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眼的解剖与生理
眼的解剖与生理,视觉器官包括眼球、眼眶、眼的附属器、视路、视皮质、眼的相关血管神经结构等,适用于预习、复习做参照。
编辑于2023-10-29 11:40:07眼的解剖与生理
视觉器官包括眼球、眼眶、眼的附属器、视路、视皮质、眼的相关血管神经结构等
眼球
正常眼球前后径
出生时:16m m
3岁:23m m
成年:24m m
眼球向前方平视时,一般突出于外侧眶缘12~14mm,两眼球突出相差通常不超过2mm
组成
眼球壁
外层
纤维膜
角膜
功能:屈光。相当于43D的凸透镜
横径:11.5~12mm;垂直径:10.5~11mm
曲率半径前表面:7.8mm;后内面:6.8mm
小角膜:直径<10mm
组织学
可再生:上皮细胞层、后弹力层
上皮细胞层
无角化
损伤后较快恢复且不遗留痕迹
前弹力层
损伤后不能再生,由上皮细胞或瘢痕组织填充
基质层
激光切削位置
对维持角膜的透明性及抗眼压有重要作用,损伤后由瘢痕组织修复,使角膜失去透明性
后弹力层
损伤后可可由内皮细胞分泌再生
内皮细胞层
损伤后主要依靠邻近细胞扩张和移行来填补缺损区
角膜代谢所需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房水中的葡萄糖和泪膜弥散氧
角膜生理:透明性、无血管、感觉神经丰富
免疫学特点
泪液膜:含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等
角膜组织免疫球蛋白:IgG
角膜的特异性免疫防御:Langerhans细胞;角膜缘、结膜及副泪腺内部有淋巴样组织;“免疫赫免状态”
巩膜
眼外肌附着处最薄(0.3mm),视神经周围及角巩膜缘处最厚(1.0mm)
组织学
表层巩膜
表层巩膜有致密的血管结缔组织,角膜缘后的区城有巩膜内血管丛(房水静脉),其余巩膜部位几乎无血管
巩膜实质层
棕黑板层
角膜缘
解剖结构上是前房角及房水引流系统的所在部位
临床上是许多内眼手术切口的标志部位
组织学上是角膜干细胞所在之处
一般认为角膜缘前界位于连接角膜前弹力层止端与后弹力层止端的平面,后界定于经过房角内的巩膜突或虹膜根部并垂直于眼表的平面,各象限不同,宽约1.5~2.5mm
前房角
网状结构(小梁网)
滤过房水的小梁网可分为葡萄膜部(前房侧)、角巩膜部和近小管组织(Schlemm管侧)三部分,近小管组织是房水外流的主要阻力部位
Schlemm管
巩膜突
前房角内可见的结构从前外至后内依次:Schwalbe线、小梁网和Schlemm管、巩膜突、睫状带和虹膜根部
前房角是房水排出眼球的主要通道
中层
为葡萄膜,又称血管膜、色素膜,富含黑色素和血管
虹膜
瞳孔大小:2.5~4mm
虹膜根部,薄,当眼球受钝挫伤时,易从睫状体上离断
组织学
基质层
基质内包素上皮细胞内的色素含量多少决定虹膜颜色,棕色虹膜色素致密,蓝色虹膜色素较少
色素上皮层
两层细胞内均含致密黑色素
瞳孔括约肌(平滑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司缩瞳作用
瞳孔开大肌(平滑肌)受交感神经支配,司散瞳作用
虹膜生理特点
瞳孔,调节入光量
富含血管,渗出性炎症
富含神经,炎症致痛
睫状体
睫状体扁平部是手术切口部位(角巩膜缘后3.5~4mm)
睫状肌
平滑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由外侧纵行的、中间呈放射状的和内侧环形的三组肌纤维构成
睫状上皮细胞
脉络膜
有丰富的血管和黑色素细胞
血管丰富,有眼部温度调节作用,易产生炎症和感染,营养视网膜外五层
丰富的黑色素,起到眼球遮光和暗房的作用
供应脉络膜的血管
睫状前动脉、睫状后长动脉、睫状后短动脉
内层
视网膜
后极部有一无血管凹陷区,解剖上称中心凹,临床上称黄斑,其中央有一小凹,解剖上称中心小凹,临床上称黄斑中心凹,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感处,黄斑区色素上皮细胞含有较多色素,因此在检眼镜下颜色较暗,中心凹处可见反光点,称中心凹反射
在中心凹只有锥细胞,视力敏锐
视盘
又称视乳头,距黄斑鼻侧约3mm,大小约1.5mm*1.75mm,视盘上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静脉通过,并分支走行在视网膜上
视盘是神经纤维聚合组成视神经的始端,没有光感受器细胞,故无视觉功能,在视野中表现为生理盲点
分层
视网膜色素上皮层
与脉络膜最内层的玻璃膜(Bruch膜)粘连极紧密
生理学功能
为感觉层视网膜的外层细胞提供营养,吞噬和消化光感受器细胞外节盘膜,维持新陈代谢等重要功能
