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自考:《写作(一)》第十四章 报告文学与纪实性文学
这是自考教材《写作(一)》中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从报告文学到纪实文学、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的特征、报告文学的写作。个人整理,如有错误还请各位告知,非常感谢。希望能帮助大家理清知识脉络、提高学习效率,祝大家考试顺利~
编辑于2021-04-01 20:37:09这是自考教材《写作(一)》中的内容,个人整理,如有错误还请各位告知,非常感谢。如需要免费的请找本人,有一整套导图(从第一章到第21章)。
这是自考教材《写作(一)》中的内容,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个思维导图,对本章基本知识有一个系统性梳理,让知识体系更加清晰有序。个人整理 如有错误还请各位告知,非常感谢。
这是自考教材《写作(一)》中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事务文体概述、种类,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简报及其他。个人整理,如有错误还请各位告知,非常感谢。希望能帮助大家理清知识脉络、提高学习效率,祝大家考试顺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自考教材《写作(一)》中的内容,个人整理,如有错误还请各位告知,非常感谢。如需要免费的请找本人,有一整套导图(从第一章到第21章)。
这是自考教材《写作(一)》中的内容,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个思维导图,对本章基本知识有一个系统性梳理,让知识体系更加清晰有序。个人整理 如有错误还请各位告知,非常感谢。
这是自考教材《写作(一)》中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事务文体概述、种类,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简报及其他。个人整理,如有错误还请各位告知,非常感谢。希望能帮助大家理清知识脉络、提高学习效率,祝大家考试顺利~
第十四章 报告文学与纪实性文学
从报告文学到纪实文学
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 的定义及变迁
一、报告文学的概念 1考
从文体的发生看,报告文学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性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散文体裁,也是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今天的信息化逐渐代替了传统报告文学的新闻功能。 今天的报告文学更体现出一种文体交叉的优势,它是新闻文体和散文文体的混合物。
二、报告文学的变迁 课下了解 (别看了)
(1)19世纪的晚清时期,现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形成一种散文与新闻相结合的写法,出现了第一批初具报告文学雏形的作品。 (2)“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鲁迅、冰心、瞿秋白、柔石等作家写作了大量介绍世界见闻的新闻体游记。
(3)“报告文学”这一名词直到1930年才正式被引进。 1932年阿英选编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是第一部以“报告文学”命名的作品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30年代初是报告文学创作的兴盛期。文体等方面日趋成熟。3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一批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在思想和艺术上都非常熟的作品,有夏衍《包身工》、萧乾《流民图》、宋之的《1937年春在太原》、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林克多《苏联见闻录》等。
(5)抗战爆发后,报告文学成为时代文学的主流。如范长《芦沟桥畔》战地报告文学。反映解放区英雄,如周而复《诺尔曼·白求恩片断》等。 (6)新中国成立后的报告文学多以讴歌为内容。其中,抗美援朝是50年代最引人瞩目的题材。同时这一时期的革命历史传记、回忆录、通讯、特写等也大量涌现,成为纪实文学的先声。之后,报告文学受政治气候影响,出现低潮
(7)新时期,《人民文学》在1978年1月号头条位置刊发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揭开了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复苏。这一时期,通过撰写科学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真理的英雄这三类人物,掀起了报告文学复兴的热潮。接着改革开放,报告文学家们贴近生活,开始了报告文学的新纪元。 黄宗英的报告文学如《小木屋》、《大雁情》、《橘》等带有强烈的批判意识; 陈祖芬不断创新;其“小说式”作品强调了他对报告文学的重视;以儿童文学创作著称的柯岩,保持了她的童心;李延国以鲜明的人物为核心,诠释他“礼赞这英雄的国土”的创作理想,代表作《在这片国土上》刻画了引滦工程中的英雄群像;刘亚洲的军事题材作品题材新颖,知识性、新闻性强,信息量大;此外,还有李玲修以体育界、艺术界人物的闪光点为创作基点,肖复兴则是通过普通人的遭际,揭示现实的隐忧。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二月逆流始末记》、 《李宗仁归来》、《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等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开启了历史题材纪实作品的先河。 (8)随着中国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出现了全景式报告文学、问题报告文学的写作样式,还不断扩展其写实性的表现领域。
三、纪实文学
(一)纪实文学的概念 从报告文学看,纪实文学是一种迅速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新兴文学样式,亦称报告小说,是报告文学化的小说,也是小说化的报告文学。它以真事为基础,可以有一定的虚构性,但对虚构有一定的限制。
(二)纪实文学在形式上有多种称谓 有称纪实小说、报告小说、口述实录文学,还有以新新闻体小说、非虚构小说来命名。
四、纪实文学作品与变迁 课下了解(不用看)
(1)80年代中后期,如张辛欣、桑晔的口述实录文学《北京人》,刘心武的《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梁晓声的《父亲》、《京华见闻录》等。
(2)新时期以来,有以知青题材和文革历史题材的纪实小说作品。如邓贤《中国知青梦》、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老鬼《血色黄昏》、成坚《审问灵魂》等。历史纪实类作品更多。 在其他题材领域,纪实文学也有较大成就。如黄传会、何建明等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关注,陈桂棣、春桃夫妇对中国农民问题的关注等。
