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思维导图,自然辩证法中自然观的总结,包含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等。
编辑于2023-11-28 18:10:58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主要内容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什么是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
史前宗教神话自然观
神话和灵魂(自然具有灵性)“物活论”
原始宗教神话自然观
自然界和超自然界存在二域世界的概念
自然界存在秩序,这种秩序来自于超自然实体干预的结果
人可以通过精神力量作用于超自然实体,超自然实体按照人的意愿作用于世界万物。
宗教神话自然观认识的意义
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
有助于追溯万物的本源
古希腊自然观
劳埃德“自然的发现”
米利都学派
因产生于小亚细亚沿岸的米利都而得名,是古希腊第一个唯物主义学派反映奴隶主民主派的思想,试图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寻求万物的“本原”
泰勒斯,水是万物本原/(始基)
泰勒斯就设想地是由水托着的,而地震是 由大地浮于其上的水中的波动摇晃所致。
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始基是“气”
赫拉克利特:世界是永恒燃烧着的“火”
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说”——万物的本原就是原子和虚空
包含着机械还原论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种具有近科学特征的世界构想
18世纪原子论的提出,与古代原子论的复活是离不开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
主要观点:万物皆数
意义
毕达哥拉斯学派这种看待事物的方式,这种最早在事物中寻找数的研究,试图为有关的自然知识提供量化的数学基础,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是重大的,开创了从数学角度说明自然规律的先河,科学数学化的潮流正是从这里发源的。
从今天来看,虽然世界的本原并非是数,科学也不能等同于数学,但是,科学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工具。(科学和数学的关系)
柏拉图的自然观
理念论
数学天文学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是柏拉图的学生,是亚历山大的老师。 亚里士多德认为制作物和人工物体的存在都有四个原因: 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和形式因。
内涵
发现了作为本性的自然
自然物的本性
一切事物的本性
思考与讨论
随着科技的进步,非自然性与人工的矛盾
把握自然的度,走向适度的非自然性农业和生活。
意义
这些古希腊哲人们开始认识到自然现象不是因为受到任意的、胡乱的影响而产生,而是有规则的,受到着一定的因果关系的支配。
积极价值
恩格斯
是后续希腊哲学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是理论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溯源
波普尔
全部西方科学都来自希腊人关于宇宙或者世界程序的哲学思考。
不足
未能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磁石也有灵魂,泰勒斯)
毕达哥拉斯学派产生了某种数字崇拜,包含了相当多的神秘主义色彩
中世纪神学自然观实质上是向原始自然观的回归和倒退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14-16世纪)
这一时期的自然观所宣扬的肯定人性、歌颂创造性的思想为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向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度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意识形态领域发起了一场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旗帜的文艺复兴运动。以尊奉古人为特征,但是并不影响他们修正。
中国古代自然观
元气学说
元气是天地万物之原始,万物皆由气之聚合而产生。
阴阳学说
万事万物就在阴和阳的矛盾统一中产生、发展、变化。阴阳: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
说明天地万物的构成和它们之间的运动变化规律
老子的“道”
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事物内在本性的自然有相同之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整体性和直觉性
思辨性和猜测性
自发性和不彻底性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泛灵论
人对自然的主宰不被看作是心灵对器物的主宰,而是一种灵魂对另一种灵魂的主宰。
自然观的转变与近代科学革命肇始
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对当时神学所主张的地心说的挑战。
开普勒提出的行星运动三定律
摧毁了托勒密繁杂的本轮宇宙体系,完善了哥白尼日心说的宇宙体系,巩固了其在科学上的地位。
伽利略:近代科学之父
数学物理学的思想,自然这本书是由数学的语言写成的。
将观察实验和数学演绎方法结合,提出了科学研究的真正方法:数学试验方法。他的工作为牛顿和笛卡尔开辟了道路
机械自然观与近代科学革命的推进
笛卡尔提出的机械论哲学
自然不具备精神,是一部机器。自然界的事物按照物理必然性运动变化,一切运动变化都可以归结为物质的机械运动,与各种思维存在物无关。
人类的精神是自由意志和自由意识。
牛顿的研究纲领和对科学的影响
微粒假说
这一时期的科学都是在牛顿的研究纲领下进行的,都被“牛顿化了( Newtonized)”
玻尔兹曼:18世纪是机械自然观的世纪。这一时期强调力学原理说明一切物理现象的信念。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和特征
机械的自然图景(霍布斯、拉美特里:人是机器)
认为自然是不变的,而不是演化(进化)的。 自然是存在而不是生存着的。
严格的因果决定论(拉普拉斯、霍尔巴赫:过去是现在的因,现在是过去的果,现在是未来的因)
特征
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不彻底性
在寻找因果规律中,牛顿让上帝来作“第一推动力” ,这样自然界的安排受到的是上帝的“目的性”支配。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开始时那样革命的自然科学家”,又被“深深地禁锢在神学之中。”
科学的新发展和自然观的新探索
哲学界的挑战(斯诺宾莎)
自然科学的挑战