RPE-玻璃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对维持光感受器微环境有重要作用,很多眼底病与该复合体损害有关
视网膜神经感觉层
由外向内
视锥、视杆层
视杆细胞感弱光(暗视觉)和无色视觉,感光色素为视紫红质,
视锥细胞感强光(明视觉)和色觉,感光色素为视紫蓝质、视紫质、视青质
外界膜
外核层
外丛状层
内核层
内丛状层
神经节细胞层
神经纤维层
内界膜
三级神经元
视网膜光感受器(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双极细胞
神经节细胞
这两层间粘合不紧密存在潜在腔隙,易发生视网膜脱离
血供
视网膜中央动脉供应——视网膜内5层
脉络膜血管系统供应——视网膜外5层、黄斑中心凹
屏障
保持其干燥而透明
内屏障(血-视网膜屏障)
外屏障(脉络膜-视网膜屏障)
破坏→血浆等成分渗入神经上皮层→水肿、脱离
玻璃体、脉络膜、神经系统病变和全身性疾患(通过血管和血循环)均可累及视网膜
眼球内容物
与角膜一并称为眼的屈光介质
房水
前房:角膜后面与虹膜和瞳孔区晶状体前面之间的眼球内腔,容积约0.2ml
后房:为虹膜后面、睫状体内侧、晶状体悬韧带前面和晶状体前侧面的环形间隙,容积约0.06ml
房水总量约占眼内容积的4%,处于动态平衡中
房水循环:睫状体产生,进入后房,越过瞳孔到达前方,再从前房角的小梁网进入Schlemm管,然后通过集液管和房水静脉,汇入巩膜表面的睫状前静脉,回流到血循环
晶状体
晶状体大小:直径约9mm,厚4mm
前曲率半径:10mm 后曲率半径:6mm
晶状体富有弹性,但随年龄增长,晶状体核逐渐浓缩、增大,弹性逐渐减弱
子主题
屈光介质的重要部分,相当于19D的凸透镜,可滤去部分紫外线,保护视网膜
无血管,营养来自房水和玻璃体
晶状体的主要病变
透明度改变,形成白内障
位置的改变,产生异位和脱位
先天性晶状体形成和形态异常
玻璃体
眼屈光介质的组成部分,并对晶状体、视网膜等周围组织有支持、减震、代谢作用
主要成分:水(98%)
眼附属器
眼眶
视神经孔和视神经管
眶上裂
第III、IV、VI脑神经和第V脑神经第一支,眼上静脉和部分交感神经纤维通过
此处受损则累及通过的神经、血管,出现眶上裂综合征
眶下裂
第V脑神经第二支、眶下神经及眶下静脉等通过
眶上切迹(或孔)与眶下孔
眼睑
从外向内分五层
皮肤层:人体最薄柔的皮肤之一,易形成褶皱
皮下组织层:为疏松结缔组织
肌层
眼轮匝肌,横纹肌,由面神经支配,司眼睑闭合
上睑提肌,由动眼神经支配,提起上睑,开启睑裂
睑板层
结膜层
眼睑的感觉:三叉神经第一和第二支分别司上睑和下睑的感觉
结膜
睑结膜
上睑结膜距睑缘后唇约2mm处,有一与睑缘平行的浅沟,较易存留异物
球结膜
结膜最薄和最透明部分,可被推动
穹窿结膜
组织疏松,多褶皱,便于眼球活动
第V脑神经司结膜的感觉
泪器
泪腺
外分泌腺,产生浆液
血液供应来自眼动脉分支泪腺动脉
泪道
泪点
泪小管
泪囊
鼻泪管
Hasner瓣,阀门作用
眼外肌
4条直肌
上直肌
止点距角膜缘:7.7mm
下直肌
止点距角膜缘:6.5mm
收缩时除有使眼球上、下转动的主要功能外,同时还有内转内旋、内转外旋作用
内直肌
止点距角膜缘:5.5mm
外直肌
止点距角膜缘:6.9mm
受第VI脑神经支配
主要功能:使眼球向肌肉收缩的方向转动
2条斜肌
上斜肌
受第IV脑神经支配
下斜肌
肌腱长度最短,始点不在总腱环
收缩时主要作用是分别使眼球内旋和外旋;其次要作用上斜肌为下转、外转,下斜肌为上转、外转
视路
视路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开始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路径
视神经
眼内段(通常称视神经乳头)
眶内段
管内段
颅内段
视交叉
此处神经纤维分两组,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纤维交叉至对侧,来自颞侧的纤维不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放射
视皮质
穹窿部结膜以及睑缘部结膜可能是结膜干细胞的所在之处
除外直肌、上斜肌,其余眼外肌皆受第III脑神经支配
眼的解剖与生理
眼部血管和神经
血管
动脉
视网膜中央动脉
供给视网膜内五层
睫状血管
睫状后短动脉
营养脉络膜及视网膜外5层
睫状前动脉
神经
睫状神经节
长根为感觉根,短根为运动根
节后纤维即睫状短神经,眼内手术施行球后麻醉,即阻断此神经节
鼻睫状神经
第V脑神经眼支的分支,司眼部感觉
眼的胚胎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