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肠道疾病
重点突出版:内科消化系统疾病,肠道疾病总结,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编辑于2021-02-26 15:37:45肠道疾病
右下腹:肠结核、克罗恩病多见 左下腹: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 肠道疾病均可见:进餐加重,排便缓解
肠结核
传播途径
经口传播:吞下含有结核杆菌的痰液
主要感染途径
血行播散:粟粒性结核
直接蔓延:女性生殖器结核
△:90%肠、骨、肾结核来自于肺,90%附睾结核来自于肾结核
好发部位
回盲部,右下腹痛
分类
一个坑,一个包 一个坑,分泌液体→腹泻,不管他,坑越来越深,穿孔了;管他,肠管变性狭窄,瘢痕形成 一个包,越长越大,梗阻了
溃疡型肠结核:免疫力低
溃疡形状为横行,环形,半环形
感染菌量多,毒力大
腹泻,一般无便血,无里急后重,无粘液脓血便
进展结果
慢性穿孔,腹腔内包裹性脓肿或肠瘘
肠管变形和狭窄,纤维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
增生型肠结核:免疫良好
多局限在盲肠
可出现肠管狭窄、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
临床表现
1. 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有时进餐时可诱发
2. 排便且排便后缓解
3. 腹泻与便秘
见于溃疡型
4. 腹部肿块
见于增生型
5. 全身症状:低热,盗汗,贫血乏力
并发症
梗阻
最常见
完全性肠梗阻
排气排便均停止,呕吐剧烈
X线有孤立扩张的肠袢而结肠内无气体
不完全性肠梗阻
少量排气排便,症状不缓解,无呕吐
X线肠袢充气扩张不明显而结肠内仍有气体
穿孔
少见
多为治疗不当或不治疗导致
辅助检查
1. 结肠镜:金标准
肠粘膜充血水肿
溃疡:环行,横行,边缘鼠咬状
炎症性息肉,肠腔狭窄
活检可见干酪样肉芽肿
对比记忆 克罗恩病为非干酪样肉芽肿 克罗恩病,受累的回盲瓣常僵硬且开口闭塞 肠结核,受累的回盲瓣常僵硬且开口固定,关不上
2. X线钡餐
跳跃征,激惹征,见于溃疡型肠结核
诊断
首选结肠镜,确诊活检
干酪样肉芽肿确诊
排便后缓解
肠外结核有提示意义
PPD强阳性有提示意义
全身症状:低热、盗汗、乏力
抗结核治疗有效者可诊断
治疗
早期治疗:休息+营养
抗结核治疗
6~9个月疗程
对症治疗
抗胆碱能药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胃肠减压
手术指征
完全性肠梗阻
急性肠穿孔
除肠易激外,其他肠道疾病均可穿孔
慢性肠穿孔瘘管形成经内科治疗未闭合
肠道大量出血内科治疗无效者
诊断困难需剖腹探查者
克罗恩病
特点
部位:发生于消化道任何一个位置,不连续,好发于末端回肠,其次好发于右侧结肠
病变:多位于肠管系膜侧,非干酪肉芽肿
肠粘膜:铺路石样及裂隙样溃疡,可深达肌层,甚至浆膜层,可穿孔
瘘管至腹腔:可出现腹腔脓肿
临床表现
1. 腹痛:脐周或右下腹,间歇性腹痛,进餐后加重,排便后缓解
2. 腹块:黏连、增生、淋巴结肿大引起,可有梗阻表现
3. 腹泻:小肠性腹泻,多无脓血便,若累及直肠可有类似溃疡性结肠炎表现、可含有脂肪,臭,粘液少
4. 瘘管形成:裂隙样溃疡病变较深者可出现
检查
镜检
非对称、跳跃性分布
炎症充血
不连续的鹅卵石、铺路石病变
纵行裂隙样溃疡,线样征(多见于系膜侧)
活检
可见非干酪样肉芽肿
钡餐
可见阶段分布的纵行溃疡或裂沟等
并发症
肠梗阻,向里,最常见
瘘管,向外,多见
脓肿,甚至大出血
中毒性巨结肠少见
癌变率低于溃疡型结肠炎
鉴别诊断
治疗
药物治疗
1. 水杨酸制剂:美沙拉嗪、巴柳氮、奥沙拉秦(这几类药物不在近段小肠吸收,停留在回肠远端
2. 非甾体类药物:抑制前列腺素以达到抗炎的目的
3. 激素:布地奈德
瘘管出现者,慎用
不可长期应用
4. 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或巯嘌呤,适用于激素无效或激素依赖者
结核性腹膜炎
病理分类
1. 渗出型
充血水肿,分泌物,腹水呈草黄色,有时可为淡血色,偶见乳糜性腹水
2. 干酪性
本病的重型,以干酪样坏死病变为主
3. 黏连性
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肠黏连形成肠梗阻
感染途径
多见于中青年,男:女=1:2
主要为腹腔内的结核病灶直接蔓延
临床表现
1. 全身症状
