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学基础绪论
从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以及学习理论与习题集摘出,内容包括: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的发展与创新、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中医学思维方法等。
使体壁的运动与肠壁的运动分开,这就大大加强了动物的运动和消化摄食的能力,对动物的循环、排泄、生殖等系统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包括了木火土金水,是对四季五时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的抽象、源于对自然气候和物候正常和异常制胜规律的抽象归纳等。
医学免疫学知识大纲,讲述了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的构成、特异性免疫细胞激活物、免疫分子、补体、MHC分子、细胞因子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思维导图
中医学基础·绪论
①概念: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诊断、防治及养生康复等理论和方法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 ②学科属性: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相交融的医学知识体系。 ③中医学尤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等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脉和精气血津液等理论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春秋至汉末)
中医学的形成基础
文化基础
中医学与儒学文化
以人为本的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
中庸之道
中医学与道家文化——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中医学与佛教文化
中医学伦理道德观
民间医药风俗方面
自然科学基础——同时代的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声学、农学、数学等其他学科的渗透和影响
解剖基础——古代解剖学知识;结构功能的认识
经验基础——长期生活、生产、与医疗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环境基础——黄河流域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中医学体系的确立
《黄帝内经》——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
分《素问》以一问一答形式;《灵枢》与针灸有关
《黄帝八十一难经》——指导后世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在脉诊和针灸治疗方面发展较好
《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 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专著,为后世临床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纲领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365味药,上中下三品,四性五味为中药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中医学理法方药学术体系建立
中医学的发展与创新
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充实、丰富、系统化的时期
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创新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医学流派形成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刘守真)——寒凉派,河间派 认为“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张从正(张子和)——攻邪派,认为治病应以祛邪为首务,善用汗、吐、下三法,“邪去则正自安” 李杲(李东垣)——补土派,《脾胃论》,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治疗当以补脾胃为先“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阴常不足,阳常有余”
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整理和深化发展阶段
张景岳(张介宾)——滋阴派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 吴有性——《温疫论》“戾气学说” 叶桂(叶天士)——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辩证理论 吴鞠通——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辩证理论《温病条辨》
近现代时期——中西医学碰撞,汇通,结合,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并取得了很大成绩
整体观念
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也是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包括人体本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界及社会环境之间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及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为整体观念
内容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结构上整体联系
功能上彼此为用
病理上相互影响
诊断上综合分析
治疗上整体调节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多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调节
四季变化(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
昼夜晨昏
地方区域
自然环境变化对人体病理上的影响
四季多发病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病情)
地方病
诊治上的三因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陈无择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三因学说”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西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医学模式
辨证论治
概念:将四诊所收集到的信息资料通过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正邪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并据此进行辩证施治即确定治则和治法的过程
病、证、症的区别
病——是指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发生病理变化的全过程
证——是对人体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中医诊治疾病主要着眼于证候
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正邪(病势)关系
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可感)和体征(可查)
辨证论治的应用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所表现的证不同,治法就不一样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
中医学思维方法
司外揣内
概念:是指通过观察、分析人体外部表现,以测知体内变化的思维方法
举例:以象测藏,有外知内,以表知里
援物类比
概念: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类同,从而认为两者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点的认知方法
举例:取象比类,方位与五脏分属五行
拭探反证
概念: 拭探,是指对复杂的研究对象采用一些尝试性的措 施,然后呢根据实践结果,再做出适当调整的一种 逐步深入探求实质的思维方法 反证,是指从结果来追溯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
举例:辩证用药初诊与二诊
内景反观
概念:机体在某种特殊状态下(如气功功能态), 人的自我感知能力可在一定的程度内,体察或 感知机体自身的内在景观,甚至能作出某些适 度调控的一种特殊方法
举例:内视法、内照法, 经络的发现、脏腑内景图的发现
揆度奇恒
概念:用比较的方法对事物进行鉴别, 从一般与特殊的比较中,从异常与正 常的比较中,找出不同或相同之处, 从而发现其规律
举例:以常衡变、知常达变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