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课程
教育学应对期末考试的,教资可以参考,还没有完善教资的。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
编辑于2021-01-18 10:03:12课程
课程概述
课程的概念与意义
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定义:学习的进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也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一)课程即教学科目(斯宾塞) 缺点: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远超出正式列入课程的学科范围,忽视学生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性表现等·
(二)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 惟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意识到的课程·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 缺点:在实践中很难实行,且太宽泛
(三)课程既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 认为任何社会中的课程,都是该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职责就是再身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与价值·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中选择出来的材料。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 认为课程不是要是学生适应成顺从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蕴含着丰富﹑基本而又有创造性与潜质的一套计划与设定
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具体地说,课程是依据育人目标设置的规范师生教学活动的课程方案﹑各门课程的标准以及使其具体化为组织师生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教科书。
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课程方案主要由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学年编制等部分构成。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一般由说明(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等部分组成。
意义
它不仅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而且是编好教材的前提和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它也是教师领悟和掌握一门课程的精神实质与学科体系,深入理解教材,正确进行教学设计(备课)的有效工具。
教科书
教科书亦称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作用
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循序渐进地学习以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的主要资源和工具
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不仅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查评定学生的知识等工作提供了基本材料,而且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教科书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虽有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但它毕竟只是课程资源的一种
课程设置的沿革
古代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反映社会生活需要,还缺乏对课程的理论研究与指导。
课程理论发展的脉络
1、[英]斯宾塞于1859年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他把课程仅看成是科学知识。
2、1902年,杜威发表《儿童与课程》是影响深远的、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性的著作;
3、1918年,博比特: 《课程》 一书被视作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专著。
4、1949年,拉尔夫●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视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课程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也称分科课程。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博比特等
学科课程论主张分科教学
特点
联系成人的生活与未来社会的生活,有明确的目标与目的
依据学生的发展编教材
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的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论是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
活动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也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代表人物:卢梭、杜威
特点
1.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和阅历,以及儿童在学习中的自我指导作用与内在动力
2.注重引导儿童从做中学,通过探究、交往、合作等活动使学生的经验得到改组与改造,智能与品德得到养成与提高
3.强调解决问题的动态活动的过程,注重教学活动过程的灵活性、综合性、形成性,因人而异的弹性以及把课程资源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反对预先确定目标的观念。
社会中心课程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
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社会改造主义认为,学校课程的价值最终是社会的价值,课程乃是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运载工具。
2、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社会。社会改造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变化,设计并实现理想的社会。通过课程实施后,帮助学生明确社会改革的需要,从而成为改造社会、推进社会发展的主人。
3、超越科学技术对课程的主宰。社会改造主义认为传统的课程内容过分强调了技术而忽视了人类团体的其他经验。所以要加强美学、道德、社会和人文方面的课程。
4、构建社会问题中心的“核心课程”。主张课程应由教育者按照社会需要来决定,而不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应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知识的逻辑为主线来组织课程,使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适应和改造社会生活的能力。
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
学校课程主要反映统治阶级的主张和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和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全国统一的一元化课程。
20世纪后,由传统单一——多样化(课程)
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以社会已经形成的学科知识体系为背景,具有很强的学科本位特征,以系统论的理论思想为主。 课程内容是由知识﹑技能与态度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
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与实际生产﹑服务和管理紧密相关的,是前人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 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基本上以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度。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
课程目标的设计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
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
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课程的基本因素:社会、知识、学生(三要素)
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问题
1.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与抽象化问题 2.课程目标的层次与结构问题 最高课程目标最低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式
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表现形 式目标
课程内容的概念
课程内容(课程的核心要素)是指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序列和儿童心理发展需求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1.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 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特点 相适应 2.课程的结构 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1.课程内容的选择间接经验 A.科学的基本事实 B.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 C.科学的基本方法 直接经验
泰勒1940提出的三条逻辑规则: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 1)直线式与螺旋式 (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德、韩国)
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美日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四个学会(学习、做事、相处、生存)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目标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 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化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
小学教育,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教育,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普通高中教育,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具体课程设置以分科课程为主。
课程的类型及特征
1.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分为: 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2.从课程性质的角度分为: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3.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角度分为: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4.从教育阶段角度分为: 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5.从课程的表现形式角度分为: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或者说是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所有有组织的活动。与隐性课程相对。
隐性课程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包括学术和非学术的)。
隐性课程不在课程规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环境、文化情境、人际情境,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物质环境:学校建筑、设备 文化情境: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 人际情境: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