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基本民事法律制度
2021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法第二章,以框架形式总结本章内容。一图带你复习基本民事法律制度。导图总结了包括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代理制度与诉讼时效制度。对于不同的制度从理论、分类、特征、特殊点进行总结,全面而综合。
编辑于2021-05-06 17:01:292021年注册会计师经济法考试,第六章完整脉络图!内容包含公司法律制度概述、有限责任公司、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五个部分。清晰直观地带你了解公司法律制度的重要知识点,快来一起学习探讨吧!
2021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法,第五章内容以框架形式展示本章,更加清晰、明了,为注册会计师重要考点,有需要的小伙伴可参考以下笔记。
备考时间紧张,没时间归纳今年CPA考试的重点?本思维导图总结了2021年注册会计师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的复习重点,必考点已列优先级序号,每一个考点都清清楚楚,给今年的考生参考。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2021年注册会计师经济法考试,第六章完整脉络图!内容包含公司法律制度概述、有限责任公司、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五个部分。清晰直观地带你了解公司法律制度的重要知识点,快来一起学习探讨吧!
2021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法,第五章内容以框架形式展示本章,更加清晰、明了,为注册会计师重要考点,有需要的小伙伴可参考以下笔记。
备考时间紧张,没时间归纳今年CPA考试的重点?本思维导图总结了2021年注册会计师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的复习重点,必考点已列优先级序号,每一个考点都清清楚楚,给今年的考生参考。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基本民事法律制度(5H)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民事法律行为的界定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之一,是民法最重要的法律事实。界定一个行为是否属于民事法律行为,主要考虑
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为目的
目的仅指当事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所追求的法律后果,不包括行为人实施行为的动机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民事法律行为基于几方面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
单方民事法律行为
效力待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撤销权、追认权;抛弃动产、遗嘱行为
双方民事法律行为
合同
多方民事法律行为
决议
当事人是否互为给付一定代价
有偿民事法律行为
买卖合同
无偿民事法律行为
赠与行为、无偿委托
法律行为效果不同
负担行为
使一方相对于他方承担一定给付义务的法律行为(权利人有权请求对方履行)
这种给付义务既可以是作为的,也可以是不作为的(竞业限制协议)
负担行为产生的是债法上的法律效果
处分行为
事实处分:吃掉;法律处分:卖掉
直接导致权利发生变动的法律行为,不需要义务人积极履行给付义务
物权行为是典型的处分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否必须采取一定的形式或履行一定的程序
要式民事法律行为
票据行为
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
小额商品零售合同
民事法律行为之间的关系
主民事法律行为
从民事法律行为
当事人之间订立一项借贷合同,为保证该合同的履行,又订立一项担保合同,其中借贷合同是主合同,担保合同是从合同
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意思表示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与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不存在意思表示所针对的相对人
有无相对人探讨的是意思表示是否有对象;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通常与意思表示完成时即可产生法律效力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
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
明示的意思表示与默示的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可以明示或默示。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符合当时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的撤回
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应当在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前或者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相对人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
民事法律行为要产生法律效力(生效),首先应当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成立),即必须具有当事人、意思表示、标的三个要素
一些特别的民事法律行为,除了上述三个要素以外,还必须具备其他特殊事实要素,如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还必须有标的物的交付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
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形式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时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前提;民事法律行为未成立,当然也谈不上生效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样态
无效
自始无效
从行为开始时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当然无效
不论当时人是否主张,是否知道,也不论是否经过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
绝对无效
绝对不发生法律效力,不能通过当事人的行为进行补正
可撤销
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在撤销前已经生效(在被依法撤销之前,其法律效果可以对抗撤销权人以外的任何人),如果撤销权人未在法定的期限内行使撤销权,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将终局有效,不得再被撤销;而无效民事法律行为从一开始即不发生法律效力
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撤销,应由撤销权人以撤销行为为之,人民法院不主动干预;而对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确认,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司法机关和仲裁机构可以在诉讼或仲裁过程中主动宣告其无效
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撤销权人对权利行使拥有选择权(可以选择撤销,也可以选择不撤销);但一经依法撤销,自行为开始时无效;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则自始无效、绝对无效
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撤销权行使有时间限制,而无效民事法律行为不存在时间限制
效力待定
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指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尚未生效,须经权利人同意或追认才能生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如果权利人拒绝追认或善意第三人行使撤销权,则民事法律行为自成立时起无效
未生效
民事法律行为已经成立,但法定或约定的生效要件未满足的,属于“未生效”
如无其他因素影响,一旦生效要件满足,即成为有效民事法律行为
效力
民事行为能力对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影响
效力界定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由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人
行为有效
独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行为无效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独立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
行为有效
独立实施的与其年龄、智力或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行为有效
其他民事法律行为
独立实施的
行为效力待定
由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的
行为有效
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独立)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后有效
相对人(不论是否善意)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0日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出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
民事法律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意思表示不真实对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影响
以虚假意思表示实施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表面行为)无效。行为人如果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另外一个民事法律行为(实质行为),被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欺诈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律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胁迫
一方或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因乘人之危等导致显失公平
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之撤销权的行使
撤销权人
除重大误解存在双方当事人均有撤销权的情况外,其他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撤销权人均仅限于受害方
行使途径
撤销权的行使无须相对人同意,但撤销权人撤销的意思表示应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作出,由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其撤销权是否成立
撤销权的存续期间
撤销权的存续期间属于除斥期间
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1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90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其他可撤销情形下,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一经撤销,其效力溯及至行为开始,即自行为开始时无效
无效民事法律行为
无民事行为能力(独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表面行为)无效
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民事法律行为的附条件和附期限
基本规定
一定会届至的是“期限”,不一定会成就的是“条件"
当事人可以附生效条件/期限,也可以附解除条件/期限
附生效条件/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条件成就/期限届至之前,民事法律行为已经成立;条件成就/期限届至后,民事法律行为发生法律效力
附解除条件/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条件成就/期限届至之前,已经发生法律效力,行为人开始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当条件成就/期限届至,权利和义务失去法律效力
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
下列民事法律行为不得附条件
条件与行为性质相违背的,例如,法定抵消不得附条件
条件违背社会公共利益或社会公德的,如结婚、离婚等身份性民事法律行为
对所附条件的要求
民事法律行为所附条件,既可以使自然现象、事件,也可以是人的行为,但应具备下列特征
必须是将来发生的事实
必须是将来不确定的事实
条件应当是双方当事人约定的
条件必须合法
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
代理制度
诉讼时效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