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指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社会心理学在个体水平和社会群体水平上对人际关系进行探讨。在个体水平上进行研究的内容有:个体社会化过程,交往,言语发展,伙伴,家庭和居住环境及学校对个人的影响等。在社会群体水平上进行研究的内容有:群体交往结构、群体规范,态度、种族偏见攻击行为、风俗习惯和文化等。
编辑于2020-12-09 12:58:31心理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心理学主要包括动物(比较)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其中儿童(含青少年)心理学又是发展心理学的主干内容,发展心理学的狭义概念就是指儿童心理学。
心理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心理学主要包括动物(比较)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其中儿童(含青少年)心理学又是发展心理学的主干内容,发展心理学的狭义概念就是指儿童心理学。
心理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心理学主要包括动物(比较)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其中儿童(含青少年)心理学又是发展心理学的主干内容,发展心理学的狭义概念就是指儿童心理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心理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心理学主要包括动物(比较)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其中儿童(含青少年)心理学又是发展心理学的主干内容,发展心理学的狭义概念就是指儿童心理学。
心理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心理学主要包括动物(比较)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其中儿童(含青少年)心理学又是发展心理学的主干内容,发展心理学的狭义概念就是指儿童心理学。
心理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心理学主要包括动物(比较)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其中儿童(含青少年)心理学又是发展心理学的主干内容,发展心理学的狭义概念就是指儿童心理学。
社会关系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概述
含义: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特点
在人际交往过程或互动过程中建立
双方可以实际感受到其存在
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建立于发展
状态
情感融合的相对水平,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
阶段
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稳定交往
深度(自我表露的深度)——人际交往深度的重要标志
奥尔特曼“社会渗透理论”,人的自我展露遵循相互性规范
原则
Schutz提出人际交往的基本需要: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
变化
人际关系破裂:人际关系从融洽走向终结。分歧、收敛、冷漠、逃避、终止
实验与测量
实验
霍桑实验、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
测量
莫雷诺社会测量实验、参照测量法、社会距离测量、贝尔斯测量法
人际沟通
概述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互相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
工具性交往、满足需要的交往
结构
巴尔克七要素: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收人、反馈、背景和障碍
种类
词语沟通、非词语沟通
特点:广泛性、连续性、不受环境的限制、保密性、跨文化沟通、简约性
类型:目光与表情、身体运动与接触沟通、姿势与装饰
副语言沟通
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
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
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个人沟通与人际沟通
群体沟通与大众沟通
影响因素
社会文化(教育程度、种族差异)
社会团体
人格
改善方法
评价自己的沟通情况
制定沟通改善计划
提高沟通的准确性
“同理心”定向
运用社会心理效应
理解别人的身体语言
恰当运用自我身体语言
人际吸引
概述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普遍存在于各种人际交往中
需要
自我价值寻求的需要、安全感确立的需要、独处需要与交往需要
形成途径
印刻
本能
条件作用
规则
熟悉效应和邻近效应
个人特征:能力、外表
相似规则:人口特征、态度、外表(伴侣,匹配假设)
互补规则
协同作用
亲密关系
概述
含义:在人际吸引的基础上,当两个人的相互依赖性很大时,人们之间的关系会从一般性的关系发展到亲密关系。主要包括亲情、友情、爱情
特点
长时间频繁互动
在这种关系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活动或事件,共享很多共同的活动及兴趣
相互影响力很大
规则
接近性
相互交往
对相互交往的预期
曝光效应
依恋
最初的亲密关系表现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依恋。婴儿对父母的依恋是他们生存的首要条件
爱情
斯滕伯格三元理论:激情、亲密、承诺
约翰·李:情欲之爱、游戏之爱、友情之爱、现实之爱、激情之爱、奉献之爱
阶段
勒温格:初次吸引、建立友谊、延续强化、凋萎与衰落、结束
利他行为
概述
prosocial behavior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助人行为(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
以助人为目的“我为人人”(纯碎助人)
报答性行为,因为“人人为我”,所以我帮助他人
特性
出于自觉自愿
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
不附有任何期望他人日后的报答(不求回报)
利他者本身有所损失
理论解释
社会生物学
威尔逊,任何遗传上具有高生存价值,即有助于个体持续生存的决定性特质,往往具有向下一代遗传的倾向。
R.Trivers从相互性的角度,认为只有双向的或者相互的利他行为才能作为生物学上的基础。个体利他行为的潜在成本,必须经由得到来自他人帮助的可能性所抵消
社会进化论:在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人类将选择性的进化本身的技能、信念、技术,因为助人与利他行为是遍布于整个社会的行为,因此它们在进化中得到了提高,并已成为社会规范的一
社会责任规范:人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那些依赖自己并需要帮助的人
相互性规范/互惠规范:人们之间的助人行为应该是互惠的
社会公平规范: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人
学习理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助人行为也有较大的影响
社会交换理论:人们所作的许多事源于自己对利益和成本的衡量,希望获得最大化利益和付出最小化的代价
移情与利他主义
巴斯顿认为人们常常纯粹出于善心而助人的观点的极力拥护者
影响因素
他人存在
旁人者效应:当有其他人存在的时候,人越多,帮助的可能性越小,同时给予帮助前的延迟时间越长
责任扩散
情境的不明确性:其他旁观者的行为会自然而然的影响到该个体对情境的定义
评价恐惧:试图避免社会非难的心态抑制了人们的助人行为
环境条件
天气好更愿意帮助;社区小更容易发生利他行为;环境中的噪声越大越不愿意帮助
时间压力
助人者特点
人格因素
心情
内疚感(人们做了一件自己认为错误的事时所唤起的一种不愉快情绪)(内疚感比个人困扰更容易帮助别人)
个人困扰(人们面对他人受难时所产生的个人反应)与同情性关怀
宗教信仰
性别影响
求助者特点
是否受到他人喜爱
是否值得他人帮助
性别的影响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亲社会行为: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向
理论
社会生物学:“族内适宜性”
弗洛伊德: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必要条件时良好的亲子关系,认同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人们往往重复得到强化的行为,而避免重复付出代价和受到惩罚的行为。模仿
认知发展理论:随着儿童智力的发展,他们获得了重要的认知技能,这将影响他们对亲社会问题的推理和行为的动机
发展
在幼儿期逐渐增加,6-12岁增长显著(儿童信息加工能力)
训练
对儿童进行角色扮演训练
行为强化训练和自我概念训练
榜样示范
良好的社会氛围
侵犯行为
概述
aggressive behavior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为
伤害行动、伤害意图、社会评价(正面-亲社会;负面-反社会;中性-社会认可)
种类
据侵犯行为的方式:言语侵犯与动作侵犯
据侵犯行为的动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
据侵犯的内涵和外延:广义侵犯(全部有动机的伤害行为)和狭义侵犯(有意违反社会主流规范)
理论解释
生物学理论
弗洛伊德:攻击行为把对死亡原始的强烈欲求所蕴含的能量转向他人
洛伦茨:攻击行为更多是适应性的而非自我破坏
挫折-攻击行为
挫折:任何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物
攻击的能量并非直接朝挫折源释放
只用来解释敌意性攻击而非工具性攻击
社会学习理论
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
A型人格
敌意归因偏差
性别差异(男人身体攻击,女人言语攻击)
情境因素
高温
酒精和药物
唤醒水平(兴奋更容易打架)
社会因素
去个性化
媒体暴力
控制与减少
侵犯行为的而控制
社会制约
避免去个性化
提高道德发展水平
减少方法与途径
建立社会公平
宣泄
培养移情能力
培养成熟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