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抗高血压药
药理学抗高血压药物,ABCD药。
编辑于2021-04-16 08:59:18医学生必看!一图详解生理血液相关内容,包括血液的生理组成与理化特性,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血细胞的生理特性,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ABO及RH血型介绍和相关输血原则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常见症状,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其发作典型的特点是阵发性的前胸紧缩或压榨性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方,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
动脉粥样硬化是医学疾病学中的重难点之一,是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脂质代谢障碍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病变常累及大中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更多内容可以先收藏再看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医学生必看!一图详解生理血液相关内容,包括血液的生理组成与理化特性,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血细胞的生理特性,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ABO及RH血型介绍和相关输血原则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常见症状,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其发作典型的特点是阵发性的前胸紧缩或压榨性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方,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
动脉粥样硬化是医学疾病学中的重难点之一,是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脂质代谢障碍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病变常累及大中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更多内容可以先收藏再看呀!
抗高血压药
影响血管紧张素II形成和作用药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分类与代表药
巯基类
卡托普利
羧基类
依那普利
磷酰类
福辛普利
药理作用
抑制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ACEI)——AngII下降——血管舒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
抑制局部组织中ACEI:局部组织中RSA在内环境稳定时对血管紧张度的调控起重要作用。对伴有肾素水平升高的高血压有明显降压作用,长期应用可产生抗交感神经作用,增加肾、冠脉流量
抑制激肽酶,缓激肽降解下降,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缓激肽可激活PLC,细胞内Ca释放增加,激活磷脂酶A2,花生四烯酸生成增加——PGE2,PGI2增加——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清除自由基,改善内皮功能,保护心肌细胞:抑制微粒体脂质过氧化酶,抑制白细胞产生自由基,减少超氧游离基产生
增敏胰岛素受体:卡托普利
抑制交感神经递质释放,减弱AngII的易化作用
临床应用
各期高血压
单用/合用
急性高血压伴糖尿病,卡托普利可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肝肾功能不全及老年型高血压:福辛普利
充血性心力衰竭
降低病死率,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具有改善心肌重构作用,福辛普利具有较高的心脏组织亲和力
心肌梗死:改善心功能和降低死亡率
糖尿病肾病
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功能不全
不良反应
低血压
重度心衰、高血压患者首次使用
咳嗽
高血钾
影响胎儿发育
皮疹,味觉障碍,蛋白尿,急性肾衰,血管神经性水肿,偶见中性白细胞减少
禁忌症
双侧肾动脉狭窄
孕妇
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药
受体
AT1受体
血管平滑肌,心肌,脑,肾及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球状带细胞——对心血管功能有稳定的调节作用
AT2-r
肾上腺髓质,亦可能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尚未完全阐述
AT1-R阻断药与ACEI区别
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更完全
