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理学-呼吸系统疾病
这是一篇关于病理学-呼吸系统疾病的思维导图,包含肺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癌等。干货满满,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参考使用!
编辑于2023-11-18 19:34:42呼吸系统疾病
肺炎
细菌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
定义
由肺炎球菌引起的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 多发于青壮年
累及肺大叶的全部或大部分
病因
肺炎球菌1、2、3、7型
3型毒力最强
病理变化 临床联系
充血水肿期
第1-2天
肉眼:肺叶肿胀、充血,呈暗红色
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弥漫性扩张充血;肺泡腔有大量浆液渗出,少量的红细胞中性 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联系:寒战、高热,X线显示肺片状模糊阴影
红色肝变期
第3-4天
肉眼:肺叶质地变实、切面灰红,似肝脏外观
镜下:肺泡腔内有大量红细胞、纤维素,少量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纤维素性炎)
联系:铁锈色痰、胸痛,X线显示肺大片阴影
灰色肝变期
第5-6天
肉眼:肺充血减退,灰白色,质实如肝
镜下:肺泡腔内含有大量纤维素,纤维素网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少量红细胞(纤维素性炎及化脓性炎)
联系:痰液由铁锈色转变为粘液浓痰,X线显示肺大片致密阴影
溶解消散期
7天左右、历时1-3周
肉眼:实变的肺组织质地变软
镜下:中性粒细胞变性坏死→蛋白溶解酶→纤维素溶解,病原体被吞噬溶解
联系:体温下降,X线显示恢复正常
并发症
肺肉质变、化脓性胸膜炎及脓胸、肺脓肿、败血症/脓毒性败血症、感染性休克
小叶性肺炎
定义
由化脓性细菌引起,以肺小叶为病变单位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多发于小儿、老人、久病卧床者
病因
肺炎球菌
严重时累及肺大叶,发展为融合性支气管肺炎,一般不累及胸膜
病理变化
肉眼:下叶和背侧多,一般不累及胸膜
镜下:早期—黏膜充血,水肿,表面黏液性渗出物覆盖; 中晚期——管腔及肺泡腔内中性粒细胞、少量红细胞及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 严重时——病灶内中性粒细胞渗出增多,支气管和肺组织破坏,呈完全化脓性炎改变
并发症
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肺脓肿及脓胸、脓毒败血症、支气管扩张症
区别
慢性支气管炎
发生与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
多发于老人
临床特征
慢性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症状,每年持续3个月,连续2年以上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毒和细菌感染
吸烟
空气污染和过敏因素
机体内在因素
病理变化
呼吸道黏液-纤毛排送系统受损,发生鳞状上皮化生
黏膜下腺体肥大和浆液性上皮发生黏液腺化生
管壁充血水肿,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管壁平滑肌断裂、萎缩,软骨可变性、萎缩或骨化
细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周围炎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病变基础
临床病理联系
咳嗽-炎症刺激支气管
