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周围神经系统
本思维导图为系统解剖学周围神经系统分支之脊神经,麻醉系重点。称脊髓神经,由脊髓发出的成对神经。人体共有31对,其中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更多干货内容赶快收藏起来慢慢看吧!
编辑于2021-05-18 07:16:00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
概述
脊神经为连接于脊髓的周围神经部分,共31对
构成
前根
连于脊髓前外侧沟
由运动性神经根丝构成
后根
连于脊髓后外侧沟
由感觉性神经根丝构成
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合为一条脊神经
由此成为既含感觉纤维又含运动纤维的混合神经
脊神经后根在椎间孔处有椭圆形的膨大,称脊神经节
根据脊神经与脊髓的连接关系,分5部分
颈神经8对
第1颈神经C1在枕骨与寰椎之间的间隙离开椎管
第2-7颈神经C2-C7经同序数颈椎上方的椎间孔穿出椎管
第8颈神经C8在隆锥下方的椎间孔传出椎管
胸神经12对
T1-T12经同序数椎骨下方的椎间孔传出椎管
腰神经5对
L1-L5经同序数椎骨下方的椎间孔传出椎管
骶神经5对
第1-4骶神经S1-S4从同序数骶前孔和骶后孔穿出椎管
第5骶神经S5经骶管裂孔穿出椎管
尾神经1对
经骶管裂孔穿出椎管
纤维分布
躯体感觉纤维
内脏感觉纤维
躯体运动纤维
内脏运动纤维
脊神经的分支
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合为脊神经后,分为4支
前支
粗大
胸神经前支仍保持进化早期原有的节段性走形和分布特点
其余各部相邻神经干相互交织成神经丛
颈丛
臂丛
腰丛
骶丛
后支
交通支
属于交感神经系统的结构,为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的细支
分
白交通支
灰交通支
脊膜支
颈丛
组成
由第1-4颈神经C1-C4的前支相互交织构成
位置
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面
分支分类
颈丛浅支(皮支)
分布于皮肤,在胸锁乳突肌深面集中后,从该肌后缘中点附近浅出,后散开
神经点
颈丛皮支由深面浅出的部位,是颈部浅层结构浸润麻醉的重要阻滞点
枕小神经
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行
分布于枕部和耳郭背面上部的皮肤
耳大神经
沿胸锁乳突肌表面向耳垂方向上行
分布于耳郭及附近皮肤
颈横神经
横行跨过胸锁乳突肌表面
分布于颈前部皮肤
锁骨上神经
共2-4条分支,呈辐射状行向下方和下外侧,越过锁骨达到胸前壁上份及肩部
分布于颈侧区下份、胸壁上部和肩部的皮肤
颈丛深支(肌支)
膈神经
行径
前斜角肌上端→锁骨下动、静脉之间→胸廓上口→胸腔→肺根前方→纵膈胸膜与心包间→膈
在前斜角肌上端的外侧下行,继而沿该肌前面下降至其内侧在锁骨下动、静脉之间经胸廓上口进入胸腔。入胸腔后有心包膈血管与其伴行,经由334和61前方,在纵膈胸膜与心包之间下行到达膈肌
分支和支配
运动纤维支配膈肌的运动
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膜、心包以及膈肌下面的部分腹膜,肝、胆表面的腹膜
膈神经受到刺激时可发生呃逆
损伤
同侧膈肌瘫痪,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
交通支
臂丛
组成
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纤维交织汇集而成
位置
斜角肌间隙→锁骨中点后方→腋窝
围绕腋动脉形成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
主要分支
胸长神经
沿前锯肌表面下行,支配前锯肌
此神经损伤,出现“翼状肩”
胸背神经
沿肩胛骨外侧缘下行,支配背阔肌
腋神经
起始
由后束发出
行径
穿腋窝后壁的四边孔→肱骨外科颈后方→三角肌深面
四边孔位于肱骨内侧和肩胛骨外缘之间,上界为小圆肌,下界为大圆肌,内侧为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和肱三头肌外侧头,有腋神经和旋肱后血管通过。
分支和分布
肌支
三角肌及小圆肌
皮支
肩部和臂外侧区上部的皮肤(臂外侧上皮神经)
损伤,出现“方形肩”
肌皮神经
起始
外侧束
行径
穿喙肱肌→肱二头肌与肱肌之间
分支和分布
支配臂肌前群(喙肱肌、肱二头肌、肱肌),终支分布于前臂外侧皮肤(前臂外侧皮神经)