结核毒血症常见,主要是发热与盗汗。热型以低热与中等热为最多,约1/3患者有弛张热,少数可呈稽留热,(肺结核有1/3咯血)
毒血症状明显者:主要见于渗出型、干酪性或伴有粟粒性肺结核患者
2. 腹痛
早期不明显,后可出现持续性隐痛或钝痛,也可始终没有腹痛 疼痛多位于脐周、下腹,有时在全腹
排便不缓解
3. 腹部触诊
腹壁柔韧感
腹膜恶性肿瘤也可出现
粘连型
4. 腹水
少量至中量多见
5. 腹部肿块
多见于粘连性或干酪性,常位于脐周
6. 其他
腹泻常见,粪便多呈糊状,一般每日不超过3-4次
7. 并发症
肠梗阻常见(粘连性);肠瘘(干酪性)
检查
1. 腹腔穿刺,金标准
金标准是腹穿,但阳性率不高(小于1/3)
合并肝硬化的患者腹水性质可接近漏出液
2. TSPOT实验(免疫学)
3. 腹腔镜检查
鉴别诊断
肝硬化腹水
总蛋白<25g/L
SAAG(比重)≥11g/L
治疗
1. 抗结核治疗
渗出型
强调全程规则治疗
黏连性和干酪性
加强抗结核化疗的联合应用及适当延长疗程
2. 放腹水以减轻症状
3. 手术指征
a. 并发完全性肠梗阻或有不全性肠梗阻经内科治疗无效者
b. 急性肠穿孔,或腹腔脓肿经抗生素治疗无效者
c. 肠瘘未能闭合者
d. 难以诊断时
溃疡型结肠炎
病因
不清,主要与免疫机制、遗传有关
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多见慢性反复复发型
临床表现
临床上以慢性复发性最为多见
慢性过程,连续性非阶段分布
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多见于20~40岁
病变:肠粘膜与粘膜下层(浅表),隐窝脓肿
隐窝脓肿可出现粘液脓血便
范围:直肠及乙状结肠,病变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计全结肠及回肠末段
症状: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
腹痛便后缓解
体征
体征较轻、中度患者出现左下腹轻度压痛
重型病人可出现明显压痛
肠鸣音:早期亢进,晚期减弱
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并发症出现时有明显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
肠外表现
1. 外周关节炎
2. 结节性红斑
3. 坏疽性脓皮病
4. 前葡萄膜炎
5. 巩膜外层炎
6. 口腔复发性溃疡
7. 杵状指
周姐去前宫门口摘葡萄
分型
轻、中型:左下腹轻压痛,条状包块
重型:明显压痛和鼓肠
腹泻≥6次/天
明显的粘液脓血便
慢性复发型最多见
并发症
1. 中毒性巨结肠
诱因:钡剂灌肠、低钾、阿托品
多见于急性爆发性
易穿孔
表现:麻痹性肠梗阻,细菌多,产气扩张,结肠带消失
2. 直肠结肠癌变
3. 大出血少见,可出现肠梗阻、瘘管形成,但无多发瘘管
辅助检查
1. 粪便:血便、脓液
2. 结肠镜:定性定位金标准
粗糙不平,充血水肿,浅表溃疡表面覆盖脓性分泌物
3. X线
粘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
多发性浅表溃疡,龛影
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肠壁变硬,可出现铅管征
重型或爆发性不做钡餐,穿孔也不做钡餐
治疗
治疗原则
无法根治
控制发作,维持缓解,减少复发,防止并发症
药物治疗
1. 水杨酸制剂:5-氨基水杨酸(5-ASA)、柳氮磺胺吡啶(SASP)
主要用于轻、中度,靠近直肠者使用栓剂,远离直肠者用灌肠治疗
2. 糖皮质激素(最佳):泼尼松(口服)、氢化可的松或甲泼尼龙(静脉)
主要用于急性发作期,口服适用于中重度,静脉适用于重型
3. 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环孢素
激素治疗无效时使用
紧急手术
并发大出血、穿孔
中毒性巨结肠,内科治疗无效时
择期手术
癌变,内科治疗无效者
肠易激综合征
检查无异常,无器质性病变
左下腹痛,便秘,腹泻
功能性肠病
诊断
每周小于三次,每日大于三次,持续三个月,排便不尽感
慢性病程,12周
各种检查均为阴性
症状
全身症状
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精神症状
腹痛
下腹和左下腹痛多见;排便或排气后缓解,无脓血便
睡眠中痛醒少见
便秘
排便困难,粪便干结,排不尽感
每周<3次
腹泻
每日3-5次,少数可达十数次
绝无脓血便
少数患者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