咳痰-咳大量白色粘痰或浆液泡沫状,伴有细菌感染为脓性
气喘
肺癌
病因
吸烟
大气污染:3,4-苯并芘、二乙基亚硝酸胺
职业因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或吸入工业粉尘等
分子遗传学改变:基因异常逐步累积
病理变化
大体类型
中央型(肺门型)
发生于主支气管或叶支气管,在肺门部形成肿块
60~70%
早期病变气管壁可弥漫增厚或形成息肉状或乳头状肿物突向管腔,使气管腔狭窄或闭塞
随病情进展,肿瘤破坏气管壁向周围肺组织浸润,扩展,在肺门部形成包绕支气管的巨大肿块
周围型肺癌
起源于肺段或其远端支气管,在靠近肺膜的肺周边部形成孤立的结节状或球形癌结节
30~40%
发生淋巴结转移较中间型晚,但可侵犯胸膜
弥漫型肺癌
少见,2~5%
起源于末梢的肺组织,沿肺泡管及肺泡弥漫性浸润生长,形成多数粟米大小结节布满大叶的一部分或全肺叶
组织学类型
腺癌
女性肺癌最常见的类型,多为非吸烟者
生长缓慢,早期即可发生转移
通常发生在周围,胸膜下
鳞状细胞癌
中老年男性且大多有吸烟史
主要发生在主支气管中央,最终扩散到局部肺门淋巴结,胸部以外传播相对较晚
高分化——角化珠、细胞间桥;低分化——极少鳞状细胞特征
神经内分泌癌
小细胞癌
15%-20%
恶性程度最高,放疗化疗较为敏感
中央型常见,发生于大支气管,向肺实质浸润生长,形成巨块
镜下癌细胞小,圆形或卵圆形;或梭形或燕麦形,细胞质少似裸核,弥漫性分布或片状条索状排列(燕麦细胞癌)
大细胞癌
10%
又称大细胞未分化癌
癌细胞呈实体团块或片状,体积大,胞质丰富,均质淡染,核分裂象多见
无任何腺癌、鳞癌或神经内分泌癌分化的组织学形态特点及免疫表型
预后不良,早期有向远处扩散的趋势
腺鳞癌
鳞癌和腺癌各占10%以上
扩散途径
直接扩散
转移
淋巴道转移
发生较早,扩散速度较快
支气管旁、肺门-纵膈、锁骨上、腋窝、颈部
周围型可进入胸膜下淋巴结丛
血道转移
脑(20%)、肝(30-50%)、骨(20%)、肾上腺
临床病理联系
咳嗽、咯痰带血、胸痛
肺萎陷或肺气肿、肺感染
血性胸水
上腔静脉综合征:面部浮肿及颈胸部静脉曲张
Horner综合征:压迫或侵蚀颈交感神经及颈神经根→病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胸壁皮肤无汗
类癌综合征
肺硅沉着病
主要是环境中大量含硅的粉尘,沉积在肺中,一般出现在劳动人民中比较多
病因
SiO2,<5μm,1-2μm 颗粒致病力最强
发病机制
SiO2+H20 →硅酸→巨噬细胞吞噬→巨噬细胞自溶→慢性炎症→肺纤维化 释放硅尘(再次被吞噬)
基本病变
硅结节的形成,肺组织的弥漫性纤维化
病理变化
硅结节、肺组织弥漫型纤维化
肉眼: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5mm结节,灰白色,质硬,沙砾感 镜下:细胞性硅结节(细胞内可见硅结节)→纤维性硅结节:同心圆状或漩涡状排列的胶原纤维(可发生玻璃样变);融合性结节中心可发生变性、坏死、液化形成硅肺性空洞,肺门淋巴结亦可见
Ⅰ期散在的肺结节,纤维化没有很明显,在双肺的【中下叶近肺门处】,因巨噬细胞吞噬后经淋巴回流(肺门淋巴结附近硅结节明显) Ⅱ期有明显的纤维化,小于 1/3,病变在肺门周围肺组织内 Ⅲ期弥漫性纤维化>1/3
分期:按照硅结节的大小数量及分布
并发症
肺结核病
慢性肺源性心病
肺部感染和阻塞性肺气肿
肺气肿
末梢肺组织(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因含气量过多伴肺泡间隔破坏,肺组织弹性减弱,导致肺体积膨大、通气功能降低的一种疾病
病因
最常见的为慢性支气管炎
发病机制
阻塞性通气障碍、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壁弹性降低、a1-抗胰蛋白酶水平降低
类型
肺泡性肺气肿
间质性肺气肿
其他类型肺气肿
瘢痕旁肺气肿
病理变化
肉眼:肺体积膨大,色灰白,边缘钝圆,柔软而缺乏弹性,指压后压痕不易消退
镜下:肺泡扩张,间隔变窄并断裂,相邻肺泡融合成较大的囊腔
临床病理联系
患者咳嗽、咳痰外还出现缺氧症状;严重者形成“桶状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