正中神经
起始
由内侧束和外侧束的内侧根和外侧根汇合而成
行径
在肱二头肌内测沟与肱动脉伴行→肘窝(穿旋前圆肌)→前臂指浅、深屈肌之间→腕管→手掌
分支和分布
肌支
前臂前群肌(肱桡肌、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除外)、鱼际肌(拇收肌除外)、第1、2蚓状肌
皮支
手掌桡侧半及桡侧3个半手指掌面及其中节和远节背面皮肤
在手部的分布概括为
运动纤维支配
第1、2蚓状肌和鱼际肌(拇收肌除外)
感觉纤维支配
桡侧半手掌、桡侧三个半手指掌面皮肤及其中节和远节指背皮肤
损伤,出现“猿手”
尺神经
起始
发自内侧束
行径
肱二头肌内测沟→肱骨内上踝后方的尺神经沟→在前臂尺侧与尺动脉伴行→豌豆骨外侧→手掌
分支和分布
肌支
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小鱼际、拇收肌、第3、4蚓状肌及全部骨间肌
皮支
手掌尺侧半及尺侧1个半手指掌面皮肤,手背支分布于手背尺侧及尺侧2个半手指背面皮肤
损伤,出现“爪形手”
尺神经沟处最易损伤
桡神经
起始
发自后束
行径
腋窝→胃→肱骨桡神经沟→肱骨外上踝前上方→分为浅、深2支→至前臂后面及手背
分支和分布
肌支
臂肌后群、前臂肌后群、肱桡肌
皮支
手背桡侧和桡侧2个半手指背面皮肤
损伤,出现“垂腕症”
感觉障碍以“虎口区”明显
其他分支
胸内、外侧神经
支配胸大、小肌
肩胛上、下神经和肩胛背神经
支配上肢带肌
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
支配上肢内侧部皮肤
胸神经前支
共12对
第1-11对为肋间神经
1-6对分布于胸壁(包括肌、皮肤及壁胸膜)
7-11对分布于胸壁和腹前外侧壁(包括肌、皮肤及壁胸膜)
伴肋间后血管走形于肋沟
第12对为肋下神经
分布于胸壁和腹前外侧壁(包括肌、皮肤及壁胸膜)
伴肋下血管走形于肋沟
节段性分布
T2
胸骨角平面
T4
乳头平面
T6
剑突平面
T8
肋弓平面
T10
脐平面
T12
脐与耻骨联合连线的中点平面
腰丛
组成
第12胸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第1-3腰神经的前支和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
位置
腰大肌深面
主要分支
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
行径
在髂嵴上方→腹前外侧壁肌层间行向前内
分支和分布
腹股沟区的肌和皮肤
股神经
行径
腰大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深面→大腿前面股三角区
分支和分布
肌支
大腿肌前群、耻骨肌
皮支
大腿前面皮肤及小腿和足内侧的皮肤(隐神经)
闭孔神经
行径
腰大肌的内侧缘→穿闭孔→大腿内侧
分支和分布
肌支
大腿肌内侧群
皮支
大腿内侧皮肤
其他分支
股外侧皮神经
生殖股神经
腰大肌前面穿出,分为生殖支、股支
支配
提睾肌、大腿前内侧皮肤
骶丛
组成
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和第5腰神经前支(腰骶干)、第1-5骶神经前支和尾神经前支
位置
盆腔内、梨状肌前面
主要分支
臀上神经和臀下神经
行径
上:梨状肌上孔→臀部
下:梨状肌下孔→臀部
分支和分布
臀上神经支配臀中、小肌及阔筋膜张肌
臀下神经支配臀大肌
阴部神经
行径
穿梨状肌下孔(与阴部内动、静脉伴行)→绕坐骨棘→坐骨小孔→坐骨肛门窝
分支和分布
肛门、会阴、阴茎的皮肤及会阴诸肌和肛门外括约肌
坐骨神经
行径
梨状肌下孔→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之间→大腿后面→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与腓总神经
分支和分布
肌支支配大腿后群肌
胫神经
行径
小腿浅、深肌之间下行→绕内踝后方→足底→分为足底内、外侧神经
分布
小腿肌后群、足底肌和相应皮肤
损伤
钩状足
腓总神经
行径
绕腓骨颈外侧向前→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
分支
腓浅神经
支配腓骨长、短肌,在小腿中、下1/3交界处浅出分布于小腿外侧、足背及第2-5趾背皮肤
腓深神经
支配小腿前群肌、足背肌及第1、2趾相对于缘的皮肤
损伤
马蹄内翻足
其他分支
股后神经分布于股后区和腘窝处皮肤
内脏神经系统
内脏运动神经
调节内脏、心血管等器官的运动及腺体的分泌,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是不随意的,故又称自主神经系统或植物神经系统
