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考研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病因
整理内容紧扣考纲,并标注了历年考点,另在知识点旁的空白区新增记忆歌诀,以期帮助大家完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编辑于2021-02-05 17:38:14病因
历史
内经:阴病、阳病
张机《金匮要略》:三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正式提出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清:六因
现代:七因
病因分类(现在分类法)
四大类
外感病因(六淫、疠气)
内伤病因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其他病因
七大类
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病理产物及其他病因。
六淫
概念: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由四时不正之气所致
共同致病特点
1.外感性:从肌表或口鼻而人
2.季节性
3.地域性
4.相兼性
5.转化性:证候性质可转化
六淫
风
特性:善动不居 轻扬开泄 六淫之首
致病特点
1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1) 侵袭人体上部,“犯贼风虚邪,阳受之;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2) 皮肤朦理开泄(头痛、汗出、恶风)
2.善行而数变
善行:善动不居,游走不定——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行痹);
数变:变幻无常,发病迅速——风疹、风中头面之口眼歪斜、小儿风水短时间内头面俱肿
3.风性主动
致病动摇不定——颜面肌肉抽掣;眩晕、震颤、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口眼喎斜
4.风为百病之长
(1) 风邪兼它邪合而伤人
(2) 风邪袭人致病广泛、种类繁多
寒
特性 寒冷 凝结 收引 (伤寒:肌表,中寒:直中)
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实寒证或虚寒证)
(1) 肌表: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
(2) 脾胃:肮腹冷痛、呕吐、腹泻
(3) 少阴: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
2.寒性凝滞
疼痛(痛痹、胸痹)
痰饮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3.寒性收引
(1) 肌表:恶寒、发热、无汗
(2) 血脉:头身疼痛、脉紧
(3) 经络关节:收缩拘急,挛急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
湿
特性:重着、黏滞、趋下
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湿盛则阳微”
“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
2 .湿性重浊
3 .湿性黏滞,易阻气机
(1) 症状黏滞性
(2) 病程缠绵性
(3) 易阻气机:伤脾阳, 脾胃在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胸闷、腹胀、小便胀满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
燥
特性:干燥收敛
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只伤津,不耗气)
2.燥易伤肺(不耗气,伤表皮)
秋之主气
秋分前(初秋),夏之余热,燥兼热——温燥——桑杏汤
秋分后(深秋),冬之寒,燥兼寒——凉燥——杏苏散
暑
特性:炎热,升散(伤暑:慢轻;中暑:急重)
致病特点
1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易伤津耗气
口渴喜饮、尿少
气短乏力,昏倒
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3.暑多挟湿
伤脾
脾:清浊不分—泄泻(砂仁)
胃:胃气上逆—呕吐恶心(豆蔻)
阴暑—夏季贪风乘凉
恶寒发热→恶心、泄泻→解表化湿→香薷/新加香薷饮
恶心、腹泻→恶寒发热→化湿解表→藿香/藿香正气散
4.暑性升散,易扰心神—阳暑(暑闭心神)—骤然大汗
火(热)
特性
炎热,升腾
区别:①火有局部症状,易结聚;②热有全身症状,易弥漫
