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工艺美术史(名词解释)第二部分
为考研党准备,共有四张,主要是名词解释部分,出自《中国工艺美术史》。
编辑于2021-04-09 10:05:09中国工艺美术史 (名词解释) 第二部分
粉本 (小草稿)
中国古代绘画施粉上样的稿本,换句话说,就是“小草稿”。这与西方绘制大型油画前,要画个素描稿,看一下大概效果,是一样的意思。
其法有二:一是用针按画稿墨线密刺小孔,把粉扑入纸、绢或壁上,然后依粉点作画。二是在画稿反面涂以白垩、土粉之类,用簪钗按正面墨线描传于纸、绢或壁上,然后依粉痕落墨。
斗拱
斗与拱,均为我国木结构建筑中的支承构件,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探出的弓形肘木叫拱,拱与拱之间的方形垫木叫斗。斗拱承重结构,可使屋檐较大程度外伸,形式优美,为我国传统建筑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
早期斗拱风格古朴,至唐宋形至成熟,且硕大雄健,明清转向纤弱,但彩绘考究,其结构功能减弱而装饰功能跃居首位。
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
榫卯
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以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做“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做“卯”(或叫榫眼、榫槽)
其特点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钉子,利用榫卯加固物件,体现出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榫卯”按构合作用来分类,可以分为三大类型
1. 用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
2. 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延伸接合。
3. 是将三个构件组合在一起并且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了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连接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
建筑彩画
运用浓艳色彩在梁、枋、天花、斗拱、柱头等部位描绘各种图案纹样。
既具有装饰作用,又可保护木材,是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特征之一,主要用于宫廷寺庙等。
一般彩画常以青绿为主,高档者还有沥粉贴金等。题材从龙凤云鹤到花鸟山水、人物故事等,丰富多彩。
和玺彩画
和玺彩画又称宫殿建筑彩画,清代建筑彩画中等级最高的一种。由枋心、找头、箍头三部分组成,以连接的人字形曲线为间隔,绘以龙凤图案,主要线路沥粉贴金,并以青绿、红色衬地,色彩艳丽,金碧辉煌。大多画在宫殿建筑上或者与皇家有关的建筑之上。
和玺彩画根据建筑的规模、等级与使用功能的需要,分为五种,它们是根据所绘制的彩画内容而定名。
A. 金龙和玺
全画龙图案的为金龙和玺彩画,一般应用在宫殿中轴的主要建筑之上;如故宫三大殿,以表示“真龙天子”至高无上的意思。
B. 金凤和玺
画金凤凰图案的为金凤和玺彩画,一般多用在与皇家有关的如地坛、月坛等建筑上;
C. 龙凤和玺
龙凤图案相间的为龙凤和玺彩画。一般画在皇帝与皇后皇妃们居住的寝宫建筑上,以表示龙凤呈祥的意思;
D. 龙草和玺
画龙草相间图案的为龙草和玺彩画。用于皇帝敕建的寺庙中轴建筑上;
E. 苏画和玺
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的为苏画和玺彩画。用于皇家游览场所的建筑上,代表园林风格。
漆双凤鼓
战国时期漆工艺开始发展起来。漆器已部分取代了粗笨的青铜器。漆器胎骨也向轻巧的方向发展,战国以纻麻贴在泥或木胎上数层,形成外胎,干后去掉内胎,再加以髹漆,是后世脱胎漆器的前身,美观豪华。江陵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都,出土的著名漆器有漆双凤鼓,造形优美,极富装饰性。以双凤首悬一圆鼓,用双凤作为鼓架,鼓座为两兽。
汉代漆器多子盒的设计,亦即多件盒,它从实用出发,在一个大的圆盒中,容纳多种不同形式的小盒,既节省位置,又美观协调。体现了卓越的设计思想。
浮雕
指在平面上雕刻出形象浮凸的一种雕塑,依照表面突出的厚度不同,分为高浮雕与浅浮雕。
石像生
古时置于帝王陵墓神道两侧的石兽、石人,用以表示帝王的威严神圣,其制度始于秦朝,后历代都有沿袭。
石兽有狮、麒麟、辟邪、骆驼等,石人有文武百官等。
俑
中国古代坟墓中陪葬用的偶人,是殉葬奴隶的模拟品。东周墓中出现渐多,秦汉至隋唐盛行,北宋以后逐渐衰落,但仍沿用到元明时期。
俑的质料以木、陶质最常见,也有瓷、石或金属制品。
宋代以后纸制冥器开始流行,陶、木、石质的俑开始减少。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等,并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还有镇墓的神物。
俑大多真实地模拟着当时的各种人物,因而可以看见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这也是研究各代服装制度的重要资料。俑还可以反映出各个时代雕塑艺术的水平。
须弥座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
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一般用于高等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弧线了莲瓣,卷纹饰,力神,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四方连续纹样
指一个单位纹样,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反复连续排列所产生的纹样。
这种纹样节奏均匀,韵律统一,整体感强。
按基本骨式变化,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
1. 散点式
2. 连缀式
3. 重叠式
宝相花
宝相花又称宝仙花、宝莲花,传统吉祥纹样之一,是吉祥三宝之一,盛行于中国隋唐时期。
相传它是一种寓有“宝”、“仙”之意的装饰图案。一般以某种花卉(如牡丹、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着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组成。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象闪闪发光的宝珠,加以多层次退晕色,显得富丽、珍贵,故名“宝相花”。
