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佛陀说法的精髓
黄文华2021济群法师走进佛陀、认识佛法导图总结。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法理
刑法总则
民法分论
极限词查询
法律相关的英语词汇
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
增值税法思维导图
民法债的担保保证
自考合同法整理
思修笔记
佛陀说法的精髓
四谛、五蕴、中观、唯识、如来藏
四谛
四谛既是佛法纲要也是学佛的共同基础
苦谛和集谛揭示了轮回的规律
佛陀成为觉者的关键:缘起的智慧看世界;
了解缘起因果,之后知道三恶道和三善道,把握生命的方向
其他哲学或者宗教:
以物质或者精神作为世界的第一因;
或者认为一切都是偶然
要么是神创论;
五蕴
四法印
有漏皆苦、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色、受、想、行、识
蕴:积聚义,相关事务的积聚组合
色蕴:有请的色身部分,地水火风
受蕴:情感部分,如:苦、乐、忧、喜、舍;
想蕴:思维部分,如:产生的想法,做出的抉择;
行蕴:指意志和行为,包括:感受、思维以外的心理活动;
识蕴:精神主题(末那识、阿赖耶识)
无始以来的积累和今生的积累形成;
五蕴:一堆元素的组合,暂存的生命形态,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
世人的无明与烦恼是不能正确认知五蕴
无明所惑、无常执常、无我执我、不净执净、颠倒妄想;
有漏皆苦
有漏的、短暂的、不稳定的,其本质是痛苦而非快乐;
涅槃寂静
来自熄灭烦恼后的心灵,是从空性而非感官而来,永恒之乐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不是否定身体不存,而是众缘和合而成
没有作为主宰的我,没有恒长不变的我;
远离对于五蕴的贪著
接纳无常,色身之苦不过是自然规律;
五蕴有其自己的规律,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通过五蕴的修行认清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相,最终息灭烦恼,导致涅槃
五蕴的重点让我们认知自身
十二处
六根与六尘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修行从六根入手,烦恼生起处入手
十二处称为入处,也称为:漏处、修处和证处
通过保持觉知的敏锐、强化观照的力度,将入处、漏处变为修处、证处;
四念处的修行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妄念带来生命的亏损和贬值、正念带来生命的提升和增值
生命就是心念的延续、心念决定了我们的世界,决定了生命的走向;
中观
中观思想的主要体现:
以空性为核心的般若智慧
缘起性空
证得空性,必须超越二元,草除认知中的自性见,归属事务的原本面貌
中观思想的核心:
一切法皆无自性
自性:可以不依赖条件而独立存在的实体
一切存在都是缘起的假象,本质是空的,无自性的;
代表经典:《心经》、《金刚经》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所谓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空
不是没有,不是否定客观现象,而是否定我们在现象上施设的错误认知;
因缘和合的一切现象都是空的,空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自性;
去除事物的一切执着,空性慧就显现;
唯识
唯识认为一切都是识的变现
唯识认识的三个层面(三性)
遍计所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遍计所执:呈现在我们认识上的错觉
依他起性:是缘起的差别现象
圆成实性:宇宙人生的实相;
典型比喻:蛇与绳子例子来体现;
阿赖耶缘起
给我们一个没有处理过的世界
了解认识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代表经典:《瑜伽师地论》、《唯识三十论》
中观是空宗、唯识是有宗
有宗特点:认识与世界进行广泛分析,说明认识与世界的关系;
认识与世界区分开来;
如来藏
核心观点: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潜质;
禅宗就是依据这一思想建立;
禅宗:有顿渐之分,顿悟法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顿悟的修行:快捷的方法,对于根机的要求极高;
济群法师推动次第修行;
三条道路
人天道、解脱道、菩萨道;
人天道:人道与天道
有苦、有乐的人间更适合修行;
修行先要具足人的身份,所以要修习人天善法
先说端正法、后说正法要;
大众要布施持戒,修习善法,最终才能生天享乐;
先以欲钩牵、后令人佛职;
人道属于六道之一: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不负人身:
在要明白人身有漏,不究竟,闻思佛法、修行解脱;
先要具备做人的德行;
解脱道
何为解脱:解脱烦恼、解脱执着、解脱生死、解脱轮回;
无论烦恼痛苦,还是名闻利养,都要跳出三界,超越轮回
解脱道与菩萨道的区别:个人解脱还是带领众生共同解脱;
解脱道的修行重点
第一是道心,发起向道之心,分辨善恶,知恶行善;
第二是觅道:四法行,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第三是见道:见到四种不坏净,即佛法僧戒的最高本质:觉性、法性、空性;
第三是修道: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菩萨道
核心:将众生导向成佛之道;
菩萨道是解脱道的延伸与圆满;
人天善法到声闻乘、在进菩萨道的修行;
三士道:
下士道:以信仰为中心
中士道:以出离心为中心
上市到:以菩提心、菩萨行为中心;
终结
礼佛不是祈求恩赐,不是为了寻求庇护
学佛是为了了解佛菩萨的人格特征和无量功德,心向往之;
学佛是了自建也能够成佛,具备佛陀的大智慧、大慈悲、大解脱、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