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考研中基第四章:精气血津液
根据学霸笔记与考试大纲整理,结构更清晰,容易记住。此章节为近三年考试重点,需重点掌握。
编辑于2021-02-05 17:14:49精气血津液
精
概念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1.广义:人体内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所有精微物质,包括肾精、气、血、津液等
2.狭义:来源父母,具有生殖繁衍的生殖之精,构成胚胎的基本物质
人体之精
生成
1.来源于先天:生殖之精(肾)
2.充养于后天:水谷之精(脾胃)
功能
①繁衍生命;②促进生长发育;③濡养脏腑;④生髓化血;⑤化气生神
气
概念:人体内活力很强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之一
生成
生成之源
1.先天之气(元气)
2.水谷之气(水谷精微化生)(最重要)
3.清气(自然界)
相关脏腑
1.“肾为生气之根”
2.“脾胃为生气之源”
3.“肺为生气之主”
将清气与水谷之气结合→宗气
生理功能
1.推动作用(或调控) 推动——激发兴奋与促进(阳气);调控——减缓、抑制与宁静(阴气)
①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
②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③精血津液的生成与运行输布
④精神活动
2.温煦作用(或凉润)
①人体正常体温的恒定
②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
③精血津液的正常运行。
气主煦之
3.防御作用
①护卫肌表,抵御外邪
②正邪交争,驱邪外出
③自我修复,恢复健康
4.固摄作用
⑴固摄血液,使之循行于脉中,血不致于逸出脉外。
⑵固摄血液,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精液(血、津、精)等,调控其分泌量或排泄量,防止异常丢失
5.气化作用
脏腑的功能活动,精气血津液等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化生,以及物质与功能之间的转化
6. 中介作用
感应传导信息,维系机体整体联系
气对血液生成的作用:推动、气化 气对血液、津液运行的作用:推动、固摄、温煦(血津推固温) 气对汗液、尿液的作用:推动、固摄、气化(汗尿推固气)
分类
元气
概念: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生成:肾所藏先天之精化生,根于命门,并赖后天之精以充养而成
脏腑:肾、脾胃
分布:从肾发出,以三焦为通道循行全身
功能
1.推动调节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
2.推动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3.温煦与激发脏腑组织
论述
“命门者,原气之所系”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宗气
概念
水谷精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积聚于胸中之气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膻中(气之会)、气海
生成
1.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化生的水谷之气
2.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
脏腑:脾胃、肺
分布
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
1.上出于肺,循喉咙走息道,与自然之气相通。
2.贯注心脉,推动血行(上出息道,下走气道,蓄于丹田,注于气街)
功能(上中下)
1.上走息道以行呼吸,凡是呼吸的强弱、语言、发声都与宗气相关
2.中贯心脉以行血气,凡血液运行、心搏的强弱及节律皆与宗气有关
3.下资先天
论述
凡气血运行,肢体寒温与活动能力,人的视听言动感受等能力与宗气相关
凡呼吸、语言、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虚里搏动能测知宗气的盛衰
卫气
概念 行于脉外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卫阳)
生成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化生为水谷之气,其中剽悍滑利部分化生
脏腑 ——脾胃
分布 :行于脉外,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
功能
1.护卫肌表,防御外邪
2.温煦全身(维持人体体温相对恒定)
3.调控腠理开阖,促使汗液有节制地排泄(固摄与激发)
4.与(睡眠)昼精夜寐相关
异常
易感冒,体温低,汗出异常
论述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灵枢.本藏》所说:“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
营气
概念 :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营阴),临床常营血并称
生成: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其精华部分化生营气,并进入脉中运行全身
脏腑 :脾胃
分布
进入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而脏腑,外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与血同行,环周不休)
功能
1.化生血液
2.营养全身
论述: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血
生成
化生之源
(1)水谷之精化血(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津液→血)
(2)肾精化血
相关脏腑
脾胃机能尤为重要(脾胃为血液生化之源,化生营气)
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与脾胃、心、肺、肝、肾相关,与脾胃、肾尤为重要
肢体筋腱的有力,关节屈伸转运的灵活,主要取决于
津液的濡润、血量的充足、血行的流畅
运行
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1)气的推动与宁静作用协调;温煦与凉润作用的平衡
(2)气的固摄作用
(3) 脉道的完好无损与通畅无阻
(4) 血液清浊与黏稠状态
(5) 病邪对血液运行影响:阳热、阴寒等
相关脏腑:五脏去肾
促进血行重要因素——心阳推动与温煦、肺气宣降、肝气疏泄
控制固摄血液因素——心阴宁静与凉润、脾气统摄、肝气藏血
功能
1.濡养与滋润作用
2.化神作用
3.血液也可化生乳汁,经水,养育胎儿
津液
概念
1.体内正常水液
2.代谢产物→涕、泪、汗、尿
分类
津
质地:质地清稀,流动性大
分布:布散体表皮肤、肌肉、孔窍,渗入血脉
作用 :滋润作用(润养肌肤、孔窍,充养血脉)
论述—— “腠理发泄,汗出溱溱”
液
质地 :质地浓稠,流动性小
分布 :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
作用: 濡养作用(濡养脏腑、脑髓,滑利骨节)
论述: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
生成代谢
津液生成、输布与排泄,以肺、脾、肾三脏最为重要
生成 :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运化及有关脏腑生成, 以脾为主导,由胃、小肠、大肠共同完成。
输布
依赖五脏去心和三焦输布
1.脾气散精与升清(脾气运化升清)
2.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肺气宣降)
靠肾气蒸化、脾气运化、三焦气化协助
3.肾在津液代谢中起主要作用——肾阳气化与调控,肾主水
⑴肾藏精气,为气化原动力
⑵肾气蒸腾气化,升清降浊。尿液排泄量多少,实际是调节全身津液的代谢平衡。
《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4.肝气疏泻促水行
5.三焦決渎利水道
3.排泄:尿液、汗液、呼气和粪便(肺、脾、肾)
功能
1.滋润濡养全身
2.充养血脉
(1)津液+营气=血液(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
(2)濡养和滑利血脉
(3)脉内外津液互相渗透,调节血液浓度及保持在正常血量(津血同源)
3.调节机体阴阳
4.排泄代谢产物
5.运载全身之气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精与气
1. 气能生精摄精
2. 精能化气
精与血
1.精可化血
2.血以养精 ——精血同源:精血之间互相资生,相互转化(肝肾同源)
津与血
1.津能生血(“夺汗者无血”)
2.血可化津—— 津血同源:依据
①津能生血
②血可化津
③津血同源于水谷精微
④病理上津亏则血燥,血燥则津枯
气和血
气→血
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脾胃心肺肾气;
气能行血——心气、肺气、肝气;
气能摄血——脾气统血
补气法治疗出血,理论依据为:气能生血,气能摄血/气能摄血
血→气:血为气母 ——血能养气血能载气
气和津
气→津: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
津→气
津能生气
津能载气
“气随津(液)脱”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汗吐下法应中病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