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毛概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详细总结
毛概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详细总结,专升本和考研可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考研政治知识要点,下列思维导图详细介绍战略布局内容及重点,政治复习时间紧凑的同学,可以收藏!
编辑于2021-05-14 00:15:08“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们跨过了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阶段。
全面小康有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更全面的要求,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整体性目标要求,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任何一个方面发展滞后,都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没有人掉队的小康。
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 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①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多层次,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完全没有差距是不可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针对全国讲的,不是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达到同一个水平,不能把相关指标简单套用到各省区市,那样不科学,也不现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体现了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高度重视金融、地方债务、信息安全、社会稳定等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坚持标本兼治,注重以完善体制机制来防范化解风险。
第二,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健全公共服务、建设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重点解决好深度贫困问题,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做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
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第三,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绿色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
第四,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重点任务取得更大成效,强化创新驱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等目标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
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原因
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
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全面改革的遵循
①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②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④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⑤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
⑥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⑦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⑧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⑨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内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内涵和定义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实现路径,我们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方向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关系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
不同点: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即一整套 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结合统一
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但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同时,又不能把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等同起来,不是国家治理体系越完善,国家治理能力越强。必须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结合在一起,把两者当作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通过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通过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
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
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在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强调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处理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关系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
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全面从严治党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根本方针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
“全面”是基础。体现为管党治党对象全覆盖、领域全范围、责任全担负,人人、处处、时时纳入其中,无一例外。
“严”是关键。“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共产党人最讲认真,全面从严治党讲认真,就是坚持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治”是要害。坚持标本兼治,以猛药去 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
建设目标
“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纲领,体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政治定力、使命担当。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党的十九大首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凸显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这是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原因
第一,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第二,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
第三,注重抓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
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
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 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要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既充分发扬民主,又善于集中统一。
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
全党同志要加强 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 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第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保证。
第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党的组织建设主要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党的基 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等内容。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 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党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 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努力成 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
第三,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第四,将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之中。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加强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
党内制度建设要把握正确方向,以党章为根本依据,切实体现党的意志主张,体现全面从严治党要求;
第五,深化标本兼治,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大方针
十五大明确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1999 年 3 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
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0 年,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十八大以来,进一步加快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步伐。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任务。
2012 年 12 月 4 日,首都 各界隆重纪念我国宪法公布施行 30 周年,***明确提出“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2014 年十八届四 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新征程。
十九大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 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强调,这个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举措
第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首先是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其次是要建立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
再次是要进一步健全法治保障体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第二,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