3.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根据提取时是否有意识的参与,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而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2)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特点,将记忆分为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1)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知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2)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四)记忆的脑神经机制P240(第五版P219)
1.反响回路
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反响回路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贾维克和艾斯曼用小白鼠跳台的为这种反响回路学提供了证据
2.突触结构
神经生理学家普认为,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着神经元突触的持久性改变。因为涉及到结构的改变,所以它发生的过程较慢,并要不断的固。这一观点得到了实验的证明,在内容丰富的环境中生活的白鼠比在内容贫乏环境中生活的皮层厚且重
3.长时程增强
长时增强是指短串高频刺激传入后引发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增大,振幅上升,潜伏期缩短的现象。这种现象使海马能对新习得的信息进行持续数周的加工,然后再把这种信息传送到大脑皮层相关的部位进行更长时间的存储。如果海马受到损伤,对新记忆的存储就会发生障碍。
(五)记忆的脑学说(补充)
1.整合论
美国心理学家拉什利最早提出整合论,他认为记忆是整个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上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也叫非定位论或脑均势说。(详见脑机能学说)
2.定位说
定位说认为,记忆是由脑的特定部位负责的。法国医生布洛卡很早就提出了定位说思想,潘菲尔德在做开手术时用微电极刺激患者大脑皮层的题叶,引起了病人对往事的鲜明的回忆,鲁利亚也发现皮下组织与记忆有密切的关系,不少研究都支持脑的定位说。(详见脑机能学说)
3.SPI理论
SP理论假设:
(1)这些系统的编码是串行的( Serial,S),即信息以串行的方式系统中得到编码。一个系统的输出提供了另一个系统的输入,信息在前一个系统中得到了成功的加工,オ能在下一个系统中得到编码,这个过程就是系列加工的形成
(2)存储是并行的( Parallel,P),即一次编码的件会在多个记忆系统中产生效应,并保存在不同的脑区内。
(3)提取是独立的( Independent,I),即个记忆系统中提取信息时可以不受其他记忆系统的影响,各个子系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SPI理论提出了对记忆过程和记忆系统的整合方式,这对推进记忆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对解释己有的许多实验结果也有重要的作用但这个理论还只是一个抽象模型,它没有说明不同记忆系统的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基础
例如,对于你见到的一个有意义的陌生句子,并呈现在一定情境中,那么这个事件的不同信息就登记在各相应的统中,并依次进行编码。语义系统的产物就会到达语义记忆系统,句子的情境会进入情境记忆系统,于现时间有限,可能会将信息存在初级记忆系但当你再次见到这个句于时,就可能记得它的含义,却想不起来什么情况下见过它,这说明存储过程是并行的,而提取过程则是独立的。
记忆的SPI理论由图尔文提出,用来解释多重记忆系统之间的关系
SP理论假定存在五种主要的记忆或记忆系统: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和情境记忆系统。这五种记忆系统在种系发生和个体发展中都存在一定的顺在加工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二、感觉记忆(一级)
(一)感觉记忆的含义P245(第五版P222)(请参见“记忆的分类”相关内容)
(二)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感觉记忆的编码)
1.图像记忆
视觉的感觉叫图像记忆,是指视觉器官能识别刺激的形象特征,并保持一个生动的视觉图像,它是感觉记忆的种主要编码形式由首创的局部报告法证实了图像记忆的存在,该实验还证明了感记忆具有相当大的量,大约9个,但是保持的时间十分短暂。
2.声像记忆
听觉的感觉记忆编码形式被称为声像记忆,是听觉系统对刺激信息的瞬间保持,或叫声响色像记忆的存在是由等人模仿斯伯林的局部报告法实验确定的,后来达文等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保持时间可以达到4秒,但容量约5个,小于图像记忆。
(三)感觉记忆的特征P245(第五版P222)
1.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3.信息保持时间极短
2.记忆的容量比较太
4.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于注意
5.主要编码形式是图像记忆
三、短时记忆(一级)
(一)短时记忆的含义P248(第五版P224)(请参见“记忆的分类”相关内容)
短时记忆是指人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编码,短暂保持和容量有限的记忆
(二)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
1.编码方式
短时记忆以袋码为主,视觉、语义编码为辅。在记忆的最初阶段存在视党编码形式,之后才逐渐向听觉编码过渡。(听觉编码:康拉德,发音相似和形状相似的字母;视觉编码:波斯纳,Aa和AA,失视觉后听觉)
2.编的影响因素
(1)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它直接影响到记忆编码的效果
(2)加工深度:加工深度越大,短时记忆的效果也越好
(3)组块水平:对记忆的内容组块化或扩大每一个组块包含的信息量可以提高记忆的编码效果。
3.短时记忆信息容量
米勤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7±2个组块。随着组块复杂性的增加,短时记忆容量倾向于逐渐降低的来看,视觉较听觉的短时记忆容量大。
在编码的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叫组块。以这种方式形成息单位叫做块。因此,可以利用己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扩大每个组块的信息容量来达到增加短时记忆容量的组块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
(三)短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与提取P252(第五版P227)
1.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