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
分类
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
脊髓T1-L3节段灰质侧柱的中间外侧核(节前神经元)
周围部
包括交感神经节(节后神经元)、交感干、由节发出的的神经和神经丛
按位置分
椎旁神经节
位于脊柱两侧
交感干
椎旁神经节借节间支相连,成串珠状,位于脊柱两侧,上至颅底,下至尾骨
椎前神经节
位于脊柱前方
包括
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主动脉肾神经节,分别位于同名动脉的根部
交通支
白交通支
灰交通支
交感神经的分布概况
副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
脑干副交感神经核(动眼神经副核,上、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脊髓S2-4骶副交感核
节前神经元,发出节前纤维
周围部
副交感神经节包括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由节发出的神经和神经丛
节后神经元,发出节后纤维
内脏感觉神经
脑神经
概述
共12对
记忆口诀
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十迷一副二舌下
纤维成分
躯体感觉纤维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皮肤,肌,腱,口腔,鼻腔黏膜
特殊躯体感觉纤维
前庭蜗器,视器
内脏感觉纤维
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头、颈、胸、腹部的内脏器官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
味蕾、嗅器
躯体运动纤维
一般躯体运动纤维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属于躯体运动纤维
头颈部骨骼肌
内脏运动纤维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心肌、平滑肌、腺体
分类
感觉性脑神经
Ⅰ嗅神经
内脏感觉纤维
起自鼻腔嗅区(上鼻甲和鼻中隔上部黏膜)内的嗅细胞→嗅丝(嗅神经)→穿筛孔→颅内→端脑的嗅球
传导嗅觉
Ⅱ视神经
躯体感觉纤维
视网膜内节细胞的轴突→视神经→视神经管→颅内→视交叉→束→间脑
传导视觉
Ⅷ前庭蜗神经
躯体感觉纤维
前庭神经和蜗神经合成前庭蜗神经→内耳道→内耳门→脑桥
分支
前庭神经
传导平衡觉
由前庭神经节内双极神经元的中枢突组成,其周围突分布于位觉感受器(壶腹嵴、椭圆囊斑、球囊斑)
蜗神经
传导听觉
由蜗神经节内双极神经元的中枢突组成,其周围突分布于听觉感受器(螺旋器)
运动性脑神经
Ⅲ动眼神经
内脏、躯体运动纤维
躯体运动纤维
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
内脏运动纤维
在睫状神经节内换元后,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中脑出脑→向前→海绵窦外侧壁→眶上裂→眶内
损伤
使同侧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瘫痪,产生上睑下垂、瞳孔斜向外下方及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等症状
Ⅳ滑车神经
躯体运动纤维
中脑的下丘下方出脑→绕向腹侧→海绵窦外侧壁→眶上裂→眶内
支配上斜肌
Ⅵ展神经
躯体运动纤维
脑桥出脑→海绵窦中部→眶上裂→眶内
支配外直肌
损伤
外直肌瘫痪,产生内斜视
支配眼部肌肉
子主题
Ⅺ副神经
躯体运动纤维
起自脑根和脊髓根
经颈静脉孔出颅
脑根(不重要)
加入迷走神经,支配咽喉肌
脊髓根
→胸锁乳突肌深面→胸锁乳突肌后缘中、上1/3交点处浅出→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Ⅻ舌下神经
躯体运动纤维
自延髓出脑→经舌下神经管出颅
支配全部舌内肌和大部分舌外肌
损伤
一侧舌下神经损伤,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
混合性脑神经
V三叉神经
躯体感觉纤维、躯体运动神经
躯体感觉纤维
管理头面部的痛、温、触、压觉
躯体运动纤维
随下个神经分布于咀嚼肌
分支(从三叉神经节开始)
眼神经
躯体感觉神经
三叉神经节→海绵窦外侧壁→眶上裂→眶内
