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济学第一章
经济学第一章,本图适用于专转本,经济资源是指供给有限,取用需付出代价的资源,管理者对生产活动的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的能力。
编辑于2023-10-20 19:03:16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一、 来源
1. ~产生(即基本前提)
经济资源的稀缺性
经济资源: 1.含义:经济资源是指供给有限,取用需付出代价的资源 2.类型: 劳动(L): 花费的时间精力 资本(K):资产,分为货币资本(钱) 和 实物资本(用于生产过程的物质资料) 比如厂房、原料、燃料 土地(N): 一切自然资源 企业家才能:管理者对生产活动的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的能力 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稀缺, 数量稀缺错误
资源配置的选择性
2. 基本问题
资源配置问题
Wath Many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一个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的资源优势决定生产什么产品,产品的规格和种类,产品的市场定位;一个地区根据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决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个国家要从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兼顾人们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提出适当的产业政策。这些都是在回答生产什么的问题。 生产多少即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数量问题,生产多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生产少了又会造成产品和劳务的供给不足,因而必须确定合理的生产数量。
How
如何生产? 主要指选择何种生产方式的问题,包括用怎样的生产资源,采用何种技术、工艺、手段来生产
For who
为谁生产? 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的问题
资源利用问题
说明方法: 机会成本(即选择的代价):指具有多种用途的既定资源,因用于某一用途而放弃的其他 用途种所能得到的最高收益 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两种产 品最大产量的各种组合图形。 (经济含义):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外的点:不能达到 ~以内的点:能够达到(无效率) ~上的点: 能够达到(有效率) (补: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向右移,可能原因: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补: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绝对值=机会成本 (负号仅代表方向)
3. 基本经济制度
1||| 市场经济
市场控制(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
2||| 指令经济
政府干预(政府做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所有重大决策)
3||| 混合经济
既有市场经济,又有混合经济
4. 配置效率的高低
帕累托改进 如果改变资源的配置状况能使至少一个人的处境改善,并且没有人的处境因此而变坏,那么这种改进就是有利的,并能够增加社会福利 帕累托最优状态 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状态,如果所有的帕累托改进都不存在,则这种资源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二、 框架
区别 研究对象 解决问题 中心理论 研究方法 微 宏
微观
1. 含义
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以价格理论,通过个量分析法来研究资源配置问题。
2. 基本假设
1||| 理性人假设
理性人假设也被称为经济人假设,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所有人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理性经济人。 也就是说,每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
2||| 完全信息假设
完全信息假设即假设市场上的每一个消费者和厂商都掌握着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一切信息。
3||| 市场自发作用、无需政府干预假设
无需政府干预,市场完全有能力通过价格调节资源配置和利用,使整个社会达到充分就业的供求平衡状态。
4||| 市场是出清的
所谓出清,是指市场上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的状态。(均衡)
3. 基本内容
1||| 供求与价格理论
2||| 生产者行为理论
生产理论
成本与收益理论
3||| 消费者行为理论
4||| 厂商均衡理论
5||| 收入分配理论
6|||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宏观
1. 含义
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通过总量分析法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
2. 基本假设
(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 20世纪30年代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使经济学家意识到,如果只靠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经济无法解决失业问题,无法自行渡过危机,就会在资源稀缺的同时产生资源的浪费。 (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 人类不能只顺从市场机制的作用,而应该在遵从基本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对经济进行调节,这就是政府的作用。
3. 基本内容
1||| 国民收入理论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是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角度出发,分析国民收入决定及其变动的规律 。
2|||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该理论主要研究国民收入短期波动的原因和长期增长的来源等内容
3|||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把失业与通货膨胀和国民收入联系起来,分析其原因和相互关系,以便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通货膨胀率的变化
4||| 宏观经济政策
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5||| 开放经济理论
研究一国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如何影响别国,以及如何受别国的影响。
三、 分析方法
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事实、客观的)
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不对事物的好坏作出评价。
规范分析(结论、主观的)
规范分析是指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提出某些分析处理问题的标准,研究怎样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理论和政策的分析方法。 它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说明经济现象的性质及其内在的规定性与规律性。 (例如,需求增加会使价格上升,) 其主要优点是简单明了,主要缺点是不够准确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分析经济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 (例如,需求增加1%,会使价格上升2%) 它更具有应用价值,但其结论只适用于特定环境,且缺乏普遍意义
3. 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
均衡分析
注: 1.均衡分析不考虑时间因素,只考察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情况和实现均衡应具备的条件。 2.均衡分析方法是假定外界因素是已知和固定不变的,然后再研究因变量达到均衡时应具备的条件。在均衡状态下,当事人的决策对个人来说,已经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或达到最优,通过边际分析来实现。
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就是运用导数和微分方法,研究经济运行中微小增量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用以分析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的过程
4.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具备的条件 (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
比较静态分析
比较静态分析是分析在已知条件发生变化后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在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相应变化 (根据变化了的外生变量求内生变量)
动态分析
动态分析是对经济变动的实际过程所进行的分析。 例如:分析有关变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这些经济变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每一个时点上变动的速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