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考研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藏象
藏象为中基里面内容最冗长的章节,整理内容紧扣考纲,保证不遗漏任何考点,颜色标注的知识点为1991-2020年考过的知识点,可根据需要进行补充和修改。
编辑于2021-02-05 17:34:40第三章 藏象
藏象
分类
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分为脏、腑、奇恒之腑三类。
区分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的最主要依据为功能特点
脏与腑互为表里的主要依据:经脉络属、生理配合、病理相关
藏象学说形成基础
1.古代解剖学知识(基础)
2.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3.反复的医疗实践。
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藏象学说主要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
内容:心、肝、脾、肺、肾
功能:化生与贮藏精气
特点: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实(实质器官)
治疗:脏病多虚,五脏宜补
与经脉相络属:有,主里属阴
六腑
内容: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功能:受盛与传化水谷
特点: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满(中空有腔)
治疗:腑病多实,六腑宜泻
经脉:有,主表属阳
奇恒之腑
内容: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功能:贮藏精气
特点:藏而不泻、形态中空(中空有腔)
经脉:无
条文
《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五脏
心
生理功能
1.主血脉
含义
主血
①行血:心气推动调控血液运行,营养全身
②生血:水谷之精→血液=“奉心化赤”
主脉:调控心脏搏动和脉管舒缩,维持脉道通利
血液运行的条件:心气充沛(主导),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注
心主血脉是心主神志的物质基础。
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血者,神气也”)
2.主藏神(心主神志)
含义
(1)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2)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
神
①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
②狭义,指人的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
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五神藏)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条文
①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②心者生之本。
③五脏六腑之大主。
④两精相搏→神,随神往来→魂,并精出入→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意,意之所存→志,因志存变→思,因思远慕→虑,因虑处物→智
生理特性
1.主通明(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2.心气下降:其位在上,宜下降
3.心为阳中之阳
志、液、体、华、窍
①在志为喜→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②在液为汗
心精、心血为汗液生化之源。
“阳加于阴谓之汗”
心血、津、汗之间的生理关系
汗液为津液通过阳气蒸腾气化后,从汗孔(玄府)排出之液体。
汗液的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
由于汗由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血汗同源”之说。
汗为心之液的理论依据:津血同源。
③在体合脉→脉为血之府。
④其华在面。
⑤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机理
①心的经脉通于舌。(手少阴经之别循经入心中,系舌本);
②心气通于舌,心血荣于舌。
③舌具有感受味觉机能;
④舌色能灵敏反映心主血脉机能;
⑤舌与语言声音有关
时
与夏气相通应
“阳胜则身热…能冬不能夏”
肺
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主呼吸之气
呼吸调匀是根本条件
由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运动维系
肺肾最为相关
主一身之气
气的生成:体现于宗气生成(脾)
气机的运行:体现于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肝)
考:对肺司呼吸起主要调节作用的脏腑
宗气——贯心脉而司呼吸
肾主纳气——保证气体正常交换
肝之疏泻——调节气机
拓展:病性辩证
寒淫
伤寒→麻黄汤
中寒
脏腑
肺→苓甘五味姜辛汤
胃→良附丸
经络
心:寒凝心脉(胸痹)→当归四逆汤
肝
男:寒疝腹痛——少腹(小腹两侧)冷痛,牵引至大腿内侧,阴囊、睾丸冷缩疼痛
(药) 小茴香
(方)天台乌药散/暖肝煎
女:痛经→温经汤
关节:痛痹→乌头汤
2.主宣发肃降(最基本功能)
宣发
含义:向上向外宣布发散(肺泡收缩)