1、星云假说 2、地质渐变论 3、能量的守恒与转化(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要依据) 4、尿素的合成 1828年,维勒首次合成人工尿素,说明自然界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实现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5、细胞学说(1838年,施莱登发表《关于论植物起源的资料》,1839年,施旺发表《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提出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证明了多种多样的生物有机体的起源的共同性,证明了整个有机界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 6、生物进化论 7、元素周期律(恩格斯称门捷列夫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近现代自然观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产生的科学基础
1、星云假说和地质渐变论 •2、人工合成尿素和元素周期律 •3、电磁场理论和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4、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标黑的是三大发现)
19世纪自然科学从经验科学变为理论科学,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前所未闻的新材料。尤其是“三大发现”对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具有决定性意义”,它使得“自然界的主要过程得到了说明,就被归之于自然的原因。”
产生的思想渊源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伊壁鸠鲁是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忠实继承者。被马克思称为“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古希腊哲学对自然进行质朴直接的理解,不添加其他东西,是辩证思维的基础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复活了古希腊的辩证法)
古典:正统的,古希腊的传统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和特征
主要观点
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是人类史和自然史统一的自然界。既具备自然属性又具备历史属性。 自然界是联系和发展的自然界。 1、物质和运动之间不可分离,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态。 2、自然界是生成着和消逝着,以及循环着。
主要特征
实践性(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历史性
自然界具有时间和空间上扩张的历史
自然界是人类史和自然史相统一的历史
辩证性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人与自然关系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批判性
批判了半截子唯心主义
批判了唯心主义辩证法
批判了自然科学家的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被证实和发展
新发现电子:批判了原子不可再分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
相对论否定了以太物质的存在,否定了机械唯物主义的绝对时空观,解释了时间空间物质的辩证统一
量子论和量子力学否定机械决定论,揭示了微观物体的连续性和间断性,波动性和粒子性的辩证统一。
系统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发展
形成了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
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系统存在和演化规律形成的总的观点。
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系统科学: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规律的综合性的学科群,“继相对论、量子力学之后的又一次科学革命。”因为它超越了还原论和决定论思想的桎梏。
系统论1955年,贝朗塔菲创立。控制论1948年维纳提出。信息论香农1948年提出。
耗散论、协同论、突变论、超循环理论
耗散结构论:、 我们还看到,在分叉点附近,系统有几种状态可选择,决定论的宏观描述就无能为力了。它不能给出系统必然达到的状态,而非线性的远离平衡的新涨落理论能够指出这一点,统计的描述显示了它的威力。 我们也可以把耗散结构看成有对称破缺的结构。 自组织现象是指自然界中自发形成的宏观有序现象。在自然界中这种现象是大量存在的,理论研究较多的典型实例如:贝纳德(Bé nard)流体的对流花纹,贝洛索夫-扎鲍廷斯基(Belousov-Zhabotinsky)化学振荡花纹与化学波,激光器中的自激振荡等。 耗散结构是自组织现象中的重要部分,它是在开放的远离平衡条件下,在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通过能量耗散和内部非线性动力学机制的作用,经过突变而形成并持久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 协同学是研究各种由大量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在宏观上呈有序状态,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机理的学科。a 自组织理论除耗散结构理论外,还包括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等,它们力图沟通物理学与生物学甚至社会科学,对时间本质问题等的研究有突破性进展,在相当程度上说明了生物及社会领域的有序现象。 在分析不稳定性时,常常用数学中的分岔理论。在有势存在的特殊情况下也可应用突变论。协同学也常采用数值方法,尤其是在研究瞬态过程和混沌现象时更是如此
耗散论(自组织):非平衡态可以成为有序之源
突变论:突变论认为事物结构的稳定性是突变论的基础,事物的不同质态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些具有稳定性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事物不变,有的渐变,有的则突变的内在原因。在严格控制条件的情况下,如果质变经历的中间过渡状态是不稳定的,它就是一个飞跃过程; 如果中间状态是稳定的,它就是一个渐变过程
协同论: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
超循环理论:超循环理论是从生物领域研究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问题的理论,是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的一个重要学派。研究分子自组织的一种理论。大分子集团借助于超循环的组织形成稳定的结构,并能进化变异。这种组织也是耗散结构的一种形式。超循环是较高等级的循环,指的是由循环组成的循环。在大分子中具体指催化功能的超循环,即经过循环联系把自催化或自复制单元等循环连接起来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