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近代史——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近代史——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的思维导图,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座里程碑。
编辑于2023-10-03 14:29:58 上海近代史——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民族危机加深
日俄列强为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却宣称局外中立
各国列强进一步的对中国进行瓜分
社会矛盾激化
为对外支付巨额赔偿款,清政府加重赋税,各级军官中饱私囊使得民怨沸腾
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角色,晚清政局演变而人民群众无法造旧生活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推行
辛丑条约签订意味着清政府甘当洋人的朝廷,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增高
1901-04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以改变困局
1906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效仿日本的君主立宪
规定9年预备立宪期限
破产
主要原因: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延续其反动统治
事实表明,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
骨干力量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孙中山走上了革命道路
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的革命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迫出来的
1894,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希望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但失败
清朝的腐败比其了解的更加严重,和平变革无望,于是决心以革命的方法推翻清朝的统治
兴中山的建立及其纲领
1894-11,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高举民主革命旗帜,选择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的斗争方式
《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宣传工作
1903,谭秉麟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强调中国人民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皱容《革命军》,号召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共和国
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号召推翻洋人的朝廷
组织工作——成立革命团体
1904以来革命团体: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
中国同盟会建立及纲领
以《民报》为机关报
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民主义的提出
民族主义
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建立中华民族“独立的国家”
没有从正面鲜明的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放走了中国人民最大的敌人
民权主义
包括“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斗争矛头直指清政府
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
主张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
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意义: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主要内容
革命派和改良派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
主要内容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统治是论战焦点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论战的重大意义
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清王朝的覆灭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先后发动过多次武装起义
广州起义——影响最大——1911-04-27日
萍浏醴起义——第一次武装起义——1906-12
保路风潮
清政府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同时借此“劫夺”商股
激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暴露风潮
造成成都血案
武昌首义
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
各地响应
1912-02-12清帝被迫退位,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革命内部和外部潜伏着的深刻危机
革命的不牢固性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2-01-01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南京政权的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政权
从政权人员组成主体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制定的制度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
南京临时政府的局限性
承认不平等合约以换取列强的承认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具有鲜明的革命性、民主性和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座里程碑
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
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促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北洋军阀统治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袁世凯窃国
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3月便夭折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北洋军阀反动政权的性质
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撕毁《临时约法》炮制《中华民国约法》《总统选举法》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用盐税做抵押,接受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要求,复辟封建帝制
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风潮猖獗一时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挽救共和制度的努力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原因
根本原因
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主观方面
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因为其同封建势力存在的联系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核心
教训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弱点和错误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无法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