作用
呼出浊气
宣发津液精微
宣发卫气(温养皮肤、调控腠理、排泄浊液)
肃降
含义:向下向内清肃→肺泡的舒张。(肺气以降为顺,咳喘为肺气上逆)
作用
吸进清气
肃降水液精微
排出浊液(小便排泄)
肺气宣降,维持肺司呼吸、主行水等机能
3.主行水=“通调水道”
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推动、调节全身水液输布和排泄
[机理]
(1)通过肺的宣发→布散水液和较清的水谷之→上至头面诸窍,外达全身皮毛腠理以濡润之→卫气的推动作用下化为汗液
(2)通过肺气的肃降,输送较稠厚水液和水谷精微→濡润脏腑→下输浊液至肾或膀胱
条件
肝主疏泄;脾之运化;肾气之蒸化;三焦之气化;腠理之开合
肺之宣降,协助肺主行水
肺为水上之源,指“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宣肺利水”=“开鬼门”=“提壶揭盖”=“开上源以利下流"
4.朝百脉
含义:心主血脉,布散全身→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肺气的宣降→输送富有清气的血液至全身。
肺辅心行血(辅助心脏,对血液运行具有推动和调节作用)
5.主治节
治理调节
肺之呼吸
全身气机
血液运行
津液代谢
6.肺藏魄——耳的听觉,目的视觉,皮肤的感觉,婴儿啼哭吸吮动作等。
心藏神,“两精相搏谓之神”;肺藏魄,“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肝藏魂,“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脾藏意,“心有所忆谓之意”;肾藏志,“意之所存谓之志”
志液体华窍
⑴在志为悲(忧),伤肺。
⑵在液为涕(肺阴而化)。
⑶在体合皮(汗孔→鬼门,玄府)
皮肤的生理功能
防御外邪
调节津液代谢
调节体温
辅助呼吸
皮毛与肺的关系
肺→皮毛
①宣发卫气于皮毛
②宣发输布精气,充养皮毛
皮毛→肺
①宣散肺气,调节呼吸
②皮毛受邪,常内传于肺
⑷其华在毛。
⑸开窍于鼻
喉为肺之门户,主司发音(“金破不鸣”“金实不鸣”)
脾
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二两,有散膏(胰腺)半斤。
生理功能
主运化
1.运化食物(水谷)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机制:①脾气升清;②阳气温煦
内涵
①脾能将水谷化为精微
②脾气转输精微
途径
(1)上输心肺,化生气血,通过心肺布散全身。(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2)向四周布散到其他脏腑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
2.运化水液(水饮)
途径
(1)津液和水液经脾气的转输上输于肺,由肺输布全身
(2)向四周布散
(3)将小肠、大肠的部分水液经过三焦,下输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4)在水液的代谢中起枢纽作用
条文
“水为至阴,其本在肾;水化于气,其标在肺;水畏土,其制在脾”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为生痰之源”
“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
病理(脾虚)
便溏→四君子汤;
水泻→参苓白术散;
水肿(阴水)→下肢浮肿,按之不复→实脾散;
痰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
脾气虚→倦怠乏力,声音低怯。
主统血
含义:控制血液在脉道正常运行。(下部出血与肌肉出血称脾不统血)
机制
①脾藏营
②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
其他脏腑:心主血,肝藏血,脾能统摄于血;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
病理:脾不统血(气不摄血)
出血(淡红)
血证:吐鼻便尿紫归脾(归脾汤)
脾藏意(意念思维活动)
生理特性
1.主升清:“脾气以升为健”
含义
⑴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脾的阳气上升,脾气以升为健)
脾主升清是脾气运化的表现形式(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升清→心(化赤为血)、肺(输布全身)、头目(头清目明)。
⑵升举内脏。
饮入于胃(胃、小肠),游溢精气→上归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五脏运行)。 水谷精微的转输和布散依赖于肝的疏泻、肺的宣发、脾的升清
病理(脾虚)
中气下陷
头晕目眩:补中益气汤(升柴最小,柴为佐药,2两)
脏器下陷
轻→肛门气坠,女子小腹下坠
重→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补中益气汤(升柴量大,柴胡为臣药,3两)
“若脾气虚弱而不能升清,浊气亦不得下降,则上不得精微之滋养而见头目眩晕、精神疲惫 ;中有浊气停滞而见腹胀满闷 ;下有精微下流而见便溏、泄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
与肝的疏泻有关
2.脾喜燥恶湿
3.脾为孤脏,脾居中央而灌四傍
转输布散水谷精微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志液体华窍
⑴在志为思
思虑伤脾:脾弱(虚)→升血不足
肝血不足→血不养肝→肝郁(逍遥散)
心血不足→健忘、失眠→归脾汤
⑵在液为涎。涎为脾阴
⑶在体合肉→脾主四末
脾虚:倦怠、流涎、下垂
⑷其华在唇
⑸开窍于口
脾虚:口淡无味,食少纳呆,食后腹胀
机制
饮食口味与脾的运化相关
脾气通于口,口唇者,脾之官。
肝
生理功能
1.主疏泻(疏通、宣泄气机)
中心环节:调畅气机
⑴调节精神情志
