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自考:第十一章 小说
这是自考教材《写作(一)》中的内容。内容包括:小说文体概述、小说的文体特征与阅读策略、小说的写作。都是根据个人对教材的理解整理所得,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进行增减。希望能帮助大家理清知识脉络、提高学习效率,祝大家考试顺利~
编辑于2021-04-01 20:35:26这是自考教材《写作(一)》中的内容,个人整理,如有错误还请各位告知,非常感谢。如需要免费的请找本人,有一整套导图(从第一章到第21章)。
这是自考教材《写作(一)》中的内容,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个思维导图,对本章基本知识有一个系统性梳理,让知识体系更加清晰有序。个人整理 如有错误还请各位告知,非常感谢。
这是自考教材《写作(一)》中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事务文体概述、种类,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简报及其他。个人整理,如有错误还请各位告知,非常感谢。希望能帮助大家理清知识脉络、提高学习效率,祝大家考试顺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自考教材《写作(一)》中的内容,个人整理,如有错误还请各位告知,非常感谢。如需要免费的请找本人,有一整套导图(从第一章到第21章)。
这是自考教材《写作(一)》中的内容,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个思维导图,对本章基本知识有一个系统性梳理,让知识体系更加清晰有序。个人整理 如有错误还请各位告知,非常感谢。
这是自考教材《写作(一)》中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事务文体概述、种类,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简报及其他。个人整理,如有错误还请各位告知,非常感谢。希望能帮助大家理清知识脉络、提高学习效率,祝大家考试顺利~
第十一章 小说
小说文体概述
小说的定义与演变 1考
定义:小说是一种以散文体书写的,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描绘展现生活画面及其意义的虚构故事。
二、小说的起源 “小说”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指琐屑的言论。 《汉书·艺文志》记载:“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三、小说的发展:中国的几个重要阶段 汉魏六朝:志怪志人小说萌发。 唐朝:传奇的小说形成。 宋明:话本小说推广。 明清:古典小说的高峰。 20世纪初:“小说界革命” ,在现代报刊业的推动下,向现代小说过渡。 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提出“为人生”的小说创作主张,小说开始迅速取得了现代文学的正宗地位。
五、小说的地位 小说在现代文学文体中居首位。以叙事性为主。核心就是讲故事。
四、小说的本质 它与生活紧密联结在一起。小说文体的是近现代产物。
六、小说的要素 (1)情节,古典小说理论强调情节为小说的第一元素; (2)人物,到现代小说,人物占第一位。“性格”塑造几乎是现实主义小说唯一的准则; (3)环境,是情节展开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空间,也是人物处身其间的时代逻辑和命运影响元素。
小说文体的类型 4考
一、古典小说类型
(一)从形式上分:
1、笔记体小说,文人创作,如《世说新语》、《聊斋志异》等
2、章回体小说:民间集体创作,文人整理如冯梦龙、凌蒙初的“三言二拍”,明清古典长篇小说等
(二)从语言上分:
文言文小说、白话文小说;
(三)从题材上分:
世情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神魔小说、历史演义、谴责小说等。
二、现代小说类型
(一)按篇幅长短分(最有影响的分类)
1、长篇小说:篇幅长,容量大,结构复杂。
2、中篇小说:篇幅介于长篇与短篇之间,具有中等叙事规模,一般在2至10万字的容量。
3、短篇小说:篇幅较短,结构独特。一般在两千至两万字的容量之间。
4、微型小说:也叫小小说,篇幅极为短小,情节单纯,某个瞬间或细节,表现出“一粒沙中见世界”的艺术妙处。
❤长、两者之间、较短、极短小
(二)按小说要素的侧重点不同划分:
1、情节小说 2、心理小说 3、背景小说
(三)小说发展历史的实际划分
1、五四时期:书信体、日记体、自传体 2、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抒情小说 3、30年代:社会剖析派、新感觉派、京派小说 4、50-70年代:革命历史小说、农村题材小说 5、80-90年代:社会小说、寻根小说、现代派、先锋小说、新写实、女性小说、新历史小说等。 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出现科幻小说、悬疑推理小说、网络小说等。
小说的文体特征与阅读策略
小说的文体特性
01 虚构性的情节 (反映社会生活各方面。虽假犹真。 )
02 体验式的人物 (小说的核心要素。 )
03 具有生命感的自由时空 (具有更广阔的题材领域和表现空间 )
04 形象而多层次地揭示生活的意义
小说的阅读策略
1、把握故事情节的脉络。 2、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言行、地位、相互间关系,及性格、情趣与思想。 3、看作品表现了什么思想内涵。 4、把握小说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技巧。 5、此外,关注小说的语言风格、环境描写、细节刻画及各种技巧的运用。
这就是怎么写评论文的思路
小说的写作
如何形成故事情节
一、概述
生活故事化是叙事文学形成的基础。 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动作和事件,将生活编成生动的场面和故事,引导读者了解社会,陶冶情感,品味人生。
二、情节形成的两个条件
(一)时间上的序列(所讲述的事构成时间的序列是叙事的基本条件之一,否则只能称为描写。 )
(二)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更重视构成故事的因果关系)
