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血液和淋巴
本图以十三五规划教材(九版)和最新考试大纲为基础,整合了包括《内科学》《病理学》的知识为一体,适合二轮拉通复习时使用,结合了《贺银成》《傲视天鹰》和医考帮的一些精辟总结,帮助快速建立知识连贯性、记忆考点。精制实用导图,购买后可自行修改,节省宝贵备考时间。
编辑于2021-04-17 14:04:29血液和淋巴
血液
血液是流动于心血管内的液态组织,又称外周血。健康成人血量约为5L,约占人体中7%
组成
加入抗凝剂(肝素或枸橼酸钠)后静置或离心沉淀后,溶液分为3层
血浆:位于上层,呈淡黄色
血小板和白细胞:位于中间薄层,呈灰白色
红细胞:位于下层,呈深红色
血细胞
未加入抗凝剂,静置
血细胞凝固呈血块,原因是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交织状态的纤维蛋白包裹在血细胞周围使血液凝固
血清:除去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红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
平均寿命:120天,随着时间的延长,血红蛋白和膜骨架蛋白逐渐变性,细胞衰老,变形性降低,在脾、肝等处被巨噬细胞吞噬
含量:男性(4.0~5.5)x10^12/L;女性(3.5~5.0)x10^12/L
结构特点
①呈双凹圆盘状,中间薄,周边较厚
②在血涂片标本上中央染色浅,周边染色较深
③无细胞核和细胞器(成熟红细胞是结构功能高度特化的细胞)
④红细胞膜固定在一个能变形的圆盘状的网架结构,称为红细胞膜骨架(主要含有血影蛋白和肌动蛋白等)
功能:红细胞膜骨架使红细胞保持双凹圆盘状,并使细胞具有形态可变性,当流进小于自身直径的毛细血管时能改变形态而顺利通过
⑤红细胞膜上有一类镶嵌蛋白(血型抗原A和(或)血型抗原B,构成ABO血型)
A型血的人的红细胞膜上有血型抗原B,若错配血型,首次输血导致抗原抗体结合而引起溶血
网织红细胞:刚从骨髓释放进入外周血的红细胞中的少量未成熟的红细胞,用煌焦油蓝染色可见胞质内有蓝色的细网或颗粒(这些细网或颗粒是残留在红细胞内的核糖体,可见还可以合成蛋白质;网织红细胞的比例数值反映了骨髓造血功能的状态)
功能:内含血红蛋白(含卟啉铁的蛋白质,易与酸性染料结合,染成浅红色),可结合与运输细胞和组织需要的氧气,并带走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补充:血红蛋白的含量: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血小板
平均寿命:7~14天
来源: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胞质小块
细胞形态
光镜下,受到刺激可伸出突起,呈不规则形,有细胞器,无细胞核,胞质呈浅紫蓝色,中央有含蓝紫色的血小板颗粒的颗粒区,周围为浅蓝色的透明区
电镜下,透明区中有许多微丝和微管;颗粒区有特殊颗粒、致密颗粒和少量溶酶体
颗粒
特殊颗粒(α颗粒):体积较大,内含血小板因子Ⅳ(抗肝素的凝血作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凝血酶敏感蛋白(促进血小板聚集,催化纤维蛋白原变成丝状的纤维蛋白,并网罗血细胞新城血凝块)
致密颗粒(σ颗粒):体积较小,是一种膜被颗粒,有5-羟色胺(促进血管收缩)、Ca离子,ADP、ATP、肾上腺素等
小管系统
①开放小管系统:管道与细胞表面连通,血浆能进入小管,是血小板与血浆接触面积增大,有利于摄取血浆物质和释放颗粒内容物
②致密小管系统:分布于血小板周边,相当于滑面内质网,有收集钙离子和合成前列腺素的功能
功能: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
白细胞(4~10)x10^9/L
分类
中性粒细胞(50~70%)细胞数量最多
平均寿命:2~3天
细胞形态
①呈球形,核染色深,呈弯曲杆状或分叶状,分叶核可分为2~5叶,叶之间有染色质丝相连
当机体出现严重的细菌感染时,大量新生细胞进入血液,杆状核和2叶核增多,称核右移;若4~5叶核增多,表面骨髓造血功能发生障碍
②胞质呈极浅的粉红色,含有大量细小的、分布均匀的、染成淡紫色和淡红色的颗粒
光镜下,噬天青颗粒为淡紫色,体积较大,电镜下为圆形或椭圆形膜被颗粒,是一种溶酶体,含有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酶和多种酸性水解酶,能消化分解吞噬的细菌和异物
光镜下,特殊颗粒为淡红色,电镜下体积较小,呈哑铃状或椭圆形,是一种分泌颗粒,内含溶菌酶、吞噬素等,能溶解细菌表面的糖蛋白