肝喜条达恶抑郁;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病理
(1)肝气郁结
(2)肝气亢逆
(3)肝气虚
⑵促进脾胃运化
调节脾胃升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促进胆汁分泌排泄
⑶胆汁:肝之余气;排泄。
⑷促进津血运行:气滞水停、气滞血瘀。
⑸女子:泌乳、排卵、月经。(女子以肝为先天)
⑹男子:排精。
肝的疏泄与肾的贮藏相互协调
2.肝主藏血
含义: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的机能。
⑴贮藏血液
①濡养肝及其形体官窍
②为经血之源,肝与冲脉并称血海
③化生和濡养肝气
⑵调节血量
调节外周和内脏血液运行。
与肝的疏泄功能与肝的藏血功能有关
条文
“人卧则血归于肝”
“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⑶防治出血
机理
①肝能收摄血液
④化生和濡养魂
②肝气疏泄适度,条畅气机
③肝主凝血
肝不藏血
病机:①肝气虚弱;②肝火亢盛;③肝阴不足
发展:①肝血不足;②出血(血不循经)
3.肝藏魂(非本能性的精神情志活动)
“肝,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随神而往来者
生理特性:木曰曲直
1.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升发
2.为刚脏,主升主动
①特性柔和舒展
②肝气疏泄
③内寄相火,主升主动
3.主升发
太过则急躁易怒
4.体阴而用阳
肝主疏泄,其用属阳,又主藏血,其体属阴
临床表现:肝阴血虚,而肝阳上亢,肝气上逆,体现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志液体华窍
⑴在液为泪
濡润眼球,保护眼睛
(2)在志为怒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血有余则怒”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病机:血随气升
⑶在体合筋
筋
宗筋:男之生殖器。
筋膜:连接关节、肌肉,主司关节运动,若血不养筋,则手足震颤。
⑷其华为爪:爪为筋之余。
⑸开窍于目
机制:肝气通于目,目受血而能视,肝足厥阴经上行连目系,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条文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中医五轮学说:“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病理
视物昏花→肝血不足
两目干涩→肝阴不足
目赤肿痛→肝火上炎
目黄→肝胆湿热(黄疸)
肾
生理功能
1.主藏精(最基本机能)
含义: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作用,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功能
(1)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女子(七)
1×7 肾气盛,齿更发长
2×7 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生理基础:肾中精气充盛。生理效应:月经来潮)
生长期
3×7 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4×7 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壮增期
5×7 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6×7 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7×7 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衰老期
齿发生→月事有子→真牙→筋骨强→5掉6白,567阳三太
男子(八)
1×8 肾气实,发长齿更
2×8 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生长期
3×8 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4×8 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壮增期
5×8 肾气衰,发堕齿槁
6×8 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7×8 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8×8 则齿发去
衰老期
齿发生→精溢有子→真牙→筋骨强→5掉6白,567肾阳肝→齿发去
肾中精气
天癸的至与竭
人的生、长、壮、老、已
齿、骨、发的生长状况
病理(肾经不足)
小儿——五软(手足口项肉),五迟(立行发语齿)
成人——早衰:记忆力减退,须发早白,无子。
⑵主脏腑气化
肾精→肾气→
肾阴:元阴,真阴,真水→人体阴液根本(滋润濡养脏腑)
肾阳:元阳,真阳,真火→阳气根本(温煦推动脏腑)
2.主水(肾者水脏,主津液)
(1)津液代谢(促进脏腑组织气化)
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主宰着整个津液代谢(肺、脾、肾、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共同参与)
(2)主膀胱开阖与尿液排泄
膀胱具有贮存尿液和排泄尿液的作用,但尿液的生成和排泄都必须依赖于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
条文:“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肾者胃之关:指肾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
