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正常妊娠期妇女的生理变化与分娩前的准备
本思维导图详细整理了妊娠期胎儿生理变化与日常护理,妊娠期母亲的生理与心理变化,以及应对技巧,如何安全顺利度过整个妊娠期方面的知识。备考初级护师考试的同学复习时可以借鉴参考。
编辑于2021-04-21 14:59:37了解正常分娩期的过程和过程中注意事项,新生儿的常规护理及注意事项,分娩镇痛使用的注意事项。
本思维导图详细整理了妊娠期胎儿生理变化与日常护理,妊娠期母亲的生理与心理变化,以及应对技巧,如何安全顺利度过整个妊娠期方面的知识。备考初级护师考试的同学复习时可以借鉴参考。
了解基本生育保健知识。围婚期是人一生中重要的阶段,在心理和生理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方面都会产生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对人们的生殖健康、孕育后代和今后的家庭生活起到连接和转化的作用。围婚期保健正是针对这一时期提供的以医疗保健、健康促进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服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了解正常分娩期的过程和过程中注意事项,新生儿的常规护理及注意事项,分娩镇痛使用的注意事项。
本思维导图详细整理了妊娠期胎儿生理变化与日常护理,妊娠期母亲的生理与心理变化,以及应对技巧,如何安全顺利度过整个妊娠期方面的知识。备考初级护师考试的同学复习时可以借鉴参考。
了解基本生育保健知识。围婚期是人一生中重要的阶段,在心理和生理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方面都会产生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对人们的生殖健康、孕育后代和今后的家庭生活起到连接和转化的作用。围婚期保健正是针对这一时期提供的以医疗保健、健康促进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服务。
正常妊娠期妇女的护理
妊娠:胚胎和胎儿在母体内成长发育的过程。卵子受精开始至胎儿及附属物由母体排除结束,临床以末次月经第一日为开始。
妊娠生理
受精与着床
受精:发生在排卵后12小时内,整个受精过程约需24小时
受精卵输送与发育:向宫腔方向运行,受精3-4天分裂成桑椹胚(滋养层),6-7天后形成晚期囊胚
着床:受精后11-12天,受精卵着床必备条件:1.透明带消失2.囊胚滋养细胞分化出合体滋养细胞3.囊胚和子宫内膜同步发育且相互协调4.孕妇体内足够数量的孕酮,子宫处于敏感期允许受精卵着床
蜕膜的形成:着床的子宫内膜为蜕膜,具有保护营养作用
底蜕膜:与胚泡滋养层接触的子宫肌层间的以后发育成胎盘的母体部分
包蜕膜:覆盖在胚泡表面,因营养缺乏而在妊娠14-16周与真蜕膜融合,子宫腔消失
真蜕膜:壁蜕膜,底蜕膜及包蜕膜以外覆盖子宫腔其他部分的蜕膜
胎儿附属物的形成与功能
胎盘:由底蜕膜、叶状绒毛膜及羊膜组成
1.羊膜:最内层,胎儿部分,光滑,无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弹性的半透明膜;2.叶状绒毛膜,胎儿部分,主要部分,滋养细胞分裂分化形成,有保护固定作用;3.底蜕膜:母体部分,占胎盘很小部分,18-20个胎盘小叶
胎盘结构:6-7周形成,12周基本形成,母体面与子宫壁紧贴,暗红色、粗糙,由胎盘小叶组成,胎儿面光滑,灰白色,羊膜覆盖,下方有血管,脐带附着中央或稍偏
