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思维导图,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编辑于2023-11-26 13:25:53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与认识
实践
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创立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系统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揭示了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提出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实践的哲学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强调实践在整个社会生活及其矛盾运动中的变革作用
发展
列宁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子主题
毛泽东
《实践论》
系统阐释社会实践在人类认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决定性作用
邓小平
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习近平
重视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意义
第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揭示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四,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
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实践客体
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中介
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物质生产实践,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虚拟实践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当代社会产生的新的实践形式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认识
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既表现为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的总过程
认识的本质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从实践到认识
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
定义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
定义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
特点
抽象性
间接性
辩证关系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有赖于深化和发展成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总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第一,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加工,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第二次飞跃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第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理论才能真正发挥指导作用,真正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辩证关系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辨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辨证发展过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
发展的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在实践和认识的辨证运动中,主观必须统一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与价值
真理
人们的实践活动,一方面要遵循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案规矩办事;另一方面,又要符合人自身的尺度和需要,体现人活动的目的性
定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但是真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主要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观形式表达出来。
真理是客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没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相对性
条件性,有限度的,不完善的,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辩证关系
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从真理的两重性上看,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相互依存,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又是相互包含的。
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永远处在由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转化和发展过程中。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
割裂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就会走上形而上学的真理观,即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
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相对性又要求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真理与谬误
谬误的定义
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
辩证关系
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在确定的对象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在确定的条件下,一种认识不能既是真理又是谬误。也就是说,真理和谬误有着原则界限。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原因
真理的本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的具体表现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
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
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实践不断发展,真理也不断发展,在发展的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这就是实践检验真理的辨证发展过程
价值
定义
价值是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意义关系的哲学范畴,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基本特性
主体性
客观性
多维性
社会历史性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做的评判或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
价值评价的特点
第一,评价以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第四,价值评价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
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实践的真理尺度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
实践的价值尺度
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实事求是是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其核心是实事求是
邓小平认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坚持守正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守正
坚持实事求是
坚持真理性认识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辩证关系
守正创新就是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守正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守正的目的和路径
评价好坏应根据主体了解
认识和目的的任务,就在于获得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去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