(3)在世纪之交,一些史志型纪实文学和新传记体文学陆 续登场。如杨绛《我们仨》、老鬼《母亲杨沫》等。 同时,影视文学领域出现一股纪实文学的潮流。如《唐山大 地震》、《孔繁森》、《周恩来外交风云》等。
五、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的联系
(1)报告文学深入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并借助丰富的文学手段,向更宽泛的纪实性写作延展。
(2)纪实文学的兴盛把报告文学文体带入到一个开放的、多样化的文学领地。
报告文学分类(未考)
按内容分类:
(一)人物性报告文学: 指以人物叙写为中心,完整地塑造一个现实生活中人物形象或群体的报告文学。例:《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二)事件性报告文学: 是指以反映重大事件为中心,叙述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事件的经过、原因和社会意义。 1、按篇幅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微型报告文学等。 2、按性质分类:歌颂性、揭露性、问题型报告文学等。 3、按题材分类:工业报告文学、农业报告文学、军事报告文学、生态报告文学、历史题材报告文学等。
纪实文学的分类
(1)纪实性较强的文体: 纪实散文、回忆录、传记文学、报告文学、文学性强的通讯与调查报告。 (2)有点虚构倾向和情感色彩的纪实类创作: 纪实小说、新闻体小说、口述实录小说等。(❤找小说) (3)一切非虚构类的作品: 略有文学色彩的新闻通讯和调查报告、有更多虚构成分但又有历史事实依据的文学创作。前者可能接近新闻文体,后者更接近纯文学创作。
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的特征
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新闻 文学 政论 】
一、有新闻的功效 报告文学从文体意义上说,具有交叉性。 它具有新闻文体的特征,是一种具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的文体。 二、是文学的风格 三、和政论的色彩
纪实文学的美学特征 【纪实 文学 论说 】
一、纪实性 忠实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是纪实文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既可以关注现实,也可以沉入历史,进行富于审美价值和阅读效果的写作。 二、文学性 三、论说性
报告文学的写作
加强自身的社会关怀与政论水平
(一)1.要满足的条件跟一般的文学作家不同,它需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观察力。 2.首要目的不是作品审美效果,而是为了揭示、反映、报道社会等。 3.要具有鲜明的新闻效果,其次要有正确的社会效果,最后才是具有丰富的文学艺术表现。
(二)报告文学写作者的素质要求 根据报告文学文体特征的重要性,对报告文学写作者本身的素质提出了综合性要求: 1、需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敢于面对现实中的人和事进行客观的报道。 2、要有高度的政论水平和对问题的真知灼见。 3、要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对现实问题的艺术处理能力。
报告文学的写作程序
一、报告文学写作的步骤与过程(7年未考)
(一)写作者要深入体验生活,收集写作材料。 材料的收集途径与方法一般有两种: 1、观察、调查。开调查会、个别访问、亲自实践等。当代报告文学家理由曾说过:“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 2、查阅。查阅不仅是获得二手材料的途径,而且是对历史材料和理论材料掌握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和方法。
(二)写作者要对材料进行筛选、甄别和加工。 1、尽量采用第一手材料,准确核实间接材料; 2、纵横兼顾,正反对比,点面结合。
(三)写作者要掌握具体的撰写方式。(标题、正文、结尾的写作规范。 ) (1)标题:报告文学的标题比较灵活 (2)正文:清晰性和生动性 ①结构安排 ②典型事例的运用 (3)结尾:报告文学的结尾多以议论收尾,或深化主题,进行哲理性的总结;或展望未来,提出鼓舞和希望;或强化问题意识,提出进一步关注的期待。
二、具体行文(未考)
(一)文学性的报告的开头的方式 1、说明式:把报道的对象简要交代清楚,鲜明扼要地亮出 报道的主题,或首先交代作者的写作动机。是最常见的实用文 体式的开头方式。
2、叙述式:将事件的高潮或结局事先讲述出来,造成一种 叙述上的悬念感,增加阅读的效果。如《扬眉剑出鞘》。
3、描写式:描绘一个真实生动的场面,带给读者以强烈的 现实感。如夏衍的《包身工》。
4、议论式:通过对事件或人物的评论,首先揭示出报道对 象的重大意义。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5、提问式:把报道中所要反映的问题以设问的方式提出来, 引起读者的注意。如萧乾的《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6、数据摘要式:将最重要的数字摘录下来,突出事件的结 果或意义。如钱钢的《唐山大地震》。
三、报告文学的结构方式(7年5考)(单选)
历时性结构 (按顺序) 指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顺序,或按事件发展的因果逻辑来展开。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共时性结构 (同时) 指围绕一个主题,同时报道几个人物 或几件事情。 根据人物或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行文的结构方式。
《唐山大地震》
时空交错式结构 (❤穿插) 指在报道复杂的事件状况或丰富的人物阅历时,在历时性的线索中时常穿插共时性的事件,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表现报告的主题。
《生命第一5•12大地震现场纪实》
多重文学手法的运用
除了不能过于虚构,报告文学的写法非常自由。可以吸收丰富的文学手法,以增进表现效果,获取更好的社会效应。
一、可以将叙事、写人、状物、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如萧乾《血肉筑成的滇缅路》中书写哀鸿遍野的难民状况。 二、可以充分借鉴小说的叙述技巧、电影镜头的蒙太奇组接等。
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采用倒叙、平叙、跳跃、穿插等叙述手法,大量运用剪辑、组合、时空转换等类似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手法,显示一种救人的迫不及待和齐心协力的叙述效果。
三、可以运用诗歌的表现方式,增加文章的阅读性和感染力。
如徐迟《哥德巴赫猜想》充满诗的语言和节奏。作家充分运用了诗的想象和意境,展示其对笔下的人物的赞美之情。
【2015.10.22】 辨析:报告文学不具备新闻的功效 答案: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