胎盘的血液循环:有母体和胎儿两套循环,两者的气体与物质交换隔着绒毛内毛细血管壁、绒毛间质及绒毛上皮进行
胎盘的功能
气体交换:气体分压差,母血O2进入胎血,胎血CO2进入母血,气体以简单的扩散方式交换
营养物质供应:葡萄糖是胎儿热能的主要来源,很多物质以主动运输方式通过胎盘供给胎儿
排出胎儿代谢产物:输送给母血,由母体排出
防御功能:母血中LgG,胎盘有一定的屏障作用,功能有限,易破坏攻入
合成功能:合成物质,只要合成激素与酶
蛋白激素:1.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生理作用主要使黄体增大为妊娠黄体,增加甾体激素分泌,维持孕卵生长发育2.人胎盘生乳素,HPL,主要功能促进蛋白质合成,为产后泌乳作准备
甾体激素:1.雌激素,可增加妊娠末期子宫兴奋性,为发动妊娠创造有利条件2.孕激素,孕酮水平增加,利于分娩发动
酶类:缩宫素酶、耐热碱性磷酸酶
胎膜
构成:包蜕膜、平滑绒毛膜、羊膜构成
功能:防止细菌进入羊膜腔,运送物质,对羊水交换起重要作用
脐带
构成:为胎儿与胎盘的连接纽带,外为羊膜,内有两条脐动脉,一条脐静脉,周围有华通胶,长30-70cm,平均50cm
功能:是气体、物质、代谢重要的通道,若受压易危及胎儿生命
羊水
生成:是充满于羊膜腔内的液体,呈弱碱性,胎儿吞咽是羊水的重要去路,足月时1000ml左右,比重1.007-1.025,PH约为7.20。
功能:保护胎儿和母体的作用,活动度,保持恒温,不受外力损伤,减轻母体因胎动引起的不适,抽取检查胎儿发育情况,临产可扩张宫颈和润滑产道
胎儿发育及生理特点
胎儿发育的特征:妊娠前8周为胚胎,第9周为胎儿;1.8周末,初具人形,五官已辨认,心脏形成2.12周末,身长9cm,体重20g,外生殖器已发育3.16周末,16cm,100g,可确定性别,呼吸和胎动开始4.20周末,265cm,300g,皮肤有毛,吞咽、排尿,可见胎心音5.24周末,30cm,700g,各脏器已发育,皮下脂肪沉淀6.28周末,35cm,1000g,头发,指甲,出生后能啼哭、吞咽,但很弱7.32周末,40cm,1700g,皮肤深红,毛已脱落8.36周末,45cm,2500g,皮下脂肪增多,面部皱纹消失,指甲已完整9.40周末,50cm,3000g,发育完整,存活率高
胎儿的生理特点:
主题
识别先兆临产:假临产、胎儿下降感、见红
分娩物品准备
产前运动和分娩不适的应对技巧
妊娠期妇女的护理
症状护理:1,恶心呕吐(避免空腹、少食多餐、饮用少许姜汁、表达不适、症状加重就医治疗)2.乳房胀痛(选择合身的胸罩)3.腰背痛(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高跟鞋、睡硬板床、热敷等)4.尿频尿急(不必处理)5.白带增多(注意卫生、及时就医)6.便秘7.痔疮8.下肢水肿9.腿部肌肉痉挛
自我监护:1.胎动计数(早中晚,总数35次>12小时)2.胎心音计数3.体重检测(0.3-0.5kg/天)
营养指导:1,热量2.蛋白质(动物和大豆类为主)3.维生素(为避免胎儿神经管畸形,在妊娠前3个月时至妊娠早期3个月,每天补充叶酸400ug)4.无机盐(钙:孕16周1000mg/天,孕晚期增加1500,以枸橼酸钙为主;铁、锌、碘)
用药指导:1.了解药物分类和时机对胎儿的影响(ABCDX类药物)2.切勿过分担心3.切勿擅自用药(禁用、慎用、忌用)4.尽量避免不要要用药(特别是活血化瘀的中药)
其他:1.衣着与个人卫生2.环境安全指导3.活动与休息4.性生活指导5.乳房护理6.胎教
产前检查
产前检查时间:28周前每四周一次,28-36周每两周一次,36周后每周一次
资料收集:1.一般资料2.月经史3.婚育史(G:怀孕次数;P:分娩次数;A:流产次数)4.预产期(末次月经第一日,月份加9或减3,日期加7) 4.本次妊娠情况5.既往史及家族史