对缓激肽无明显作用,不引起干咳
ACEI可升高血管紧张素1-7水平
ACEI促进肾素释放,AngII水平降低;AT1-R阻断药提高AngII水平
氯沙坦
药理作用
降血压
选择性阻断AT1受体,拮抗AngII介导的血管收缩、醛固酮释放、促心肌和血管平滑肌增殖下降不引起肾小球过滤的降低
促进尿酸排泄
体内过程
部分在体内转变为活性代谢产物,较母体强10-40倍,半衰期长,血浆浓度达峰时间晚,平稳降压
临床应用
高血压
口服起效快,作用维持久:24h平稳降压,3-6周后达最大效应
不良反应较ACEI少
较少引起干咳及血管神经性水肿
但仍可致低血压及高血钾。
妊娠患者禁用
充血性心力衰竭
改善左心室肥厚
心肌梗塞
降低心脏负荷
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阿利吉伦
低分子量非肽类肾素抑制药,可有效抑制肾素活性,可降低循环总AngI、AngII和醛固酮水平
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
孕妇禁用
交感神经阻滞药
中枢性抗高血压药
交感中枢
抑制性神经元:å2-NA
兴奋性神经元:ß
可乐定
降压作用机制
中枢机制
选择性激动延脑孤束核次一级神经元(抑制性)——兴奋突触后膜å2-R——外周交感神经活性下降——血压下降
延髓腹外侧核吻侧端咪唑林受体增加——外周交感神经活性下降——血压下降
激动中脑的阿片受体。
外周机制
激动外周血管平滑肌的å2受体增加——血管收缩
药理作用
降压作用:扩小A,心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下降,肾小球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不变
特点
起效快,口服吸收良好,降压效力中等偏强
用药过程中不引起明显的体位性低血压
久用可致水钠潴留,产生耐受性
镇静作用
抑制胃酸分泌和蠕动
临床应用
中度高血压:口服
尤其高血压合并溃疡病患者;肾性高血压或伴有肾功能不全患者
高血压危象:静脉点滴
吗啡类药物所致戒断症状
不良反应及防治
中枢抑制、消化道抑制
久用可致水钠潴留——合用利尿药
停药综合征(反跳现象)——合用å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
å-甲基多巴
降压作用特点
口服吸收率、显效时间略逊于可乐定
作用强度、降压机理类似可乐定
降低肾血管阻力作用强;特别适合肾功能不良的高血压患者
不良反应
中枢抑制、消化道抑制:类似可乐定
长期(>6个月)、大量(1.0/D):抗球蛋白阳性反应
自身免疫反应:立即停药
溶血性贫血
血小板及粒细胞减少
红斑狼疮综合征,肝损害
莫索尼定(第二代中枢性降压药)
作用及应用特点
激动延髓腹外侧核吻部-咪唑林受体-外周交感活性下降-血压下降
口服吸收良好,起效快
生物半衰期较长,可减少给药次数
不良反应轻
用于轻中度高血压
神经节阻断药
美加明
作用及应用特点
降压作用强大、迅速
不良反应多且较重
体位性低血压
福交感神经节阻断症状
反复多次给药易出现耐受性
仅适用于其他降压药无效的急进性高血压、高血压脑病和高血压危象时的紧急降压
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抑制药
利血平
药理作用及机制
降压作用
起效慢,温和持久
降压时心率减慢,心输出下降,肾素分泌下降,水钠潴留
机制:外周及中枢NA能神经末梢囊泡膜上胺泵结合——递质合成下降,储存下降,再摄取下降——递质耗竭——交感神经传导下降——血管扩张
中枢抑制作用
镇静、安定作用
临床应用
轻度高血压:复方(北京降压0号)
狂躁型神经病
不良反应
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诱发和加重溃疡
中枢抑制:镇静、嗜睡、精神抑郁症
胍乙啶
作用特点
降压强而持久,舒张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回心血量减少
肾、脑血流量减少,无中枢抑制作用
久用可产生耐受性——水钠潴留
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作用机制
取代NA被摄入囊泡内——递质耗竭
临床应用
中、重度高血压
注意
剂量个体化,并按站位血压仔细调整用药剂量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ß受体阻断药 普萘洛尔
降压作用特点
口服起效缓慢,降压作用温和
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长期应用不易产生耐受性
无内在拟交感活性
降压作用机制
肾脏
邻球旁器ß1分泌肾素下降——血管紧张素II水平下降
心脏
ß1受体减少——心输出量下降
中枢
ß受体减少,中枢兴奋性神经元减少,外周交感神经张力下降,血管阻力下降
突触前膜
交感神经末梢突触前膜ß2受体减少,递质释放减少
增加前列腺素的合成
应用
单用适用于轻度高血压(抗高血压一线药物)
适用于伴有心绞痛、偏头痛的高血压患者
与利尿药,血管扩张药合用于中、重度高血压
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
心动过缓,支气管痉挛,恶心,腹泻、乏力
精神方面副作用:多梦、幻觉、失眠、抑郁
小量开始,久用不宜骤停
心力衰竭及哮喘患者禁用
å,ß受体阻断药 拉贝洛尔
降压特点
阻断å1,ß1,ß2受体,对å2无效
降压作用温和,不良反应轻
适用于各性高血压
较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å1受体阻断药 哌唑嗪
降压特点
选择性阻断血管平滑肌突触后膜å1受体
降压效力中等偏强
松弛膀胱及尿道平滑肌,减轻排尿困难症状
首剂效应综合征(睡前减半服用)
