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风险应对
CPA《审计》第8章(重制版),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对某些以前未测试的低于设定的重要性水平或风险较小的账户余额或认定实施实质性程序。
编辑于2022-02-13 12:07:58风险应对
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总体应对措施
向审计项目组强调保持职业怀疑的必要性
分派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或利用专家的工作
提供更多的督导
在选择进一步审计程序时融入更多不可预见的因素
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或范围作出总体修改
通过实质性程序获取更广泛的审计证据
在期末而非期中实施更多的审计程序
增加拟纳入审计范围的经营地点的数量
增加审计程序不可预见性的方法
对某些以前未测试的低于设定的重要性水平或风险较小的账户余额或认定实施实质性程序
调整实施审计程序的时间,使其超出被审计单位的预期
采取不同的审计抽样方法,使当期抽取的测试样本与以前有所不同
选取不同的地点实施审计程序,或预先不告知被审计单位所选定的测试地点
改时间 改性质 改范围
对CPA的要求
事先与被审计单位高层管理人员沟通,要求实施具有不可预见性的审计程序,但不能告知其具体内容
CPA可以在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时明确提出这一要求
总体审计方案的类别
实质性方案
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实质性程序为主
综合性方案
进一步审计程序将控制测试与实质性程序结合使用
选择方案的决策
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属于高水平
倾向于实质性方案
进一步审计程序
针对
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包括
控制测试
实质性程序
无论选择综合性方案还是实质性方案,都应当对所有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
背
设计时的考虑因素
风险的重要性
即风险造成的后果的严重程度
重大错报发生的可能性
涉及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特征
采用的特定控制的性质
是否拟获取审计证据,以确定内部控制在防止或发现并纠正重大错报方面的有效性
性质
在应对评估的风险时,合理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是最重要的
目的
通过实施控制测试以确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以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
类型
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
对CPA的要求
如果拟利用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生成的信息,CPA应当就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获取审计证据
背
时间
考虑因素
控制环境
如:控制环境薄弱,尽可能在期末或接近期末实施审计程序
何时能得到相关信息
错报风险的性质
如:日后事项
审计证据适用的期间或时点
编制财务报表的时间
理解记忆!应对选择题
范围
考虑因素
确定的重要性水平
反向
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同向
计划获取的保证程度
同向
*运用审计抽样方法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时
还应当考虑
可容忍错报/可容忍偏差率
控制测试
指用于评价内部控制在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运行有效性的审计程序
“防止”
预防性控制
“发现并纠正”
检查性控制
控制有效性
从以下方面获取审计证据
控制在所审计期间的相关时点是如何运行的
控制是否得到一贯执行
控制由谁或以何种方式执行
应当实施控制测试的情形
预期有效
控制设计合理且得到执行
“越信赖,越测试”
仅实质性程序不足
高度自动化处理时,审计证据依赖信息系统的相关控制
性质
考虑因素
计划从控制测试获取的保证水平
拟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以控制测试为主时,应当获取有关控制运行有效性的更高的保证水平
程序的类型
询问
本身不足以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须与其他审计程序结合使用
“仅询问不足”
观察
用于测试无轨迹的控制
如:职责分离、自动化控制
需要考虑不在场时可能未被执行的情况
“领导”在不在一个样
检查
适用于有轨迹的控制
检查对象包括:记号、签字、标记、标志,以及是否按规定完整实施了控制
重新执行
如果需要进行大量的重新执行,CPA就应当考虑通过实施控制测试以缩小实质性程序的范围是否有效率
确定控制测试性质时的考虑因素
考虑特定控制的性质
考虑测试与认定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控制
考虑自动化应用控制
应用控制运行有效=一般控制运行有效+应用控制得以执行
双重目的
CPA可以考虑针对同一交易同时实施控制测试和细节测试,尽管二者目的不同
实质性程序结果对控制测试结果的影响
如实施实质性程序未发现某项认定存在错报,不能说明相关的控制运行有效