福斯特:“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了”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为伤心而死了”
三、如何构思情节
1、最简单的方法:将素材,或偶然发生的事作为结果,去探求它的原因和动机;将这个事件作为原因,推想它的结果,就可以形成最基本的情节单元。
《包法利夫人》《复活》
2、情节的另一个要素是行动。
《风波》鲁迅
3、发现、突转、偶然、巧合也是构成小说情节的基本要素。
4、场面和情景是情节链条中的重要环节。
5、生动丰富的细节描写作为创造情境的要素是小说成熟的标志,也是小说区别叙事诗和戏剧文学等体裁的重要特点之一。
如何塑造人物7年8考
人物是叙事性文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逐渐成为叙事文学的中心点。 人物间关系是情节的支点,也是作品意义与价值的体现。
一、人物在叙事性作品中的地位
(一)以情节为中心或非心理性的叙事作品人物成了叙事线条上的一个行动元素。
(二)以人物为中心或心理性的作品中,人物性格会多方面展示。性格的因果律往往取代了情节的因果律,成为支配人物行动的依据。
《尤利西斯》、安娜卡列妮娜
二、人物在叙事性作品中的功能
(一)行动元
法国格雷马斯在《结构语义学》中提出了神话的行动元模型,
1、主体/客体 2、发送者/接受者 3、辅助者/反对者 行动元即人物作为一个发出动作的单位对故事产生推动作用。 在以情节为中心的叙事作品中,人物其实只是情节链条上的一个功能符号。 一个角色有时可以承担多个行动元; 一个行动元有时候也可以有多个角色来构成。
(二)人物形象(角色)
借助情节的突变将人物推向命运极端,使性格中隐而不显得以体现,发现性格结构深处的秘密,使人物更加鲜明。 人物性格不属于叙事逻辑上的时间链条,但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叙事链条仍然产生重要影响。
《牛虻》
三、人物塑造类型(英·福斯特提出)
(一)圆形人物 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按照生活本来面目刻画。
代表人物: 例如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的简·爱、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卡列尼娜、司汤达小说《红黑》中的于连;中国现代杨沫《青春之歌》林道静、姚雪垠历史小说《李自成》中的李自成、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孙少平等。
(二)扁形人物 有时也叫类型化人物或漫画式人物。 多是围绕着单一的观念或素质塑造的,人物性格呈现的是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多用集中、夸张、巧合等艺术手段塑造。
代表人物: 例如中外小说中的典型吝啬者的形象,莫里哀喜剧《悭吝人》里的阿巴贡、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等。
效果: 扁平人物塑造的效果有两点: ①容易辨认 ② 容易记忆
小说的叙述模式
小说是以叙事为主的文学文体,叙述是小说创作的方法论。
一、如何改变叙述时间
(一)叙述次序(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
1、顺时模式
2、错时模式
①回叙:对往事追述 ②预叙:对未来的暗示与预期
(一)叙述次序:错时模式:回叙 现在提以前的事情 例:“三十年前的那个夜晚” “第一次见到爱华还是四年前的一个温暖的冬日” 让小说更具空间感,仿佛往事都在过去的时空中。让读者对接下来的叙述充满期待。
《墙上的斑点》、《无字》
(二)叙述次序:错时模式:预叙(单选) 后面的事情提前说一点 预叙:对未来的暗示与预期的叙述方法。 例:“二十年后,我们都有了工作” “书中暗表,……这是后话,暂且不提”,这样的叙述套话就是预叙的手法。 预叙不仅让小说前后照应,更让读者期待,使得小说叙述时空更紧凑。
(二)叙述节奏 (也叫叙述跨度。有五种情形: )
节奏极慢 叙述停顿为描写 (烘托气氛)
节奏慢 铺张叙述(用形容词、细致)
一比一 场景对话
节奏快 概括叙述(压缩、显特点)
节奏极快 叙述省略
(三)叙述频率(指发生的次数与重复的次数 )
①单指:如“这天早上我起得很早。”
②反复:如“昨天我去了海边,今天我又去了海边。”
③重复:如《祝福》中祥林嫂在小说中的话语重复:我真傻,表困扰。
④复指:如“我连续三天早上都碰见他”。
二、如何改变叙述空间
无聚焦或零聚焦 叙述者>人物
《二刻拍案惊奇》
内聚焦 叙述者=人物
固定式:《孔乙己》《春风沉醉的晚上》 不定式:《猫》钱钟书(变人物叙述) 多重式:悬疑、惊险(多个视角聚焦到一件事)
外聚焦 叙述者<人物
三、如何选择叙事动作
作者是叙事的代言人。 却了现实的自我,在文本中找代言人角色,即叙述者。它是作者在文本世界之中观察世界的角度。
(一)叙述者 (叙述者=人物 ) 即是作者在具体作品中的叙述身份,但作者不能简单地等同叙述者。(作者≠叙述者)做一个由外到内的排列则是: ①现实作者:作品署名的人,指向现实或历史中存在的人。 ②隐含作者:进入写作状态的理想作者,或阅读作品时读者期待的作者。 ③叙述者:具体的作品中发出叙述动作的人。 ④人物“我”:具体的作品中被叙述的人。
(二)叙述动作(话外音) 有了叙述者的存在,自然就有叙述动作即叙述者的声音。 它是叙述动作在作品中的体现,经常会在叙述故事内容当中凸现出来,构成戏剧化的效果。 如传统小说中“话说某某年间”、“列位看官”、“欲知后事如何,咱们下回分解”等,均是叙述者发出的声音,即叙述动作。 现代小说中,尤其先锋小说家的作品,经常有叙述动作出现,如马原小说《虚构》的开头
例题 【2016.04.25题】材料:一朵小花普希金在一本书里我发现一朵小花。它早已枯萎,也失去了清香,于是在我心里就发生了一个奇异的幻想。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它摇首弄风?它开得很久吗,是开在哪一个春天?它是给亲爱的手,抑是被陌生的人摘下?它放在这里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是为了纪念温存的会见?抑是为了不可避免的别离?抑是为了孤独的散步在寂静的森林田野之间。他,或者是她还活着吗?他们现在究竟在哪儿栖身?他们现在究竟在哪儿栖身?抑是他们也早已枯萎,正像这无人知的小花!以普希金的诗作《一朵小花》为线索,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400~500字的微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