产前检查项目
一般检查
产科检查:1.腹部检查(了解胎儿大小,胎势,视诊、触诊(四步)、听诊(胎儿背部上方母体腹壁上最清楚)2.骨盆测量(1.外测量:髂棘间径,IS,23-26cm;髂嵴间径,IC,25-28cm;骶耻外径,EC,18-20cm;出口横径,TO,坐骨结节间径,8.5-9.5cm;耻骨弓角度,正常90度。2.内测量:对角径,DC,骶耻内径,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岬上缘中点的距离,12.5-13cm;坐骨棘间径,10cm)3.阴道检查(双合诊)4.肛门检查5.绘制妊娠图
辅助检查:肝肾功能、心电图、B超、血清甲胎蛋白等等
复诊产前检查
妊娠诊断
早期妊娠(13周末前)
临床表现:1.症状:停经(妊娠最早的表现)、早孕反应、尿频2.体征:乳房变化、妇科检查(1.阴道窥阴器检查2.黑加征:双合诊检查子宫子宫峡部及软,感觉子宫体与子宫颈似不相连。)
辅助检查:1.妊娠试验2.超声检查:最准确,排除宫外孕3.基础体温测定4.宫颈粘液检查5.黄体酮实验
中期妊娠(14-27周末)
临床表现:1.子宫增大(子宫底逐渐升高,子宫长度变长)2.胎动(妊娠18-20周出现,平均每小时3-5次)3.胎心音(18-20周开始,正常值为120-160次/分)4.胎体(24周后可出现)
助检查:1.超声检查2.胎儿心电图(12周后)
胎势
胎产式: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的关系(纵产式和横产式)
胎先露:最先进入母体骨盆入口的胎儿部位(头、面、肩、臀等)
胎方位:胎儿先露部的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LOA和LOP为正常妊娠位)
晚期妊娠(28周后)
妊娠期妇女生理及心理变化
生理变化
生殖系统:1.子宫,子宫体增大,变长一般向右,与盆腔左侧有乙状结肠占据有关,35*22*25cm,1000g,5000ml,血流量增加4-6倍;子宫峡部,7-10cm,成为软产道的一部分;子宫颈,粘液栓。2.卵巢,一侧可见妊娠黄体,妊娠10周后由胎盘代替产生激素,妊娠不排卵。3.输卵管,变化不大。4.阴道:增生充血,防止感染。5.外阴,充血变软,分泌增多。
乳房:变大,蒙氏结节,初乳
血液与循环系统:血液增多,但出现生理性贫血,处于高凝血状态,利于产后止血,血沉也增快;心脏负担增大,会轻度移位,出现生理性杂音;下肢静脉曲张,会出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呼吸系统:耗氧量增加,以胸式呼吸为主,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消化系统:早起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缺乏等,还会出现肠胀气和便秘,易诱发胆囊炎及胆结石
泌尿系统:尿量增多,夜尿多,易出现糖尿,以左侧卧位较好
内分泌:嗜酸性细胞肥大增多“妊娠细胞”,激素分泌增多调节,阴毛腋毛增多,乳房作泌乳准备等等
其他:1.无机盐代谢,铁缺乏易贫血2.皮肤:垂体分泌的促黑素细胞激素增加,会有色素沉着,黄褐斑(可消失),妊娠纹(不可消失)3.体重增加:12.5kg
心理及社会变化
心理变化:1.惊讶和震惊:初期2.矛盾心理3.接受4.情绪不定5.内省
心理调节:1.确保自己及胎儿安全顺利度过整个孕期2.促使家庭成员接受新生儿及母亲角色的认可3.情绪上与胎儿连成一体4.学习为孩子而奉献
其他成员:转变角色,支持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