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点第一章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精心制作教师考编招聘教综的思维导图免费送给大家,喜欢的话点个赞鼓励作者哦,第一章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编辑于2021-01-04 16:41:042.第一章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发展历程
萌芽阶段

中国
儒墨
孔子
人性论
性善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教育作用
社会功能:“庶富教”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
个体功能:“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学说核心
“仁”和“礼”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教育目的
学而优则仕 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
教育内容
文(六经)行忠信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教育方法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因材施教
学、思、行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记忆
孔子启发因材施
孟子
人性论
性善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教育作用
扩充善性
教育目的
明人伦 强调父子君臣夫妇之间的关系
理想的“大丈夫”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教育方法
盈科而后进(循序渐进);教亦多术;深造自得;专心致志
记忆
孟子性善盈科进
荀子
人性论
性恶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教育作用
化性起伪
教育目的
培养大儒
教育方法
闻-见-知-行
记忆
荀子性恶闻知行
墨子
人性论
人性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环境)
教育作用
兼爱非攻
教育目的
培养“兼士”或者“贤士”
三条标准:“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厚乎德行”
教育内容
政治和道德
科学技术
文史
思维能力 三表法:“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教育方法
主动、创造、实践、量力
亲知、闻知、说知
记忆
墨子非攻量科技
补充道家
老子《道德经》
庄子《逍遥游》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没有强调教育作用,强调世间万物的自然发展)
《学记》
地位
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文献/教育学雏形
作者:乐正克(孟子学生)
内容归纳
教学相长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尊师重道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藏息相辅
课内外相结合:“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豫时孙摩
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及时施教:“当其可之谓时”;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之谓孙”;观摩:“相观而善之谓摩”
启发诱导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长善救失
“学者有四失,教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不躐等
循序渐进、教学观、方法与能力;“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政治教育
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化名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西方
古希腊
苏格拉底
教学方法
产婆术:第一步: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助产术
教育任务
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教人“怎样做人”
自制是一切德行的基础
智慧即德行,美德即知识
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数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教学内容)
柏拉图
代表作
《理想国》、《法律篇》
政治观
教育与政治关系密切,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哲学家、军人、手工业
教育思想
最早提出“寓学习于游戏”
认识论
学习即回忆
教育内容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学)
亚里士多德
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代表作
《政治学》(教育学)教育应该是国家的;《论灵魂》(第一本心理学著作)
教育目的
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
教育原则
教育遵循自然(强调教育作用,强调人的自然发展)
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强调“德智体”和谐发展
自由教育(文雅教育)
闲暇时间、自由学科
补充
最早提倡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
亚里士多德
近代提倡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
裴斯泰洛齐
首次提出德智体概念的
斯宾塞
古罗马
昆体良
代表作
《雄辩术原理》(又名《论演说家的教育》)
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专著
欧洲古代教育理论的最高成就
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系统论述(夸美纽斯)
补充
启发性教学
中国——孔子
西方——苏格拉底
教育著作
世界最早——《学记》
西方最早——《雄辩术原理》
独立阶段
指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所经历的时期
创立派
培根
提出的科学归纳法为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观点:首次提出“教育学”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记忆:培根首提出
夸美纽斯
地位
教育学之父
著作
《大教学论》1632
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母育学校》
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著作
《世界图解》
世界上第一本面向儿童的插图教科书
观点
教学思想
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教学制度
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
教学原则
根本性原则
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主要原则
直观性
金科玉律
系统性
量力性
墨子——中国
夸美纽斯——西方
对比
巩固性
只学习不复习,就好像水洒在筛子上
自觉性
教学内容
百科全书式课程
基本德行:谨慎、节制、刚毅、正义 (紧致刚正)
名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记忆:纽斯来实现 夸的独立和大泛,班级百科循自然
康德
著作:《康德论教育》
观点: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首次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学者
特拉普——第一位教育学教授
记忆:康德首讲授
赫尔巴特
地位
现代教育学之父
科学教育学之父
传统教育代表人
著作
《普通教育学》1806
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教育学更规范、独立)
现代教育学著作
思想
一原则
教育性教学原则
二基础
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三中心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记忆:教师在课堂里讲教材)
四阶段
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
记忆:小明联系小方
教育目的
必要的目的——道德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道德教育
可能的目的——职业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杜威
地位
进步教育代表人
现代教育代表人
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
著作
《民主主义与教育》
《我们怎样思维》
《经验与教育》
《我们的教育信条》
思想
三中心论
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记忆:儿童在活动中学经验)
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
从做中学
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记忆:困难、问题、假设、推断、验证
教育目的
道德是教育的最终和最高目的
记忆:三中心、四个即、五步法
自然派
亚里士多德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夸美纽斯
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卢梭
著作
《爱弥儿》 第一本小说体教育著作,宣扬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观点
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
培养目标:自然人
消极教育:防范不良影响
自然后果法(自作自受)
记忆:卢梭的爱弥儿很自然
裴斯泰洛齐
教育遵循自然
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
(对比)首次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人是赫尔巴特
西方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慈爱的儿童之父 贫儿之家
福禄贝尔(了解)
地位:幼儿教育之父 学前教育鼻祖
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顺应自然
幼儿学前教育
首次确立游戏的教育价值。他认为游戏是创造性的自我活动和本能的自我教育
特色玩具:恩物
其他派
洛克
著作:《教育漫话》 详细论述了绅士教育的内容(即体育德育智育)及方法
白板说:人出生就像白纸
绅士教育:家庭教育优于学校教育
斯宾塞(了解)
课程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第一次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
教育目的:教育准备生活说
20世纪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实验教育学
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讲义》(实验教育学之父) 拉伊《实验教育学》
记忆:拉梅实验
文化教育学 (精神科学教育学)
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要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去学习
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实用主义教育学
学生的经验兴趣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
杜威、克伯屈
批判教育学
1、教育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 2、教育研究:批判
鲍尔斯、阿普尔、布迪尔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卡连柯
《教育诗》
集体主义、尊重儿童与严格要求儿童、流浪儿童
凯洛夫
《教育学》1939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1930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克鲁普斯卡娅
《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教育》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加里宁
《论共产主义教育》
名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补充
陶行知
地位
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观点
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名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当代教育发展
赞科夫
《教育与发展》
发展性教学理论
高难度、高速度
一般发展原则 核心:智力方面
布鲁纳
《教学过程》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倡导发现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
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理论
对范例的接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与独立工作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
和谐教育思想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帕夫雷什中学》(活的教育学)
皮亚士
教学目的是发展智力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保罗朗格朗
终身教育理论
《终身教育引论》
记忆:高度赞发展、纳来发现结构、瓦根找范例、全面和谐好斯基、皮亚发展智力、保罗终身教育
教育学概述
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总结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
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内在动力
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
揭示教育规律
主题
联想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
认为确立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联想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论
认为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中世纪西欧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和僧侣的四学
联想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外铄论
人的发展依靠外在的力量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论
认为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联想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
认为确立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模块一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