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燔灼炎上
实热病证、多发生在人体上部,以头面部多见。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2.火热易扰心神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3.火热易伤津耗气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4.火热易生风动血
热动生风:热伤肝阴动风——高热神昏,四肢抽搐,两目上视,角弓反张
热盛动血:火热迫血妄行
各种出血证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5.火邪易致阳性疮痈
疮疡局部红肿热痛;痈疽原是火毒生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心经火热)
火热燥区别
1.火为热之极,热极能化火;热为火之渐
2.火为内生,热为外受
3.火多脏腑郁发或邪郁化火,其性炎上,热多泛及全身
4.火易耗血动血,热易耗伤阴液
火暑燥区别
1.火、暑、燥→伤津
2.火、暑→耗气
3.燥→不耗气
疠气
概念 :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古代又称为瘟疫、疫毒、戾气、异气、毒气、乖戾之气 等。(可致使人与禽畜皆病,如禽流感等)
种类
(1)温疫证候
初起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不憎寒。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头痛身疼,昼夜发热,日晡益甚,苔白如积粉。
(2) 疫疹病候
(3)瘟黄病候
初起可见发热恶寒,随即猝然发黄,全身、齿垢、白眼珠黄色深,名急黄。
严重者变证峰起,或四肢逆冷,或神昏谵语,或直视,或遗尿旁流,甚至舌卷囊缩,循衣摸床。
特点
①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②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③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因素
①气候因素;②环境因素;③预防措施不当;④社会因素
七情内伤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与脏腑气血关系
情志活动与心肝脾最密切
正常:肝怒、心喜、脾思、肺忧、肾恐
异常: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思虑过度,影响心主神志、脾主运化(情志所伤,无不由心而发)
情志太过可导致脏腑精气阴阳失常: 大喜大惊伤心,大怒郁怒伤肝,过度思虑伤脾,过度恐惧伤肾
七情与气血关系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致病特点
1 .直接伤及内脏
2.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昏厥)"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飱泄”
怒则气上——头目胀痛,面红目赤,呕血,猝然昏倒
飧泄——脾——肝脾不调
喜则气缓
“暴喜伤阳”
表现:精神不集中,失神狂乱,心气暴脱;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悲则气消
“神不足易悲”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
恐则气下
“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痠痿厥,精时白下”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惊则气乱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
心——惊悸不安,慌乱失措
肾——二便失禁
思则气结
耗伤心神,脾气郁结
心悸失眠、多梦、精神萎靡、倦怠乏力、食少、腹胀、便溏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
3.多发为情志病
(1)情志刺激发病:郁证、癫狂
(2)情志诱发:胸痹、真心痛、眩晕、胃脘痛
(3)其他原因:消渴、恶性肿瘤、乳癖、肝胆疾病
4.影响病情变化—— 康复/加重
脏腑气乱引起:化热化火、血瘀、痰饮、湿郁、食郁、癥积、肿瘤
饮食失宜
饮食不节
过饥
气血生化减少导致脏腑组织失养,全身虚弱
正气不足,抗病能力弱,易招致外邪入侵,继发他病
过饱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表现
轻者表现为饮食积滞不化,重者导致脾胃功能损伤,可聚湿,化热,生痰
婴幼儿食积日久——疳积,成人——下利,便血及痔疮
饮食失宜
饮食不洁
