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习理论与学习心理
教育学-总结梳理了学习的基本理论,包括学习的含义、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迁移、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育、品德的形成和德育过程。
编辑于2021-04-01 09:31:37学习理论与学习心理
学习的含义
含义
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改变。
分类
广义,动物的学习和人类的学习。
狭义,指人类的学习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联结-试误说)
饿猫逃出迷笼实验
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
三条学习主律
准备律
练习律
效果律
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
狗摇铃进食实验
基本规律
获得与消退
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迷箱实验
基本规律
强化
正强化
负强化
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
惩罚
消退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波波玩偶实验
强化的分类
直接强化
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
认知学习理论
科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
黑猩猩实验
基本内容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学习的实质是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
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
结构原则
程序原则
强化原则
提倡发现学习
奥斯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学习分类
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
机械学习
有意义学习
学习进行的方式
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学习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客观条件
有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主观条件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促进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比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
加涅关于学习分类理论
学习层次分类
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
信号学习
经典性条件作用(刺激-强化-反应)
刺激反应学习
操作性条件作用(情境-反应-强化)
连锁学习
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
言语联结学习
言语连锁化
辨别学习
根据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
概念学习
认识事物的共同属性,抽象概括特征。
规则或原理学习
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解决问题学习
不同条件下,运用规则解决问题。
学习结果分类
言语信息的学习
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智慧技能的学习
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认知策略的学习
强调管理学习过程的方式
运动技能的学习
通过练习达到自动化
态度的学习
对不同状态下采取行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
知识观强调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机通达教学
呈现情境
随机进入教学
思维发散训练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支架式教学
进入情境
搭建支架引导探索
学生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抛锚式教学
实例教学
给予问题教学
情境性教学
认知学徒式教学
在实践中学习
探究学习
基于问题解决活动来建构知识
合作学习
小组学习为基本形式共同达到教学目标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关注学习内容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们自己指导自己。倡导非指导性教学,否定教师的作用。
罗杰斯
存在于促进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心理氛围关系
真诚一致
无条件积极关(尊重、关注和接纳)
同理心(集移情性理解)
学习的金字塔理论
美国埃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平均学习保持率)不同学习方法两周后还记住多少?
听讲5%
阅读10%
声音图片20%
示范演示30%
小组讨论50%
实际演练做中学75%
马上应用教别人90%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类型
产生的诱因
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
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
高尚的学习动机
利他主义
低级的学习动机
利己主义
行为与目标远近的关系
近景动机
远景动机
奥斯贝尔认为的,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较高。
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水平也适中
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
学习动机的理论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巴普洛夫和斯金纳,主张采取强化原则,通过奖励与惩罚的措施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生长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审美需要
认知需要
缺失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成就动机理论
有默里提出,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森加以发展。
趋向成功的倾向
避免失败的倾向
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
六个因素
能力(内部,稳定,不可控)
努力程度(内部,不稳定,可控)
任务难度
运气和机遇
身心状态
外界环境
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规定
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提出
影响因素
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替代经验
言语劝说和情绪唤醒
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
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
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和理开展竞争与合作
培养学习动机的迁移
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
设置明确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
及时反馈学习的结果
进行积极的评价
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
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排除相互干扰客服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
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多种感官参与
复习形式多样化
画线
精细加工策略
记忆术
位置记忆法
缩减和编歌诀
谐音联想法
关键词法
视觉联想法
做笔记
提问
生成性学习
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组织策略
列提纲
做图解
利用表格
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
监控策略
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
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环境管理策略
注意调节自然条件
设计好学习空间
努力管理策略
自我激励
资源利用策略
学习工具的利用
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的类型
正迁移和负迁移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学习迁移的理论
形式训练说
沃尔夫
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
共同要素说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和伍德沃斯
概括化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水下击靶实验
关系转换理论
科勒,小鸡啄米实验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奥苏贝尔
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
主观因素
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
对学习情境的理解
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
学习策略的水平
智力与能力
客观因素
学习材料的特点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教师的指导
学习迁移的促进策略
精选教材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教授学习策略
提高迁移意识
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
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类型
事实性知识
概念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元认知知识
知识学习的类型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的获得
知识的巩固和保持
知识的应用和运用
技能的形成
技能的类型
操作技能
动作技能,运动技能。
心智技能
智力技能认知技能
操作技能形成与培养
形成阶段
操作定向
操作模仿
操作整合
操作熟练
培养要求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必要适当的练习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行成阶段
原型定向
原型操作
原型内化
培养要求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注意原型的独立性,完备性与概括性。
根据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科学的进行练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
问题解决
问题和问题解决
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什问题得到解决。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发现问题
理解问题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式策略
尝试策略
启发式策略
手段目的分析法
逆向工作法
爬山法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个人因素
知识背景
智慧水平
对问题的敏感性
好奇心
综合各种观念的能力
动机和气质
问题因素
刺激特点
思维定式
功能固着
创造性培养
创造性的含义
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的特征
流畅性
变通性
独特性
创造性的培养方法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注重创造性个性塑造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品德的形成和德育过程
品德的形成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依从
认同
内化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自我中心阶段
2到5岁,属于无律期。
权威阶段
6到8岁,道德现实主义和他律的道德。
可逆性阶段
9到10岁自律期自主期
公正阶段
11到12岁,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前习俗水平(幼儿园及中小学低年级)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一直到青年成年)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遵守法律和秩序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德育途径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班主任工作
学校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
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
榜样示范法
陶冶教育法
实际锻炼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
品德评价法
角色扮演法
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