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的思维导图,汇总了新生产要素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偏好相似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知识理论,可用于复习记忆。
编辑于2023-10-31 21:52:40第四章 新贸易理论
第一节 新生产要素理论
一、技术差距论
提出
波斯纳
《牛津经济论丛》发表的《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
主要论点
1.技术是一种生产要素
2.各国的技术水平存在差距
3、这种技术会通过转让专利、直接投资、国际贸易的示范效应等传播到其他国家,当其他国家的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以技术为差距的贸易随之消失
理论解释
创新国取得技术优势 👇 创新国出口技术领先产品 👇 技术外流,他国模仿 👇 他国自行生产,创新国出口下降 👇 他国规模生产,创新国进口产品
评价
首次引入技术这种生产要素 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奠定理论基础
二、人力资本理论
从人力资本角度解释贸易模型是对H-O理论的有益补充,拓宽了其适用范围
提出
亚当·斯密
马歇尔
沃尔什《人力资本》
舒尔茨《人力资本——一个经济学观点》
人力资本的理论综述
人力资本
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
不能被继承和被转让
包括
教育、健康、流动、迁移、提高企业能力和精神的资本
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
联系
两者结果都能使个人收入增加和国民收入增加
通过投资形成
具有资本性质,可以带来利润、剩余产品
区别
物力可以被转让和继承,人力一般不能
人力比物力还具有间接性、高效性、迟延性、多效性、易流失性等
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
人力资本是质量;人力资源是数量
人力资本可以反应能力差异;人力资源不能
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开发后的结果
人力资源自然性强,不能反应人的素质要素的稀缺性,以及市场供求关系,人力资本反之
代表人物的基本观点
舒尔茨
人力资本是指个人后天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的总称
与遗传有关
在很大程度上是慎重投资的结果
也可能是消费支出的结果
完全看成投资的结果是不准确的
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效益超过物力资本
教育促进增长是提高人们处理不平衡状态的能力实现的
时间是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
教育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
工资差异源于教育差异
教育水平提高会因受教育不同而产生的相对收入差别趋于减缓
丹尼逊
舒尔茨把教育作为生产过程中的单独因素;而丹尼逊认为教育不是生产中的单独因素,是生产中人力因素的一个组成部分
教育因素和教育投资是指受正规教育的年限
知识增进,包括在校学习质量和毕业后自学,进修所获得的知识,人的知识扩大存量,知识应用延续时间减少等
正规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只有3/5在起作用
贝克尔
人力资本投资目的,既要考虑当前,又要考虑未来
在职培训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
收集信息,情报资料也是人力资本内容之一
用具体数学计算和实证,比较了不同教育等级之间的收益率差别
提出了个人的文化收入、心理收入以及生育行为经济决策等
人力资本论的发展
筛选理论
1973,斯潘斯,《工作市场信号》
1974,《竞争与自由选择对信号的反应:效率与分配的一种分析》,把劳动者分为“高才能-低教育成本”和“低才能-高教育成本”
劳动市场划分理论
教育是将人们分配到不同劳动市场的重要手段
社会化理论
国富论
第二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提出
1961,费农
主要论点
创新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
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销售下降期)-让与期
理论解释
技术差距论只解释了技术差距为何会消失,无法说明贸易量的变动与贸易结构的变化
产品生命周期论分析了产品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各国贸易地位变化的过程,从而解释了技术变化对贸易的影响
总结
贡献
用动态分析法,从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动态扩展
局限
技术被动论,实际上,存在后进国家技术跃迁,先进国家技术衰落的现象
补充(雁行理论)
重视本地区生产力发展,不断调整生产结果,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本的投资
坚持出口导向,包括向外地区提供商品,积极促进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依靠本地区内部积累,适当控制外债规模与外债结构
政府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
第三节 偏好相似理论
提出
1961,林德,《贸易与变化》
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交换->工业制成品之间的交换
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
主要在发达国家之前,而非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主要观点
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
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是平均收入水平