3.主纳气(封藏与摄纳作用)
含义:肾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保持吸气的深度),保证正常气体交换。
是肾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的体现
“肺为气之主(呼气),肾为气之根(纳气)”
病理(肾不纳气)
症状:虚喘(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动者尤甚)
治疗:温肾纳气平喘
中药:沉香、磁石、补骨脂
方剂:都气丸(六位+五味子)
4.主一身之阴阳
“肾为水火之宅,寓真阴而涵真阳”
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肾为阴阳之根,脏腑之本
生理特性
1.主蛰守位/主封藏
(1)主蛰(潜藏、封藏、固摄)
防止精气血津液丢失,维持呼吸平稳、深沉
主封藏:藏精(核心)、纳气、主水、固胎
(2)守位
肾中相火涵于肾中,潜藏不露,发挥温煦、推动作用
火
少火:生理状态下各脏腑的阳气
壮火:病理状态下各脏腑的亢盛之火
君火:心火。
相火:其他脏腑之火
雷火:肝之相火
龙火:肾之相火
2.肾气上升
3.肾为水火之宅,脏腑阴阳之本
志液体华窍
⑴志:在志为恐
恐则气下
⑵在液为唾(稠黏为唾,稀为涎)
与脾胃也有关
⑶在体合骨(肾精→髓→脊髓/脑髓/骨髓)
①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
②齿为骨之余,肾之标,骨之本
③脑为髓之海,骨者髓之府
⑷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
⑸开窍于耳,下系二阴
病理
前阴
肾阳虚
本身肾阳虚则小便清长→肾气丸
膀胱阳气虚冷:遗尿、尿频、尿急→缩泉丸
气化不利
本身→小便清长→肾气丸
气化不达膀胱:尿少→真武汤
后阴:火不暖土→脾阳虚致肾阳虚。
命门
赵献可《医贯》——“七节之旁,中有小心”
一贯钱有七节,每个中间有小圆心
《难经》——男左女右
《内经》——有什么内幕
张介宾《景岳全书》——命门为水火之宅
景岳住在水火之宅里
孙一奎《医旨绪余》——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
五脏简表
五脏之五体的各自作用
肝–筋👉🏻连接关节,肌肉,主司关节运动
心–脉👉🏻“脉为血之府”
脾–肉👉🏻保护内脏,抵御外邪,进行运动
肺–皮👉🏻防御外邪,调节津液代谢,调节体温,辅助呼吸
肾–骨👉🏻支撑人体,保护内脏,进行运动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脏
心→
心肺
心主血与肺主气
宗气的贯通和运行,是连接心主行血与肺主呼吸的中心环节。
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心脾
1 .血液生成
2.血液运行
心肝
1 .血液运行
2.精神情志
心肾
1.水火既济
2.精神互用
3.君相安位
心肾相交:心阳下降于肾,制约肾阴;肾阴上升,制约心阳
肺→
肺脾
1.气的生成:肺吸入的清气+脾运化的水谷精气→宗气
2.津液代谢
肺肝
人体气机升降:全身气机调畅的最重要环节——肝主升(生于左),肺主降(藏于右)
注意: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肺肾
1 .水液代谢: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肾的蒸腾气化
2.呼吸运动: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3.阴阳互资:肺阴下输于肾,肾阴上滋于肺 (金水相生) ;肾阳资助肺阳
肝→
肝脾
1.饮食消化
2.血液运行
脾生血统血,肝藏血
肝肾
1.精血同源(乙癸同源):依据——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资生。
2.藏泄互用
3.阴阳互滋互制: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
脾肾
1.先后天相互资生
脾胃运化依赖肾的蒸化,肾中精气的充盈依赖水谷精微培育
2.水液代谢
血的生成→心、脾 血的运行→五脏去肾 水液代谢→五脏如心
腑↹腑
体现于饮食物在消化、吸收、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与密切配合。
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降中寓升。其理论基础:六腑是受盛水谷又传化糟粕的器官
关系
1. 六腑病变失常多表现在传化及排泄异常
2. 胃失和降
①小肠泌别清浊失常
②大肠传化糟粕失常(腹胀、泄泻、大便不通)
3. 小肠功能异常
①胃气上逆(暧气、恶心、呕吐)
②大肠传导失职(腹泻、尿少)
③心经火热可下移小肠,小肠热盛可传至心经
4. 大肠传导失常,浊气上逆小肠与胃
腹胀痛、呕吐
5. 胆的分泌排泄障碍,影响脾胃运化
食欲不振、厌食油腻、呕吐
6. 三焦不通,水液不行,浊液不能下输膀胱
尿少
脏↹腑
依据:①经脉属络;②生理配合(结构相连、气化相通);③病理相关;④脏腑兼治;(⑤经络循行路线阴阳相对)
心与小肠
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心血的滋养,心阳的温煦→小肠化物,泌清别浊,吸收水谷精微→化生心血
肺与大肠
肺气肃降↹大肠传导
脾与胃
1 .纳运相得: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2.升降相因 (最根本):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
3.燥湿相济: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肝与胆
1.同司疏泄
2.共主勇怯: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肾与膀胱