钙拮抗药
作用特点
阻断钙通道,细胞内Ca减少,小动脉松弛,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对多数静脉无明显影响
外周阻力下降,可引起反射性心率上升,合用ß受体阻断剂。增强交感神经活性的兴奋作用可克服钙拮抗药减弱心肌收缩力的影响
降压时不降低心、脑、肾等器官血流量;肾血管阻力下降,肾小球滤过率提高,对伴有糖尿病及实质性肾病的患者有利
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心脏血流量;亲脂的尼莫地平可改善脑循环,对痉挛血管的扩张作用显著
抑制血小板凝集,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和降低血粘度,有利于高血压预后
用药一周后可出现利尿作用,一般不出现水钠潴留
长期应用可逆转或改善高血压所致的心脏肥厚,改善心肌功能
对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硝苯地平(第一代二氢吡啶类)
降压特点
口服吸收良好,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
作用短暂,半衰期3-4小时,可致血压剧烈波动
可引起反射性心率上升,合用ß受体阻断剂
不良反应主要由扩血管引起,常见有眩晕、面部潮红、头痛
尼群地平(第二代二氢吡啶类)
降压特点
中效钙通道阻滞药,血管平滑肌选择性高
心脏作用弱,增加冠脉流量
不良反应与硝苯地平相似,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氨氯地平(第三代二氢吡啶类)
降压特点
对血管平滑肌选择性更强
口服吸收率及生物利用度更高(>90%)口服一次可维持24H。
起效缓和,渐进降压,疗效维持久
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心率增加,合用ß受体阻断剂;肾素分泌增加,水钠潴留,合用噻嗪类利尿药
轻中度高血压;稳定型及变异型心绞痛
利尿药
氢氯噻嗪
降压机制
用药初期
排Na利尿,Na-水负平衡,细胞外液减少,血容量下降,血压下降
长期用药(3-4周后)
小动脉壁细胞内Na减少,Na-Ca双向交换机制,细胞内钙离子下降,血管平滑肌对NA等缩血管物质反应下降,血管扩张,后负荷下降,血压下降
降压特点
口服吸收良好,剂量不宜超过25mg
降压作用温和持久
长期应用仍可致不良反应
血浆肾素水平上升,血管紧张素升高,醛固酮升高,水钠潴留——耐受性
低血钾
高血糖,高血脂
升高血尿酸
血管舒张药
直接舒张血管药
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阻力
不抑制交感神经活性,不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激活交感神经,心输出量增加,心率增加,心肌耗氧增加,冠心病引发心绞痛
反射性增加醛固酮分泌,水钠潴留
可增加高血压患者的心肌肥厚程度
合用利尿药及ß受体阻断药加以纠正
肼屈嗪
降压作用特点
扩张小动脉
起效快,效果明显——中度高血压
不良反应多
反应性兴奋交感神经: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心率上升、心肌耗氧量增加——心悸、心绞痛:合用ß受体阻断剂;肾素分泌增加,水钠潴留,耐受性:合用利尿药
神经系统症状
长期大量:全身性红斑狼疮综合征
硝普钠
松弛小动脉(阻力血管)——降低后负荷——血压降低,心功能改善
松弛静脉(容量血管——降低前负荷——血压下降,心功能改善)
降压机制
亚硝基铁氰化钠(NO供体)-血管内皮细胞或红细胞-释放NO,血管平滑肌细胞鸟苷酸环化酶增加-cCMP增加-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作用特点
起效快,维持时间短
口服不吸收,需静脉给药
临床应用
高血压危象
急慢性心功能不全
不良反应
过度降压
硫氰化物积蓄中毒:急性神经病,甲减
遇光易变质
钾通道开放
降压机制(小A)
激活ATP敏感性K通道,K外流增加,细胞膜超极化电压依赖性Ca通道减少,Ca内流减少,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Na-Ca交换机制,细胞内Ca外流增加,细胞膜外面结合Ca增加,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使激动剂引起的Ip3蓄积减少,细胞内储存Ca释放减少
米诺地尔(长压定)
作用特点
口服易吸收,起效快
降压作用强大而持久
降压时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水肿、心悸、体位性低血压)
长期应用可致多毛症
用于重症原发性或肾性高血压
二氮嗪
作用特点
降压作用快而强:高血压危象急救
降压时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
抑制胰岛ß细胞-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上升
松弛子宫平滑肌
抗高血压药的应用原则
根据高血压程度选用药物
主要有利尿药、ß受体阻断药、钙拮抗药及ACEI
子主题
有效终生治疗,平稳降压
保护靶器官
个体化用药,联合用药,根据并发症选用药物
高血压合并心功能不全或支气管哮喘
利尿药、ACEI等,ß受体阻断药
合并肾功能不全
宜用ACEI及钙通道阻滞药
合并窦性心律过速
ß受体阻滞药
合并消化性溃疡
可乐定
伴糖尿病/痛风
ACEI及钙通道阻滞药,不宜:噻嗪类
高血压危象及脑病
静脉给药迅速降压,硝普钠、二氮嗪
老年高血压
避免直立性低血压的药物及影响认知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