如实质性程序发现某项认定存在错报,应当考虑对相关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影响
如果实施实质性程序发现被审计单位没有识别出的重大错报,通常表明内部控制存在值得关注的缺陷,CPA应当就这些缺陷与管理层和治理层进行沟通
背
时间
在期中实施控制测试具有更积极的作用
如果已获取有关控制在期中运行有效性的证据,并拟利用该证据,CPA应当实施下列审计程序:
获取这些控制在剩余期间发生重大变化的审计证据
确定针对剩余期间还需获取的补充审计证据
考虑控制在剩余期间发生的重大变化
没有发生变化
可以决定信赖期中获取的审计证据
发生了变化(如信息系统、业务流程、人事管理)
需要了解并测试控制的变化对期中审计证据的影响
考虑剩余期间的补充证据
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同向变动
在期中测试的特定控制,以及自期中浊试后发生的重大变化
期中获取的控制运行有效性证据的充分程度
反向变动
剩余期间的长度
同向变动
在信赖控制的基础上拟缩小实质性程序的范围(信赖程度)
同向变动
“越信赖,越测试”
控制环境强弱
反向变动
自动化控制
测试信息系统一般控制的运行有效性,以获取控制在剩余期间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
考虑以前审计获取的审计证据
基本思路
以前审计中测试的控制在本期是否发生变化
如果拟信赖以前的证据,应获取控制是否发生变化的审计证据
应当询问,并结合观察、检查程序
具体要求
与特别风险相关的控制
对于旨在减轻特别风险的控制,如果注册会计师拟信赖减轻特别风险的控制,无论本期是否发生变化,都不应依赖以前审计获取的证据,应在本期测试这些控制的运行有效性
背
不属于与特别风险相关的控制
拟信赖的控制未发生变化
运用职业判断确定是否在本期测试其运行有效性以及测试间隔期间(每3年至少测一次)
不应将所有拟信赖控制的测试集中于某一次审计,而在之后的两次审计中不进行任何测试
对间隔期间的考虑因素
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有效性
控制特征(人工/自动化)产生的风险
信息技术一般控制的有效性
影响内部控制的重大人事变动
环境变化而特定控制缺乏相应变化导致的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和对控制的拟信赖程度
要会分析
*控制环境薄弱并不必然导致不能利用以前年度的审计证据,而应当缩短再次测试控制的时间间隔
范围
即某项控制活动的测试次数
考虑因素
对控制的信赖程度
同向
控制执行的频率
同向
拟信赖控制运行有效性的时间长度
同向
控制的预期偏差
同向/无效*
测试与认定相关的其他控制获取的证据的范围
反向
拟获取的有关认定层次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要求高
同向
实质性程序
含义
用于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
细节测试
对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具体细节进行测试
实质性分析程序
研究数据间的关系,识别相关认定是否存在错报
一般要求
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如何,CPA都应当针对所有重大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实施实质性程序
背
针对特别风险的要求
如果认为评估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是特别风险,应当专门针对该风险实施实质性程序
如果针对特别风险仅实施实质性程序
应当使用细节测试
或将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结合使用
不能仅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
推导
不可行的情况
只做控制测试而不做实质性程序
仅做实质性程序时不包括细节测试
背
性质
类型
细节测试
程序
检查、询问、观察、函证、重新计算
适用性
适用于:认定的测试(尤其是:存在或发生、准确性、“准计分”)
实质性分析
程序
分析程序
适用性
适用于:一段时间内存在可预期关系的大量交易
细节测试的方向
顺查
证/物→账
应对低估风险
相关认定:完整性
逆查
账→证/物
应对高估风险
相关认定:存在或发生
时间
考虑在期中实施实质性程序
应当权衡审计资源的耗费和审计效率
考虑6点
1||| 控制环境和其他相关的控制
2||| 实施审计程序所需信息在期中之后的可获得性
场景:期中更换系统
3||| 实质性程序的目的
场景:日后事项
4||| 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5||| 特定类别交易或账户余额以及相关认定的性质
6||| 在剩余期间,以否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或将其与控制测试相结合,降低期末存在错报而未被发现的风险
将期中审计证据合理延伸至期末
方法
针对剩余期间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将实质性程序和控制测试结合使用
特别风险的考虑
在期末或接近期末实施实质性程序
考虑以前审计获取的审计证据
沧海桑田
对本期只有很弱的证据效力或没有证据效力,不足以应对本期的重大错报风险
背
只有以前获取的审计证据及相关事项未发生重大变化时,以前的证据才可用作本期的有效证据
如果拟利用以前获取的审计证据,应当在本期实施审计程序,以确定证据是否具有持续相关性
准则不想你用旧证据
范围
确定实质性程序的范围时,应当考虑两点因素
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实施控制测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