在金银器、敦煌图案、石刻、织物、刺绣等各方面,常见有宝相花纹样。
瓦当 (汉代)
瓦当艺术是一种造型艺术,中国古代瓦当一般都是半圆形和圆形,是一种富有运动感和韵律美的圆,著称于世的有秦始皇陵所出图的夔纹“瓦当王”。
其形体庞大、造型独特、纹饰精美,气势宏伟、立体效果极佳,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装饰艺术价值,可谓是古代艺术作品中运用圆弧装饰美的典范之作。
设计师运用了“大半圆”的造型,意欲突出的是一种像兵马俑军阵那样的雄奇博大和力度。以不封闭的曲线给人以一种无限延伸、扩张的联想,再配以屈曲蜿蜒、气魄雄伟的夔龙纹饰,图案左右对称、回旋得体,极好地表达了这种博大的气魄主题,构思精妙。
四神纹在汉代极为流行,汉代把四神看成了与辟邪求福有关,它又表示季节和方位。
四神纹,也称四灵纹,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瓦当王
明清北京故宫
故宫的设计思想是为了体现帝王权力,它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用于体现封建宗法礼制和象征帝王权威的精神感染作用,为了显示整齐严肃的气氛,全部主要建筑严格对称地分布在中轴线上,在宫城中以前三殿为重心,其中又以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为其主要建筑。
北京故宫从大明门至奉天殿,先后通过五座门、六个闭合空间(庭、院、广场),总长约1700米,其间有三处高潮:天安门、午门、太和殿。
故宫建筑群组的布局组合形式,均根据中轴线发展。世界各国,唯独中国对此最强调,成就也最突出,故宫是一个典范,北京故宫的严格对称布置,层层门阙殿宇和庭院空间相联结组成庞大建筑群,把封建君权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可以视为华北地区明清住宅的典范。大门方位一般南向,位于住宅东南。大门正对的街侧设影壁,独立如屏风,轴线上增加平行几组纵轴,称为跨院,前院与内院隔以中门院墙。前院外人可到,内院非请勿入,正房为长辈起居处,厢房为晚辈起居处。住宅严格区分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对外隔绝,自有天地。
无论多少进,垂花门必在中轴线上。垂花门,檐(yan)柱不落地,悬在中柱穿枋上,下端刻花瓣联珠等富丽木雕。界分内外,形体华美,为全宅突出醒目之处。大的住宅显示纵深增加院落,再次横向发展。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群组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事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进”和“出”都是相对于门的数量而言的:通过一个门到一个院落的就叫一进,在长轴方向(一般为南北向)有几个能通过的院落就叫几进;出指的是该院落建筑群通向外面的门的个数,有几个对外的门就叫几出。
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外城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平面北墙呈圆形,南墙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天坛最突出的主要建筑仍然是祈年殿,它优美的体型和高超的艺术处理,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最成功的优秀典范之一。
祈年殿前庭地面比院外地面高4米,加上三层台基,使祈年殿台基面高于垣(yuan)外地坪十米以上;这个高度使得人们在穿过茂密的参天古柏林丛后,顿然超出苍翠的林海之上,有超凡出尘,与天接近的感觉;这些均是造成天坛崇高感觉的具体手法。寰(huan)丘是一座三层汉白玉石圆坛,坐落在外方内圆的围墙里,这是皇帝每年冬至祭天的地点。
赵州桥
赵州桥建于1300多年前的隋朝,是一座敞肩式单孔圆弧石拱桥,比欧洲19世纪兴建的同类拱桥早了1200多年。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展示了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惊人智慧。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的大跨径石拱桥。这座桥是我国隋唐时期一位叫李春的工匠设计建造的。它气势宏伟,造型优美,结构奇特,远远看去,好像一轮明月,由像挂在空中的一道雨后彩虹,十分美丽壮观。李春在设计和建造大桥的过程中,从实际需要出发,大胆创新,突破旧的传统,使大桥具有独特风格。他采取单孔长跨石拱的形式,在河心不立桥墩,使石拱跨径长达37米多。采用这样的大跨度,在当时是一个创举。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
假山是园景中的重要因素,也是表现我国古代园林风格的最重要的手法之一。明代造园家计成的《园冶》是关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专著,是实践的总结,也是理论的概括。书中主旨是要“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主要是摹仿自然,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借景
中国古代园林的借景,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它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善于借景。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是沧浪亭,因为园门外有一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水之景“借”入园内。
素纱褝衣
马王堆一号汉墓曾出土意见素纱褝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仅49克,不到一两重,极为精巧。可谓“薄如蝉翼”、“轻若鸿毛”。纱的细韧程度,可想而知,反映出当时缫丝和练丝工艺、设备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深衣
深衣属于汉服,是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宋代又有仿古礼制作的深衣,为士大夫祭祀冠服的礼服。深衣作为一种服饰制度在礼法慎重的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深衣又称袍服,汉代以来的朝服绛纱袍也是深衣制。唐代朝服、祭服的中衣为深衣。深衣是汉代以来的女性大礼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