肾气蒸化,司膀胱开合,固摄小便;膀胱开合有度,有利于肾主水之功;共同完成尿液生成、贮存、排泄
五脏↹奇恒之腑
五脏与女子胞
与心、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
女子以肝为先天
奇恒之腑
概念: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考纲只要求:脑、女子胞)
命名: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异于常态,故称奇恒之腑
特点:形态像腑,多中空管腔或囊状器官
功能:像脏,主藏精气而不泻
分类
脑(髓海,元神之府)
生理机能
①主宰生命活动
②主精神活动
③主感觉运动
相关脏腑经络
1.与肾密切相关
2.与脑及髓海有关的还有6条经脉
督脉入髓海
阳跷脉、阴跷脉人后脑
足太阳膀胱经从巅顶入络脑
足厥阴肝经交巅顶入络脑
足阳明胃经循目系入络脑
经典论述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头者,精明之府”
“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女子胞(子脏、胞脏、子处、血脏)
【生理机能】①主持月经;②孕育胎儿
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1. 肾中精气和“天癸”的作用
2. 冲任二脉的作用
治疗月经病及不孕症,多调理冲任二脉
女子胞与冲、任、督、带及十二经脉均有密切关系
3.最密切的脏腑经络是:心、肝、脾、肾、冲任二脉
六腑
概要
概念: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生理机能:受盛传化水谷(主持饮食物受纳、消化、吸收和糟粕的传导排泄)
生理特性: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运动特点——通降下行:“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和)降中寓升”
饮食物在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须通过消化道的七道门户,《难经》称为“七冲门
唇为飞(扉)门
齿为户门
会厌为吸门
胃为贲门
太仓下口为幽门
大肠小肠为阑门
下极为魄门
胆
生理功能
1.贮藏与排泄胆汁
胆为中精之府、清净之府、中清之府(因其内的胆汁被称为精汁)
胆汁是肝之余气所化生,由肝主疏泄来调控促进饮食消化吸收
2.胆主决断(中正之官)
消除、防御外界的不良刺激→惊(心胆气虚)
病理:舌苔黄腻,善恐易惊→胆郁痰扰→黄连温胆汤。
特性
胆既是六腑,又是奇恒之腑
①六腑:中空,促进消化。
②奇恒:藏精汁,不直接接触水谷精微。
条文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病理
肝失疏泻→胆汁外溢→黄疸
脾胃升降失常→胁痛腹胀、食欲不振、飱泻、肠癖…
胆汁上逆→口苦、呕吐黄绿苦水
胃
生理功能
1.主受纳水谷(基础)
胃气的内涵
①胃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点(狭义)
②脾胃对饮食水谷消化吸收功能
③脾胃功能在舌象、脉象、面色上的反应
胃为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
“浊气在上,则生瞋胀”
2.主腐熟水谷
特性
1.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气下降是胃主受纳的前提条件,脾胃是脏腑气机升降枢纽
影响
①胃气自身通畅下降
②促进小肠化物,泌别清浊(将小肠食物残渣下输大肠)
③促进大肠传导,排出糟粕
④胃气降,则心肺之气降
2.喜润恶燥
胃为阳土,易生燥热,津液易损
小肠
⑴受盛化物
受盛→接收容纳食糜
化物→消化、吸收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⑵泌清别浊
泌清→吸收精微
别浊→浊物(粪),浊液(尿)
(3)小肠主液
吸收谷精时,吸收大量津液
应用:利小便以实大便
理论依据:泌清别浊
大肠
⑴排泄糟粕,传化
是小肠泌别清浊的承接
与胃气通降、肺气肃降、脾气运化、肾气的推动与固摄作用相关
⑵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⑶大肠主津,小肠主液
膀胱
汇聚水液
贮存和排泄尿液
膀胱贮尿与排尿,全赖于肾气的气化和固摄作用的协调。
膀胱者,洲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病理
“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
湿热邪气易侵入膀胱
三焦
⑴命名
有名无实→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弥漫性空间→孤府
“决渎之官”“中渎之府”,主疏通水道、运行津液
有名有实
部位
膈以上——上焦——心肺
膈下脐上——中焦——脾胃
脐下——下焦——肝肾、膀胱
⑵功能
①主持诸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三焦为原气之别使
为气升降出入之通道
主通行三气:宗气、营气、卫气
气化的场所
气化失司:全身水液代谢障碍
②决渎行水(通调水道)(决渎:疏通水沟)
⑶脏腑部分功能概括
上焦如雾→心肺调节气血
中焦如沤(久浸)→脾胃消化饮食、吸收精微、运化津液
《灵枢·营卫生会》:“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乎此。”
下焦如渎→排泄糟粕,生成与排泄二便的机能
辩证三焦
温病纲领,指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浅及深三个不同病理阶段
六腑
子主题
阴火虚则不足出
收濡疏凝
精之处——肾(气之根、水火之宅、阴阳之根) 精之府——胆 精之窼——眼
耳目皮婴哭
情脾胆津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