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食用菌指真菌中具有肥大多肉的繁殖器官或胶质的子实体,可供人类使用的大型 丝状真菌。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机制,具有酶合成的调节、酶活性的调节、初级代谢调节、次级代谢的调节、营养物的调节、其他因子的调节。
微生物学 真核微生物,其中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 或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单细胞原始生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
概述
概念:指真菌中具有肥大多肉的繁殖器官或胶质的子实体,可供人类使用的大型 丝状真菌
意义
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更高;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
形态结构分类
形态结构
繁殖体-子实体
包括
菌盖
菌褶
菌柄
菌幕
菌环
菌托
功能
产生孢子
营养器官-菌丝体
发育阶段
初生菌丝体
由孢子萌发形成的菌丝,一般为单核菌丝(特殊是双孢菇)
次生菌丝体
由两条初生菌丝质配后形成的双核菌丝
三次菌丝体
位于子实体中,由生理成熟的双核菌丝扭结、分化并组织化,形成特定的形状外形的双核菌丝体
部位
基内菌丝
气生菌丝
分解基质,吸收营养,为子实体提供养分
分类
担子菌亚门
有性生殖中形成担子,担子上生有4个担孢子,均具有横隔并分枝的菌丝
子囊菌亚门
通过有性繁殖,子囊中产生子囊孢子
食用菌的营养生理与生态环境
营养方式
腐生型,共生型,寄生型,兼性寄生型
营养成分
碳源,氮源,矿质元素,生长因子
环境条件
温度
低温型菌
中温型菌
高温型菌
水分和湿度
水分控制在60%-65%
菌丝体生长湿度60%,子实体发育阶段湿度85%-95%
空气
对二氧化碳敏感菌
对二氧化碳不敏感菌
酸碱度
大多数菌偏酸性
光线
菌丝体阶段不需要光,子实体阶段需要一定量散射光
菌种生产
菌种分级
母种,原种,栽培种
制种设施
接种设备及用具
接种室,接种箱,超净工作台,接种工具
菌种培养设备
恒温培养箱,菌种培养室
制种技术
母种培养基
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
培养基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锅
常压蒸汽灭菌灶
接种室消毒
熏蒸消毒,紫外线消毒
接种
母种---原种---栽培种
菌种培养
母种培养
原种及栽培种培养
平菇的分类及生活条件
糙皮侧耳
紫孢侧耳
漏斗侧耳
佛罗里达侧耳
金顶侧耳
生活条件
营养条件
碳源
主要是有机碳
氮源
有机氮
菌丝碳氮比20:1,子实体40:1
矿质元素
磷,钾,镁,硫,钙,铁,铜,锌等
生长因子
维生素,萘乙酸,吲哚乙酸等
孢子5-32℃
菌丝体4-35℃
子实体5-22℃
水分与湿度
水分
菌丝体生长阶段,培养料含水量60-65%
湿度
菌丝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下
原基分化和子实体发育阶段空气相对湿度85-90%
菌丝体阶段
一定浓度二氧化碳
子实体阶段
良好通气
3.0-7.5能生长,5.5-6.5适宜
光照
菌丝体阶段不需光照
子实体阶段需要一定散射光
平菇生产的工艺流程
生产的工艺流程
菌种制备→培养料选择→拌料→装袋→灭菌→打孔接种→封口→堆放发菌→脱袋排场→转色→催膏→ 出菇管理→采收
生产技术要点
栽培季节
春播秋播
原料要求
新鲜无霉干燥
原料配方与配制
碳氮比协调,粗细结合
拌料
用石灰水浸泡原料加水,大约60-65%
装袋灭菌
袋用高密度聚乙烯薄膜,121℃灭菌30分钟
无菌接种
高锰酸钾擦洗表面,接种
堆袋发菌
接种口向外,有利通风
脱袋排场
开袋口,低温,保湿,加散射光,通风
转色
保湿通风
出菇管理
湿度大,喷水,通风
采收
不要带走基质,内部注意补水
香菇的生物学特性
香菇属于担子菌亚门
栽培历史
原木栽培-椴木栽培-代料栽培
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
菌丝白色,绒毛状,横隔有分支,菌丝成熟后形成黑褐色菌膜
酵母粉,玉米面,可溶性碳源
有机氮最好,其次铵态氮
碳氮比,菌丝体阶段25-40:1,子实体阶段73-600:1
镁硫磷钾铁锌锰
维生素类
维生素B1是否充足直接影响香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
其他
加入适量单宁酸,腺嘌呤或嘧啶可刺激菌丝的生长;吲哚乙酸,赤霉素对香菇菌丝生长也有一定作用
菌丝最适温度24-27℃
原基属于变温结实性
培养料含水量60-65%
菌丝体湿度60-70%,子实体80-90%
充足的氧气可保证香菇正常生长发育
菌丝生长发育PH以4.7-5最适,原基分化和子实体发育PH以3.5-4.5最适
子实体形成不可缺少
香菇代料栽培技术
代料栽培技术
春季,秋季
品种选择
菌丝生长旺盛,抗各种杂菌能力强,较低温度菌丝生长速度快,较高温度下能出菇,出菇温度范围比较宽
低温型
中温型
高温型
广温型
原料配制
木屑培养料
棉籽壳培养料
玉米芯培养料
菌袋栽培法
塑料袋加工
装袋和灭菌
气温18-22℃最利于菌筒的转色
表面有较多突起,有三分之一大小不等的褐斑
接种60-75天脱袋转色
转色管理
温度18-22℃为宜,空气湿度85%-90%空气流通,有充足散射光
需要喷水两天除去黄水
原基分化:保证昼夜温差
菇蕾形成:勤喷水,勤通风,加散射光
子实体发育:温度15-25℃,湿度80%-90%,早午晚各通风一次,保持较强的散射光
香菇的采收
采收注意
不要损伤菌盖、菌褶,以免影响菇体质量; 不要带走基质,以免影响后几潮菇的产量; 不要把菇柄残留在基质上,尤以高温季这些残留菌柄易腐烂长霉,影响产量; 不要采前浇水,以利菇体容易干燥加工; 不要采后马上浇水,以利基质内菌丝恢复生长,积累营养。 第一潮菇采收后,补水促菇,7-10天后给菌棒注水或浸水,使菌棒含水量接近原重量为准。经过一干一湿后,促使菌丝恢复生长,3-5天后开始温差刺激,昼夜温差仍保持10℃以上,迫使菌丝体分化原基,形成新的菇蕾。 一般每投一批料可采3-4潮菇。
香菇栽培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白棒出菇
①由于温差太大刺激出菇,应减少温差。 ②可能出菇时菌棒受到振动引起,应减少振动。 ③光线刺激也会引起白棒出菇,最好用无光、全黑养菌,用红光照明。
香菇爆发出菇
①软硬木屑合理搭配。 ②适当提高菌袋硬度,制棒时要在菌袋不破的情况下将培养料袋装紧装实。 ③适时刺孔,当菌丝长满菌袋,菌袋表面瘤状物占菌袋表面60%左右时刺孔,每棒刺孔40-60个。 ④适当注水,提高菌棒含水量,降低培养基的溶氧量,有效抑制原基的分化,合理减少出菇数量。 ⑤尽量减少振动刺激和温差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