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3.器官循环
本思维导图的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医学八年制用教材《生理学》第三版(不过作者觉得五年制的同学也可使用,差别不大)。第十三章:器官循环。本思维导图适用于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考前复习。思维导图仅来自作者的课堂笔记及人为该掌握的重点,因此推荐使用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思维导图进行删减、二次创作。
编辑于2021-01-25 11:13:57《妇产科学》第9章: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妇产科学》第8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妇产科学》第6章:产前检查与孕期保健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妊娠11-13+6周超声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层(NT)厚度和胎儿发育情况 18. 妊娠中期一般妊娠20周后开始自觉胎动,胎动计数<10次/2小时或减少50%提示胎儿缺氧可能 19...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妇产科学》第9章: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妇产科学》第8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妇产科学》第6章:产前检查与孕期保健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妊娠11-13+6周超声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层(NT)厚度和胎儿发育情况 18. 妊娠中期一般妊娠20周后开始自觉胎动,胎动计数<10次/2小时或减少50%提示胎儿缺氧可能 19...
13.器官循环
冠脉循环
解剖特点
冠状血管易受心肌的挤压和毛细血管丰富
心肌由冠状动脉供血
左冠状动脉
前室间支:供应左心室前壁、心尖、右心室前壁的一小部分和室间隔的前2/3
旋支:供应左心房、左心室前壁的一小部分、左心室侧壁和左心室后壁的一部分
右冠状动脉
右心房、右心室前壁的大部分、右心室侧壁及后壁、左心室后壁的一部分、室间隔后1/3、窦房结和房室结
其他血液回流
与左右冠脉伴行的大多数血管→冠状窦
右心室前壁的部分静脉→心前静脉
→右心房
极少量静脉→心内膜下的心最小静脉
→相应心腔内
冠状动脉的许多小分支垂直穿入心肌
主干:大多行于心脏表面
小分支:垂直穿入心肌至心内膜下
在心肌收缩时易受压迫
心肌毛细血管数量很多
毛细血管数量:心肌纤维数量≈1:1
冠脉吻合支扩张后可建立左侧支循环
在心内膜下多
较细小,血流量少
冠状动脉突然阻塞:不易及时建立侧支循环→心肌梗死
冠脉阻塞缓慢形成:侧支可于数周内扩张,血流量增加→建立有效侧支循环,发挥代偿作用
血流量的周期性变化
冠脉血供非常丰富
安静状态:200~250ml/min,占心输的4~5%
心肌活动增强:安静状态的5倍
原因:心肌收缩
分期
等容收缩期:心肌强烈收缩压迫冠脉→血流量急剧↓,左冠脉血甚至倒流
快速射血期:主动脉血压↑→冠脉血压↑→血流量↑
减慢射血期:血流量↓
心室舒张期:冠脉血压↓,心室收缩的压迫作用解除,血流阻力↓→血流量快速↑
舒张早期达高峰
冠脉主要在舒张期供血
特点
心房收缩对其影响不大
左心室活动的影响更显著:左室肌厚度>右
冠脉血流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主动脉舒张压的高低和心室舒张期的长短
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心肌代谢水平
冠脉血流量随心肌代谢水平升高而增加
成年人安静状态下:每100g心肌耗O2量达7~9ml/min
心肌代谢增强时,机体主要通过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来适应心肌对O2需求的增加
冠脉血流量于心肌代谢水平成正比(切断心脏神经支配后仍存在)
心肌耗O2量增加/心肌组织中PO2↓→冠脉舒张→血流量↑
代谢产物
腺苷
机制:腺苷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腺苷受体→胞内cAMP含量↑→抑制胞外Ca2+内流→血管平滑肌舒张,血流量↑
心肌腺苷↑,多作用于冠脉,强烈的舒血管效应,随后腺苷被破坏,不会引起其他部位的扩血管效应
H+
CO2
乳酸
神经因素
心交感神经
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受体
α:冠脉收缩,血流量↓(主要作用)
β:冠脉舒张,血流量↑(不明显);心率↑,心收缩力↑
心迷走神经
直接作用:舒张,血流量↑
间接作用:心率减慢,心肌代谢水平↓→冠脉收缩,血流量↓
体液因素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β受体→增强心肌代谢活动→间接引起冠脉舒张,血流量↑
甲状腺激素→心肌代谢水平↑→间接引起血流量↑
AngII、大剂量VP→冠脉收缩,血流量↓
内皮素、血栓素A2→冠脉收缩,血流量↓
NO、PGI2、组胺、缓激肽、5-羟色胺→冠脉舒张,血流量↑