①以胃肠病为主:腹痛、吐泻、痢疾等;
②传染病;
③食物中毒,甚至死亡;
④肠道寄生虫病:蛔虫、蛲虫、绦虫等
饮食偏嗜
寒热偏嗜
生冷寒凉——损伤脾胃阳气,致寒湿内生
辛温燥热——肠胃积热,或造成痔疮
五味偏嗜
《素问・五藏生成篇》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
食类偏嗜 如过食肥甘厚味可聚湿生痰、化热、导致肥胖
劳逸损伤
过劳
劳力过度
耗伤精气(主耗气)、损伤形体
少气懒言、体倦神疲、喘息汗出
劳神过度
耗伤心血、脾气
心悸、失眠、健忘、纳呆、腹胀、便溏
房劳过度
耗伤肾精、肾气
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性机能减退、早衰
过逸
安逸少动,气机不畅
阳气不振,正气虚弱
长期用脑过少,加之阳气不振,导致精神衰弱
《素问,宣明五气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病理产物牲病因
痰饮
概念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常统称“水湿”“水饮”“痰湿”“痰饮”等
痰
有形之痰:咳嗽吐痰、喉中痰鸣
无形之痰:头晕目眩、 神昏谵狂等,多以苔腻、脉滑为重要临床特征。
饮
痰饮:饮留胃肠。肠鸣辘辘有声
痰滞于胃则头晕目眩
悬饮:饮留胸胁。胸胁胀满,咳唾引痛
支饮:饮在胸膈。胸闷、咳喘、不能平卧
溢饮:饮溢肌肤。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重
形成原因
外感六淫、七情所伤
与某些外感或内伤因素直接相关
(与肺、脾、肾及三焦关系密切,此外肝、膀胱也会影响水液代谢)
外感湿邪,留滯成痰
外感火邪,炼津成痰
七情内伤,气郁水停
血行瘀滞,水液不行
恣食肥甘厚味,湿浊内生
饮食不化,痰饮内生
致病特点
①阻碍经脉气血运行
(1)停滞经络: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瘰疬痰核,阴疽流注
(2)留滞脏腑:阻滞脏腑气机
①痰饮阻肺——胸闷气喘,咳嗽吐痰
②痰饮停胃——恶心呕吐、头晕目眩
③痰阻心脉——胸闷心痛
④无形之痰——梅核气等
②影响水液代谢
③易于蒙蔽神明
扰乱心神,使心神活动失常
(1)蒙蔽清窍-→头晕目眩,精神不振
(2)痰浊上犯,与风、火相合→神昏谵妄;或癫、狂、痫
④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1)伤阳化寒
(2)郁而化火
(3)挟风、挟热
(4)化燥伤阴
(5)上犯清窍
(6)下注足膝→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⑤病情缠绵、病程较长
⑥影响脏腑功能,气机升降
⑦多见滑腻舌苔
瘀血
瘀血:病因、病理产物、因病致瘀; 血瘀:病机、病理状态、因瘀致病
形成原因 ①气虚;②气滞;③血寒;④血热;⑤外伤;⑥出血;⑦情志内伤(如思虑过度、情志郁结,忧怒等)或生活失宜;⑧痰浊
临床表现
1.疼痛:多为刺痛,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2.肿块:固定,体表青肿,体内癥积,质硬压痛
3.出血:血色紫黯或有瘀块
4.发紺、肌肤甲错
5. 舌象: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曲张
6.脉象:脉细涩或结代,或脉沉弦
7.面色黧黑,皮肤紫斑
8.某些精神症状:如善忘、狂躁、昏迷等
致病特点
①易于阻滞气机
②影响血脉运行
③影响新血生成
④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结石
形成原因
1. 饮食不当
胆结石:肥甘厚味、服药不当
肾结石/膀胱结石:湿热下注,饮用水有过量矿物质
胃结石:空腹食柿子
2. 情志内伤
3. 体质差异
4.与年龄、性别与生活习惯相关
致病特点
1. 多发于胆、胃、肝、肾、膀胱等脏腑;也可在眼、鼻、耳等部位
2. 病程较长,轻重不一
3. 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4. 疼痛:阵发性为多,或持续性,或隐痛、胀痛、绞痛。疼痛有间歇性的特点
其他致病因素
外伤
虫兽咬伤
寄生虫 蛔虫、钩虫、绦虫、蛻虫、血吸虫等 湿热生虫是指:脾胃湿热是引起肠道寄生虫病的内在因素之一
药邪
1. 形成
(1)用药过量 (2)炮制不当 (3)配伍不当:未遵从“十八反”“十九畏”
(4)用法不当
妇女妊娠期绝对禁忌:水银、砒霜、雄黄、轻粉、乌头、马钱子、麝香
妇女妊娠期慎用:如牛膝、附子、大黄、桃仁、红花、枳实
(5)滥用补药
2.致病特点:①中毒;②过敏;③加重病情,变生他疾
医过
内生毒邪
内毒:邪气化毒、火毒、湿毒、水毒、瘀毒、丹毒、疮毒
疾病:痈疽疮疡、中风、眩晕、血证、消渴、痴呆、尿毒、癥积等;
胎传 ——胎弱、胎毒
机体对邪气的易感性——取决于体质
气血外情痰,虚滞寒热出
湿火情瘀肥食
精狂心脱+亡阳
外地季兼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