功能:通过变形运动进入周围组织,在趋化因子等作用下,向病变部位大量集中,进行活跃的吞噬和分泌活动。之后或被吞噬细胞吞噬,或变性坏死称为脓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0.6~3%)
平均寿命:8~12天
形态特点
①呈球状,较中性粒细胞稍大,细胞核为杆状或分叶状,以两叶核居多,胞质内充满粗大、分布均匀、染色为橘红色的嗜酸性颗粒
②电镜下,颗粒有膜包被,内含长方形的致密结晶体 ,含一般溶酶体酶、阳离子蛋白、芳基硫酸酯酶、组胺酶等
组胺酶可分解组胺,芳基硫酸酯酶可分解白三烯,从而抑制机体的过敏反应
阳离子蛋白可以杀死虫体或虫卵
功能:通过变形运动进入周围组织,在肥大细胞分泌的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作用下,向病变部位大量集中,进行活跃的吞噬和分泌运动。(吞噬活动主要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减轻复合物沉积引起的病理损害)
嗜碱性粒细胞(0~1%)数量最少
平均寿命:10~15天
形态特点
①呈球形,细胞核分叶或呈s形,着色浅淡,轮廓不清楚,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深浅不同的蓝紫色嗜碱性颗粒
②电镜下,为被膜颗粒,有些颗粒呈板层状或细丝状结构,有组胺、中性、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胞质中还有白三烯
功能:与肥大细胞相同
单核细胞(3~8%)
细胞形态
①呈球形,细胞核呈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核染色质呈细网状,染色浅,胞质丰富,染色为灰蓝色,含有许多细小的淡紫色噬天青颗粒
②电镜下,胞质内有许多溶酶体和吞噬泡,内含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溶菌酶等,不仅与功能有关,还可作为与淋巴细胞的鉴别点
功能:通过变形运动进入周围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等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吞噬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异物,清除体内衰老病变的细胞,参与免疫应答,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控机体造血
淋巴细胞(25~30%)
细胞形态
①细胞呈球形,大小分大、中、小;小淋巴细胞核染色质致密,呈粗块状,染色深,一侧可有一小凹陷;大、中淋巴细胞核染色质稀疏,染色前,有的可见核仁;细胞质呈嗜碱性,染成蔚蓝色,小cell胞质少,在核周形成薄薄一圈,大、中cell胞质较多,有少量的噬天青颗粒
②电镜下,可见丰富的游离核糖体、少量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
分类
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细胞):产于胸腺,体积较小,有少量溶酶体,功能:参与细胞免疫,并有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
骨髓依赖淋巴细胞(B细胞):产于骨髓,体积较小,不含溶酶体,功能:在淋巴因子的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并参与体液免疫
自然杀伤细胞:产生于骨髓,为中淋巴细胞,含有大量溶酶体,功能:杀死肿瘤细胞
为无色有核的球形蛋白,由血液以变形运动方式穿过微血管或毛细血管壁,进入淋巴组织或结缔组织,参与防御和免疫功能
淋巴
来源:由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
去向:汇入大静脉
功能:淋巴是组织液回流的辅助渠道,维持全身故部位的组织液动态平衡
染色方法:Wright或Giemsa染色法染血涂片
血浆相当于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为水,其余有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球蛋白原等)、酶、激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