分布
眼球、泪腺、结膜、部分鼻腔黏膜以及睑裂以上的额、顶、鼻背皮肤
分支
鼻睫神经、泪腺神经、额神经→眶上神经
上颌神经
躯体感觉纤维
三叉神经节→海绵窦外侧壁→圆孔→翼腭窝→眶下裂→眶内
分布
上颌牙、牙龈、腭和鼻腔黏膜、睑裂和口裂之间的皮肤
分支
上牙槽神经、眶下神经
下颌神经
混合性→躯体感觉纤维、躯体运动纤维
卵圆孔→颞下窝
分布
前干细小,分布于咀嚼肌;后干粗大,分布于下颌牙、牙龈、舌前2/3及口腔底黏膜、耳前颞区及口裂以下皮肤
Ⅶ面神经
躯体感觉纤维、内脏感觉纤维、躯体运动纤维、内脏感觉纤维
躯体运动纤维
自茎乳孔出颅后,穿腮腺分(颅外分支)
颞支
颧支
颊支
下颌缘支
颈支
支配表情肌
内脏运动纤维
起自上泌涎核,分别经翼腭神经节和下颌下神经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分布于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口鼻腔黏膜腺的分泌
躯体感觉纤维
耳部皮肤的浅感觉和表情肌的本体感觉
内脏感觉纤维
自面神经管内分出,由膝神经节的周围突组成,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
自脑桥延髓出脑→内耳门→内耳道→面神经管→茎乳孔→穿腮腺→面部
分支
鼓索
混合性,内脏感觉纤维、内脏运动纤维
内脏感觉纤维
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
内脏运动纤维
进入下颌下神经节,更换神经元后控制舌下腺和下颌下腺的分泌
穿过鼓室→颞下窝→向前加入舌神经
岩大神经
内脏运动纤维
分布于泪腺及口鼻腔黏膜腺
自面神经管穿出→翼腭窝
损伤
面神经管外受伤
表情肌瘫痪,患侧额纹消失,不能闭眼皱眉,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角膜反射消失
面神经管内受伤
表情肌瘫痪,患侧额纹消失,不能闭眼皱眉,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角膜反射消失 听觉过敏、角膜干燥、舌前部味觉丧失、泌涎障碍
Ⅸ舌咽神经
躯体感觉纤维、内脏感觉纤维、躯体运动纤维、内脏感觉纤维
躯体运动纤维
支配茎突咽肌
内脏运动纤维
在耳神经节换元后,支配腮腺的分泌
躯体感觉纤维
舌咽神经上神经节的中枢突传入延髓,周围突分布于耳后皮肤
内脏感觉纤维
舌咽神经下神经节的中枢突传入延髓,周围突分布于耳后1/3黏膜和味蕾,中耳、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
延髓出脑→颈静脉孔→出颅
分支
鼓室神经
在耳神经节换元后,支配腮腺的分泌
颈动脉窦支
分布于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
感受压力变化和二氧化碳浓度变化
舌支
分布于舌后1/3黏膜和味蕾
咽支
Ⅹ迷走神经
为行程最长、分布最广的脑神经
躯体感觉纤维、内脏感觉纤维、躯体运动纤维、内脏感觉纤维
躯体感觉神经
迷走神经上神经节的中枢突传入延髓,周围突分布于耳郭和外耳道皮肤
内脏感觉神经
迷走神经下神经节的中枢突传入延髓,周围突随副交感纤维分布
躯体运动神经
支配咽、喉肌
内脏运动神经
在副交感神经节换元后,分布于颈、胸、腹部的心肌、平滑肌和腺体
分支
头颈部
延髓出脑→颈静脉孔→出颅→颈动脉鞘(颈内静脉与颈内或颈总动脉之间的后方)→颈根部
分支
喉上神经
在舌骨大角处分支
内支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黏膜以及会厌和舌根等处
内脏感觉纤维
外支与甲状腺上动脉伴行支配环甲肌
躯体运动纤维
内脏感觉纤维、躯体运动纤维
颈心支
加入心丛
咽支、耳支、脑膜支
胸部
左迷走神经→颈总动脉与锁骨下动脉之间→主动脉弓前方→左肺根后方→食管前面→左肺丛、食管前丛→迷走神经前干 右迷走神经→锁骨下动脉前方→右肺根后方→食管后面→右肺丛、食管后丛→迷走神经后干
分支
喉返神经
左侧勾绕主动脉弓,右侧勾绕右锁骨下动脉,返回颈部,与甲状腺下动脉交叉
分布于除环甲肌以外的全部喉肌
躯体运动纤维
分布于声门裂以下的喉黏膜
内脏感觉纤维
躯体运动纤维,内脏感觉纤维
支气管支
加入肺丛
食管支
加入食管丛
腹部
→膈的食管裂孔→腹腔
分支
迷走神经前干
发出胃前支(分布于胃前臂)和肝支(参与构成肝丛)
迷走神经后干
发出胃后支(分布于胃后壁)和腹腔支(参与构成腹腔丛,分支分布于肝、胆、胰、脾、肾及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含内脏运动(副交感神经)纤维
Ⅲ动眼神经
Ⅶ面神经
Ⅸ舌咽神经
Ⅹ迷走神经
支配味蕾
面神经
舌咽神经