肺循环
肺的两套血液循环
肺循环
支气管循环
体循环的一部分
部分支气管静脉血液:通过吻合支直接进入肺静脉和左心房
+心最小静脉直接回流至左心腔→主动脉血中掺杂1~2%静脉血
定义:从右心室、肺动脉经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到左心房的血液循环
低阻力和低压力的大容量系统
血流阻力小:途径短,血管口径粗,血管位于胸腔内,因负压处于扩张状态→血管总横截面积大
压力低
与体循环血压相比,肺循环血压低得多
肺毛细血管平均血压:7mmHg
血浆胶体渗透压:25mmHg
有效滤过压为负压
有利于组织液被吸收入毛细血管,而且可使肺泡膜与毛细血管壁紧密相贴,有利于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左心衰:肺静脉压力↑,肺毛细血管血压↑→液体积聚在肺间组织间隙甚至进入肺泡→肺水肿
左心疾病、先心、慢性缺氧性疾病、肺血栓栓塞症→肺动脉血压↑→肺动脉高压
血容量大且易发生变化
安静状态:肺部血容量450ml,占全身9%
原因:肺组织和肺血管的顺应性或可扩张性高
吸气
腔静脉回流入右心房↑,右心室每搏输出量↑
肺扩张→肺血管扩张→回流左心房↓→左心室每搏输出量↓
扩张血管充盈→左心房回流↑
呼气相反
呼吸波:呼吸周期中出现的周期性血压波动称为动脉血压的呼吸波
肺的血容量较大,变动范围大
肺循环血管具有贮血库的作用
影响因素
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双重调节
交感兴奋
直接使肺血管收缩,肺血流量↓
体循环血管收缩→部分血液挤入肺血管→
整体情况:肺血流量↑
迷走神经兴奋→肺血管舒张→血流量↑
缩血管和舒血管体液因素
缩血管,血流量↓: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AngII、血栓素A2、前列腺素F2α、组胺、5-羟色胺、内皮素
舒血管,血流量↑:乙酰胆碱、缓激肽、前列环素、NO
低氧
对体循环:血管舒张
对肺循环:血管收缩
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HPV)
定义:低氧引起的肺循环血管收缩反应
离体肺也存在,可排除神经、体液因素
可能机制:低O2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细胞去极化,Ca2+内流→HPV
意义:减少低通气肺泡的血流量,有利于维持适当的通气/血流比值
长期慢性低O2→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因负荷过重而发生肥厚
脑循环
血流量大
每100g脑组织的耗氧量为3~3.5ml/min,全脑耗O2量占全身耗O2量的20%
脑血流停止5~10s后:意识丧失;5min:不可逆脑组织损伤
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闹内动脉狭窄或闭塞
出血性脑卒中:脑内血管破裂
变动范围小
原因:骨性颅腔容积固定,充满颅腔的脑、脑血管、脑脊液不可压缩
三者容积之和固定,当脑组织发生水肿或者脑脊液容量增加→颅内高压,脑血流阻力↑,脑血流量↓
对比:活动增加时
脑血流量+50%
心肌骨骼肌血流量+4~5倍
脑脊液
定义:是充满脑室系统、蛛网膜下腔、脊髓中央管内的无色透明液体
产生:主要由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脉络丛分泌
脑脊液循环
侧脑室脉络丛→(室间孔)→第三脑室脉络丛→(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脉络丛→(正中孔、两个外侧孔)→蛛网膜下腔→静脉窦→血液
成人脑脊液总量:150ml;每日生成800ml
作用
在脑和脊髓与颅腔和椎管之间起缓冲作用,对脑和脊髓有保护意义
浮力作用使脑的重量由1400g→50g左右,减轻脑的重力对脑底部神经和血管的压迫
血液与脑和脊髓神经组织之间物质交换的媒介
区别血浆:蛋白质含量极微
保护屏障
血-脑脊液屏障
血液与脑脊液之间的屏障
结构基础:无孔的毛细血管壁和脉络丛细胞中运输各种物质的特殊载体系统
血-脑屏障
血液与脑之间的屏障
形态学基础:毛细血管内皮、基膜、星形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
意义:维持神经细胞周围化学环境的稳定以及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侵入脑内具有重要意义
脑缺氧、脑损伤、脑肿瘤→脑脊液理化性质、血清学和细胞学特性改变,脑组织功能改变
室周器
定义:脑室周围的一些部位,比如丘脑第三脑室周围、延髓最后区等
毛细血管通透性高于其他脑区,此处屏障作用弱
感受血液、脑脊液中Na+浓度升高的刺激
调节
自身调节
主要影响因素:颈动脉压
平均动脉压高于脑血管自身调节上限→毛细血管血压过高→脑水肿、脑功能障碍
局部体液因素
PCO2、PO2
PCO2↑、PO2↓
对血管平滑肌舒张作用
整体:血管舒张+化学感受性反射→血管收缩=作用不明显
脑血管:舒张效应明显→脑血流量↑
机制
PCO2↑→NO↑→血管舒张
PO2↓→NO↓,cAMP↓,K+通道激活↓→血管舒张
肺过度通气→CO2呼出过多→血压PCO2↓→脑血流量↓→头晕
代谢活动
代谢活动过强→H+、K+、CO2、腺苷↑;PO2↓→促NO释放→局部血管舒张
NO
乙酰胆碱、缓激肽、组胺、ATP→NO↑→血管舒张
神经因素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肽能神经纤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