人均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需求重叠范围也越大,重复需求的商品都可能成为贸易品,所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
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贸易范围也相应调整
评价
贡献
第一个从需求角度解释贸易动因
适合于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式产业内贸易
局限
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解释能力有限
不能解释初级品的贸易格局
第四节 规模经济理论
提出
保罗.克鲁格曼
《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
赫尔普曼与克鲁格曼合著
《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规模报酬递增:产量随着投入要素的增加而增加,平均成本随之降低 随着生产规模扩大,规模报酬先递增再递减
主要概念
1、内部规模经济
主要源于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大,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效率,提高企业生产资源的利用率,从而降低平均固定成本
模型假设
垄断竞争性产业,共有n家势均力敌的企业
任一家企业面临的需求函数Q=S*[1/n-b*(P-P¹)]
S:企业的整体销量 P:所考察的厂商的产品定价 P¹:其他厂商的产品定价 b:正常数,表示该厂商销量和价格的关系
总成本函数:C=F+c*Q
F:固定成本 c:单位变动成本
长期均衡
封闭条件下的长期均衡
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开放条件下的长期均衡
开放条件下,企业数量多于封闭条件,均衡价格低于封闭条件
贸易利益
国际贸易使得贸易国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是有更多选择,更低价格 技术水平相同,偏好相同的国家存在内部规模经济效应的产业开展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2、外部规模经济
主要源于行业内数量的增加引起的产业规模扩大,由于同行内企业的增加和相对集中,在生产、信息收集、产品销售、辅助性服务等方面的成本降低
外部规模经济来源
专业化供应商可以使得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得所需要的原材料和中间品投入
厂商的集中能够为拥有高度专业化技术的人才创造出一个完善的劳动力(人才)市场,人才地理集中,使得企业较低成本、迅速地寻找所需人才
促进同行的技术溢出,任一企业的创新可以迅速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
外部规模经济对贸易模式的影响
先动优势,后发劣势
基于外部规模经济的贸易模式对整个世界福利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要素成本较高的国家借助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向其他国家出口商品,对整个世界来说只是一种次优的状态
评价
理论贡献
很好解释了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克鲁格曼等人运用外部规模经济解释了分工发生前初始条件的细微差别和偶然性因素对国际贸易模式的影响
局限性
没有考虑企业的异质性,对贸易开展之后企业之间的“竞争淘汰”效应和“规模变化”效应缺乏很好的解释,无法解释优胜劣汰对生产率提高的好处
第五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提出
迈克尔.波特
《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
主要核心
1、理论核心:创新是竞争力的源泉,而一国的竞争优势是国内的企业与行业的竞争优势
2、与国家竞争力提高相关的因素
国内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国内产品在全球的需求规模
国内某些产品的消费需求层次
国内消费者与他国的需求攀比程度
3、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4、各国的竞争格局存在明显的区别,一国最多只能在某些特定的产业中获胜
理论解释
钻石模型
生产要素
初级要素:先天拥有或代价低的要素 高级要素:需要长期投资或培育才能创造出来的要素
需求情况
市场的特征在促进企业持续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大于市场的大小
相关和支撑性产业
相关产业: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营销渠道和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 支撑产业:指某一产业的上下游产业
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指资助或妨碍企业创造和保持竞争力的国内环境
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
1、要素推动阶段
2、投资推动阶段
3、创新推动阶段
4、财富推动阶段
总结
贡献
波特提出了一个一般性的分析框架
有助于理解国家、城市、产业、集群甚至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
波特修正、补充了原有的国际贸易理论
区分了比较竞争和竞争优势的不同作用,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主要不是来源于劳动力、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物质禀赋的投入,而是来自于国家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支持性制度以确保投入要素能够高效的使用和升级换代从而提高生产率的能力
不足
部分经济学家对波特理论的严谨性和创新性提出了质疑
波特低估了价格竞争的作用
过于强调内需的重要性,忽视了外部需求条件和影响
部分观点对发展中国家不太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