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的主要加工储存方式是组块化和复述
复述就是出声或不出声的重复,是短时记忆信思存储的有效方法。它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无关的干扰而发生遗忘。复述分为两种:
(1)机械复述即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简单地重复(如不断重复要拨打的电话号码)
(2)精细复述即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己有的经验建立联系(基本等于深度加工,联系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
研究表明,只是机械复述不能加强记忆,精细复述是短时记忆存储的重要条件。
实验表明,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于其他信息的于扰(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并非消退。短时记忆研究中常用来防止被试进行的方法为: Peterson=Paterson法(其实就是让被试进行其他占用时记忆的操作,如计算一个连加序列等
2.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
斯腾伯格预测,短记忆中被试对项目的提取有三种可能的方式
(1)平行扫描:同间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提取
(2)自动的系列扫描:对项目逐个进行提取,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査找
(3)全采列扫描过程: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再作出判断
斯腾伯格经其加法反应时实验提出,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一个完全系列扫描过程。
(四)短时记忆的特征P250(第五版P225)
1.信息保持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分钟
2.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意识的,可操作的
4.复述是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途径
5.编码形式以听觉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编码
6.提取方式是完全系列扫描
7.遗忘原因主要是信息的干扰作用
(五)工作记忆P255(第五版P230)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巴德利等人主张用工作记忆的概念扩展短时记忆的概念。
工作记忆是指信息加工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暂时存储和加工的、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巴德利等人认为,工作记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成分,而是由多个成分组成的加工系统,它包括语音环路、觉空间楔板、情景缓冲器和中央执行系统四个成分。
1.语音环路:用于处理以语音为基础的信息。语音环路又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为语音存储和发音复述过程。
2.视觉空间模板:用于处理视觉的和空间的信息。信息可以直接入视觉空间模板,也可以以表象的方式进入空间模板。
3.中央执行系统:是一个注意资源有限的控制系统是作记忆中最重要的成分。它的功能主要有:协调语音回路和视觉空间模板活动;注意资源的分配与控制;选择性的注意以及转换策略。
4.情境缓冲器:是一个用来整合视觉、空间和语信息的一个成分
(六)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的区别(补充)
两个概念属于不同理论框架下提出来的东西,工作记忆同时强调存储和运算控制机制,即它在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同时,又将息加以存储,具有双重功能,是一种积极的信息加工方式
而短时记忆仅仅讨论存储或保持的问题。可以认为,工作记忆能力相当于短时记能力加上注意控制能力
四、长时记忆(一级)
(一)长时记忆的含义P258(第五版P233)(请参见“记忆的分类”相关内容)
(二)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
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就是把新的信息纳入己有的知识框架内,或把一些分散的信息单元组合成一个新的知识框架。
1.编码形式:
(1)按语义类别编码:长时记忆主要采用的是语义编码,即按刺激物的意义进行编码储存。
(2)以语言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借助语言的某些特点,如发音字形等,对当前输入的某些信息进行编码,使成为可以储存的东西,利用语言的音韵和节律等特点也能进行编码。
(3)其他方式:除上述两种形式外,还有主观组织、形象化、记忆表象等其他形式
2.编码的影响因素:
(1)编码时的意识状态(通常有意编码效果优于自动编码,自动编码与无意识过程相关)。
(2)加工深度(大多数情况下有意识记的效果比机械识记效果好)
(三)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
1.信息存储的动态变化(消退、概括化、完整化、具体化一巴特莱特记忆实验)
(1)在量的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量逐渐减少。但也有例外,如学习后间隔一段时间后测得的保持量比学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多,这种现象称记忆恢复,是海马长时程增强作用的体现,随年龄增长而消失
(2)在质的方面,由于每个人知识和经验不同,人们存储的经验会出说以下变化
①内容简略和概括,不重要的细节将逐渐趋于消失
②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③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更为夸张和突出
2.信息存储的条件与方法
(1)组织有效的复习
①复习要及时
②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复习比集中复习好
③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④注意排称后材料的影响:复习时要注意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
(2)利用外记忆手段
采取一些外部记忆的手段,如记笔记、记卡片和编提纲。
(3)注意脑的健康与用脑卫生
人脑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记忆的好坏。严重的营养不良,特别是缺乏蛋白质,将使记忆力下降。另外,吸毒、酒精中毒及脑外伤等,都会给记忆带来不良的影响。
(四)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P264(第五版P237)
长时记忆提取有两种基本形式:
1.再认(识别)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其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1)再认有两种水平:感知水平的再认以压缩的形式表现出来它的发生是迅速而直接的(是一个无意过程水平的再认是以展开的形式进行的,它依赖于某些再认线索并包含了回忆、比较、推理等(是一个有意识过程)。
(2)再认是否迅速和准确,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①间隔时间
②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③原有经验的巩固程度
④原有事物与重新出现时的相似程度
⑤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⑥个性特征
2.回(再现)
是人们过去经所过的事物的形念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回忆可以分为
(1)根据有无目的性进行分类
①有意回忆是在预定目的的作用下对过去经验的回忆
②无意回忆是没有预定目的,自然而然发生的回忆(触景生情)
(2)根据有无中介因素 与回忆过程进行分类
间接回忆比直接回忆难度要大。
①直接回忆是指出当前事物直接唤起的对旧经验的回忆(如回忆你妈妈叫你什么名字?)
②间接回忆是指借助中介因素而进行的回忆(如回忆你同学的妈妈的二姑的小子叫什么名字?)
3.影响回忆的因素主要有:
①联想。联想是回忆的基础
②定势与兴趣,定势和兴趣直接影响回忆的方向和效果
③表象。借助表象和词语的双重搜索,可以提高完整性与准确性:
④暗示与再认。暗示和再认有助信息的提取
⑤干扰。在信息提取困难时(即舌尖规象),这可能是干扰引起的。此时立即停止回忆,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这时要回忆的事物可能因为干扰的减少就会很容易想起来了
(五)长时记忆的特征P260(第五版P233)
1.信息保持时间很长,通常指向终生
2.记忆容量无限
3.内容会发生重构
4.语义编码是主要的编码形式。
五、遗忘(一级)
(一)遗忘的含义P267(第五版)P240)
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如识记过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遗忘分为: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回和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临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和永久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徳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自己为被试,用无意义音节作记忆材料,用节省法(重学法)计算保持和遗忘的数量。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实验结果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艾宾浩斯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
(二)遗忘的影响因素P269(第五版P241)
1.时间因素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对形象的材料比抽象的材料遗忘得慢:对有意义的材料比对无意义的材料遗忘要慢得多;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则遗忘较慢。
3.学习的程度
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通的标准,称为低度学习,达到恰能成之后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为过度学习。过度学习的材料比恰能成诵的材料记忆效果要好一些。
4.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最后呈现的词遗忘得最少,其次是最先呈现的词,遗忘最多的是虫间部分,这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最后星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首因效应
5.识记者的态度
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占重要地位的、不引起人们兴趣的、不符合一个人需要的事情容易出现遗忘
(三)遗忘的原因/理论P271(第五版P243)
1.衰退说
衰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快复,而记忆鬼发生任何变化。干扰说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千扰作用
【倒摄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3.压抑说
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杲这种压抑被解除了,记忆就能恢复。压抑说考虑个体的需要、欲望、动机、情绪等在记忆中的作用。
4.提取失败
提取失败说认为,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六、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P274(第五版P246)(一级)
【内隐记忆】
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的无意识记忆。
【外显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它对行的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而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1.加工深度对两者的影响不同:加工深度不影响内隐记忆,但对外显记忆则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2.两者的保持时间不同: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识的多。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两者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会随着记忆项的增多而不容易记住,内隐记忆则不然。
4.呈现方式的改对两者有不同的影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西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5干扰因素对两者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明最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而内隐记忆则不易受到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