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新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语言演变与分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外部的社会和人际交流因素以及语言内部的相互作用。总结全面细致,适合做为复习资料。
现代汉语(王一川版)——文学体裁,先秦时期新兴文学样式的不断出现催生了体裁及其分类意识的萌芽,带动相应的理论探讨。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注:本思维导图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疑问与勘误,请友善评论,作者会及时修改订正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佛教传入
发展历程
两汉之际
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通儒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时期
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
佛教完成本土化
宋明时期
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影响
积极
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敦煌莫高窟
消极
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西学东渐
古代
明末
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17世纪
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饮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近代
19世纪中叶
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
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西学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
文化
京师同文馆
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
创办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
科技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
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
思想
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
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新文化运动
时间
1915年
口号
民主
科学
代表人物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蔡元培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开始时间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
逐步扩大
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文字
公元前4世纪一公元3世纪
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
朝鲜
谚文
日本
假名
越南
喃字
意义
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儒学
3~5世纪
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佛教
大约在4世纪以后
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
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制度
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大化改新
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教育体制
东亚、东南亚地区
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造纸术
8世纪以后
造纸术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
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火药
13世纪
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
动摇封建统治
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指南针
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活字印刷术
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
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